无用之书1. 《慕尼黑的清真寺》——管中窥豹了解伊斯兰激进主义在欧洲的发展
关于无用之书系列
这是我在Matters上读书笔记系列的第一篇,想讲讲我做这个系列的一些想法。我不知道有没有人和我一样经常烦恼书买的太多了书架上放不下,因此有的时候会出售一些书籍以换取书架空间。可是总有一些书读完一遍后会有“鸡肋”的感觉——首先这些书并不是太差,有些书是能激发思考的,对我的观点形成有帮助但契合度并不高或对其陈述的观点或事实存疑;有些书是有趣的,但它并不能作为“工具书”使用,我也并不会再看第二遍。于是我就想把我对这些书的感想都记录下来再把书出售。归根到底这是一个很私人的小项目,当然如果能和Matters上的朋友们一起探讨是坠吼的。
版本说明
本文发表时,本书在华语世界似乎只有上海译文出版社的简体中文版。
作者主页的英文原版如下:
http://www.ian-johnson.com/books/a-mosque-in-munich
大致评价
这是一部报告文学作品。可能是因为我本身对报告文学的兴趣就非常有限,导致我实在很难看下去这本书,而文学作品本质使得像论文一样跳读直接看结论成为不可能,这让我阅读体验变得很差。
从报告文学的“报告”角度它的确挺有趣的,着眼于慕尼黑的一个清真寺——慕尼黑伊斯兰中心的筹备原因到筹备过程到落成再到控制权转移,在一个空间点(慕尼黑的清真寺)的时间维度上展开阐释伊斯兰激进主义组织(文中特指穆斯林兄弟会)是如何进入欧洲的。但是从报告文学的“文学”角度,我不得不说这就是一本流水账,从时间上平铺直叙,夹杂了作者作为新闻工作者所做的一些调查工作。没有悬念,没有精彩的语言,没有复杂的叙事技巧,完全看不下去。
因此这种书籍就很尴尬——有一定的信息价值,但如果有同类型的学术研究我绝对会选择学术书籍来看,至少相对我会比较容易理解作者的思路观点以及对参考文献引用有一定的信任感。总的来说这本书给我最大的价值就是让我了解到了慕尼黑伊斯兰中心的筹备始末、穆斯林兄弟会在欧洲的发展并且附带对冷战时期的美德关系有了新的了解。只是这样程度的一个概要也许可以用20页写完吧。
最后,本书让我重新联想到了新疆问题和阿富汗问题中的冷战阴影以及CIA这一组织的强烈冷战属性。
内容梗概
【文中带有作者个人的情感色彩,须自行判断】
慕尼黑伊斯兰中心虽然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名不见经传但却是一个在伊斯兰激进主义组织心目中十分神圣的清真寺。这一清真寺的想法最初可追溯到二战时期纳粹德国为了对付苏联而笼络逃跑至德国的穆斯林苏联人(主要来自苏联的突厥斯坦地区),而清真寺可以说是穆斯林社群的中心。
二战德国战败后美国接管了纳粹德国的对外宣传事务以压制苏联,但实际德国并不完全由美国直接掌控,前纳粹突厥学家冯门德依然以民间组织方式活动着——不是为了美国而是为了西德的利益,筹备建造一个清真寺。后来由于冷战需要美国(CIA)在西德扶持了反苏联的组织力量,其中之一就是文中特别强调的人物——原穆斯林兄弟会领袖萨义德 拉马丹。由于此人在政治上的手腕,他同时和美国以及西德那位筹备清真寺的突厥学家进行交涉,并最终领导了清真寺的筹建工作。
随着突厥学家冯门德的亡故以及美国重心移向越南,穆斯林兄弟会的势力却在这个清真寺在1973年落成后,扎根在了欧洲世界,并以慕尼黑伊斯兰中心为活动据点。而殖民主义带来的西欧穆斯林人口结构变化,将穆斯林兄弟会严密的组织和对伊斯兰的激进狭隘的解读传播到了整个西欧。
911之前德国就开始注意到穆斯林兄弟会的活动并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本 拉登的个人导师、基地组织CFO:马姆杜 马哈茂德 萨利姆,与慕尼黑伊斯兰中心的首席阿訇有接触。而顺藤摸瓜他们就接触到了居住在德国的一位穆斯林穆罕迈德 阿塔,他就是两年后劫持飞机撞世贸中心的其中一人。911之后美国开始注意到许多恐怖分子都是欧洲出生的第二代或第三代穆斯林,因此他们开始监控了穆斯林兄弟会在欧洲的活动,然而并未能发现任何其涉及恐怖主义的直接证据。
最后的个人感想:讲了半天清真寺的故事结果穆斯林兄弟会组织的性质也没搞清楚(当然不怪作者,美国和欧洲也都没搞清楚呢)。
附:
澎湃新闻书评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396824
萨义德 拉马丹的维基百科(EN)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aid_Ramadan
穆斯林兄弟会的维基百科(CN)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