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寫程式靠賽

lll-o-lll
·
·
IPFS
期末快結束了嘻嘻嘻嘻嘻我要放寒假

1.B級碼農心得

不知不覺中負責了很多程式。

從一開始的「誒?我當技術?真的假的?」,到現在「總感覺大概能寫出來?」,漸漸體會到寫程式的樂趣,那就是——

靠賽。

平時不太會用串API之類的高級技巧,都是土法煉鋼在搓程式,雖然寫法偏醜,但對小專案來說能跑就不會被罵,所以我安心靠賽。

不談程式,我本來就喜歡靠賽,比如「總感覺猜得到怎麼走?」就在陌生的地點亂晃。以前從來沒想過寫程式也有這種樂趣。要譬喻的話,就是「知道目的地」+「大概清楚路的方位」所以能走到,我蠻喜歡這種感覺的。Debug也是,猜到卡bug的點後解決問題也很好玩。

幾個月前,光是想到明天要打開某個技術軟體就會煩躁。直到現在,處在猜得到下一步怎麼走的階段,不知不覺就喜歡上搓程式了。

不得不說GPT實在很好用。遇到瓶頸或大概猜出寫法後,和gpt說我想實現xxx功能,預計用aaa來bbb後,讓他分析出幾種可行的寫法,我參考著做基本上能解決八成以上的問題,剩下的再靠google和討論社群。

我對這種互動模式還算滿意,既能驗證構想可行,慢慢互動下來也確實有學到技巧,需要問gpt的頻率慢慢減少後,做起程式來就越來越有成就感了。

2.未知與已知

只是一點對ai充滿個人偏見的碎碎念。

最近在瘋狂採購NFT逛objkt,由衷期望:啊——好想把ai內容濾掉。

某些圖就跟做得很隨便的分組作業一樣,有種「這個創作者是不是只想做個東西出來碰運氣騙錢?」的感覺。在認真想買東西時被這類東西洗版,總覺得有點不開心,所以儘管價格通常比較高,但我還是比較喜歡逛fx(hash)。

我覺得用ai產圖、寫p5.js程式碼、文字之類與創作相關的事物時,核心關鍵是自己是「接收者」還是「指示者」。

只是下prompt不等於指示。比如和ai說我想要一張森林的圖片,不論風格、內容、其他細節,若ai產出什麼都毫不要求直接使用,那就好像只是在接收而已。差別大概是「坐著吃速食」或是「拿著一把很厲害的99+雕刻刀。」這種感覺。

審美保持開放性固然重要,但人為什麼會採用AI產出的圖片呢?「因為感覺好看所以接受」?但如此一來,美不就變成一種被動接收,在心靈中沒有一點主動性嗎?

食用Ai創作的產出,總覺得有點像是「暴食」。我個性雖然不太好,但有點道德潔癖,夢想之一是穿越回千年前當大儒,因此讚揚節制的美德——人如果毫無枷鎖的活著,心靈上的滿足感大概會減半吧。能去在乎世界上所有條條框框、能因為在乎是否辜負別人而內耗,如此以與世界緊密相連,如此以愛著自己與他人⋯⋯我覺得遵守部分能被稱作是道德(儘管許多人為了自由對其嗤之以鼻)的概念,算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

3.粒子小練習

其實是前週寫的,但剛好這週有篇幅分享,就順便提一下。

玩過的很多獨立遊戲都是像素風,所以我一直對像素風情有獨鍾。這學期想做一件像素風的NFT,預計用到圖片拼貼,或許還有一點點動畫。

像素畫面乍看之下很單純,但在低解析度的狀況下要畫出辨識性足夠的圖,我覺得其實蠻困難的,實在畫不好的話,考慮用圖片轉像素的產生器。

想做的作品畫面跟主題都很確定,其中有個下雨的part,原本想說一幀一幀慢慢畫,但前幾週課堂剛好講到用p5.js模擬粒子效果——說到粒子最經典的不就剛好是下雪下雨了嗎?於是抱著實驗心態大概嘗試了效果,似乎意外的還不錯。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lll-o-lll天上洄游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0114

0108

第三人稱代名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