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AdrianAu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當音樂能用眼看

AdrianAu
·
·

(按:這篇稿前部份在2018年寫好。因為作者出版「續篇」,所以修改並合而為一。)

去旅行帶什麼書一事,對我而言,如同吃什麼肉配什麼酒一樣,十分講究。書,要幫忙消滅乘機/乘車的時間,書薄的話太快看完沒事幹(不停玩手機不是辦法),但書太厚,則不方便㩦帶,所以每次出門都感煩惱。

然而,2018年旅遊時卻帶這本到日本旅遊—《蜜蜂與遠雷》。

這本《蜜蜂與遠雷》獲得2016年日本直木獎及書店大賞兩項大獎。我初時並沒打算買,但最後都因著這讚譽買了這本「枕頭書」。這本書的特別之處,是出版了書中提及的鋼琴曲,一套8CD演奏集。既然這樣,那就一併買下來,一邊閱讀一邊欣賞音樂。

只是,拿著一本600多頁的書,選在旅行時看,真有點跨張。

~~~~~~~~~~

故事背景是一場日本鋼琴比賽。這個著名賽事共十多天,由預賽三場到決賽,每次淘汰一半的選手;鋼琴賽比賽時間越來越長,到決賽時更要與樂團合作,真是花體力的比賽。

2018年初香港亦曾辦過音樂比賽。不是那些每年一度校際音樂節,而是指揮大賽。我曾想過去聽,但一天7小時,的確很長,所以放棄這欣賞比賽的機會。猜想鋼琴賽跟指揮賽相似。

但,文字可以表達古典樂曲的意思嗎?每次聽音樂會,閱讀那場刊時,總會為那樂曲簡介「滴汗」,因為以中文表達樂曲的方式,總有點詞不達意,「怪怪地」。最後只好看英文簡介。

究竟本書能否表達到作曲家所想呢?因為它是「得獎書」,我只能抱著這心態來閱讀(發現這心態經常發生)。

~~~~~~~~~~

四位主角,不同年齡、不同背景,在同一舞台表演他們的音樂。看似你死我活的比賽,實際是互相激發潛能。四位「主角」(我覺得只得兩位)不停在比賽中成長、自我探索,特別是四位主角的唯一的女性代表:榮傳亞夜,如何再次面對鋼琴這個曾經讓她愉快又讓她傷心的「朋友」。另一方面,鋼琴比賽從來都是發掘「天才」的地方,如榮傳亞夜(曾被封為天才少女)、風間塵(16歲參加比賽),作者卻加入高島明石這位快到年齡上限的參賽者。覺得特別有意思,彷彿在說年齡不一定是限制,因為演奏音樂除了需要技巧,亦需要人生的歷練,如何理解作曲家的想表達的。

開始閱讀後,未能停下來,第一天就看了60%,只怪飛機延遲起機,及錯過一班車。旅程未完,就閱畢整本。當然,這一定是筆者及翻譯者的功勞:節奏不徐不疾,沒拖泥帶水。聽說宮部美幸擔任直木賞評審時,「看到一半卻得了重感冒,臥病數天後接著讀,發現自己完全可以無縫接軌,便確定這本一定會是最後贏家。」書腰這樣寫著:

「構想12年 X 取材11年 X 執筆7年」

想必是千錘百練之作。

今次書中所選的曲目,我比較少聽,可能大部份是鋼琴曲目,這正好讓我認識這些作品:巴爾托克(Béla Bartók)、浦羅哥菲夫(Sergei Prokofiev),這當然是CD音樂集的功勞(音樂集是8張CD,每位主角都有兩張CD,是他們的比賽曲目)。聽朋友說,巴赫的《平均律鍵盤曲集》(The Well-Tempered Clavier)是一本很好的練習曲。香港大學曾邀鋼琴家Angela Hewitt來演奏。有興趣的話,可以在網絡找來聽。

~~~~~~~~~~

到2019年,作者再出版另一本《節慶與預感》,中譯本2020年6月出版。它是前傳,亦是後傳。比如三枝子與納桑尼爾的年少故事;塵如何與大師見面;《春與修羅》如何寫出來;風間塵他們的好友小奏找她的中提琴。這次全書170頁,是《蜜蜂與遠雷》的1/5,感覺是作者為書中的人物作補充。

很喜歡找尋中提琴的故事。我相信琴與主人是有connection,人在選琴,琴其實也在選主人。一旦大家「認定」對方,就會相得益彰。

~~~~~~~~~~

《蜜蜂與遠雷》出版後,總會有電影版。香港未有機會上映,所以只能買日本版DVD。電影的主角由風間塵改為榮傳亞夜,重心放在榮傳亞夜如何重拾對鋼琴的熱愛。電影一大特色,就是找人來創作《春與修羅》,這是為「比賽」創作出來的曲目。只可惜,片長約兩小時的電影,只是拍出演奏影象,跟書仍是有一段距離。

喜歡聽音樂的朋友,不妨試試先拿起書閱讀,用「眼」來欣賞音樂。

書介:

《蜜蜂與遠雷》: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84511

《節慶與預感》: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58403

總編輯:《蜜蜂與遠雷》閱讀至高無上的醍醐味:https://www.booklife.com.tw/baike-detail/9/1452

(圖片來源:網絡)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