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起20年回憶的甲蟲飼育
「以後不要跟你爸一樣整天只會開芭樂票!」,其實兒時的我並不太記得我媽說這句話時,爸到底又幹了啥,但印象就是他頗雷。每年要帶我去山上抓甲蟲的承諾從來沒實現過。
都市裡的童年並不太有機會接觸小動物,對甲蟲的喜愛僅限於圖鑑上。實際上,我還挺怕小動物的,家庭其他成員對自然生物的態度不是害怕就是不願接觸,大學時曾讀到生物多樣性之父威爾森(E.O.Wilson)提出「親生命假說」,其主張人類有種親近自然世界的本能,在我家庭的成長背景裡下可完全看不出這點。
印象中在小五時,在隔壁市工作的表哥打電話來家裡說要送我一隻獨角仙,可能是因為免費加上表哥親自來電,家裡的人很快答應我去接這隻新寵物,這也是我第一次獨自搭車離開新莊市。只是萬萬沒想到拿到的竟然是幼蟲,俗稱雞母蟲的甲蟲幼蟲輕鬆刷破我的恐懼上限,不愧是台灣前幾大的甲蟲,巨大肥胖的白色蠕蟲讓我不敢直視。如字面上所示,我是真的害怕到不敢看他,幫他換土的工作也是完全做不來,哭求媽幫我這個忙多日,差點把老母氣歪,吵著說要養的是我哭雞母蟲可怕的也是我,最終在媽媽的痛斥聲中,她還是幫我完成換土到觀察結蛹這個階段的所有工作。(註:其實我媽還是挺支持我的興趣的)

國中開始偶會忍住餓幾天不吃午餐,把便當錢拿去甲蟲專賣店買一隻國外大型甲蟲的幼蟲,當時日本飼育甲蟲的風氣正在台灣流行,台北除水族館外還有不少昆蟲專賣店有販售甲蟲。高中則更加誇張,因學校有空間及恆溫箱,飼養的甲蟲數量來到百位數,雖然耗材花費對當時的我來說頗為吃力,現在回想起來卻是人生最快樂的一段時光。

大學後花較多時間在野外觀察野生動物,夜間觀察時偶遇鍬形蟲依然很令人興奮。之後幾年有些出國旅行和國際交流的機會,抓到機會順便觀察當地的甲蟲。在異地森林尋找昆蟲是一種奇幻的經驗,倒不是那些種類多稀有或外型吸引人,而是震撼於甲蟲的多樣性是如此驚人。



這幾年算是過得較不如意,不論是經濟上還是生涯規劃,社群軟體的活動也退居至IG限動偶發的防線。直到去年夏季的某天女友提出「能不能找天帶我上山找甲蟲」的要求,敲打我「不願開芭樂票」的童年記憶,馬上安排去阿里山尋找當季的高砂深山鍬形蟲,也在熱心蟲友的協助下,我們採集並飼養了一隻名為「老郭」的鍬形蟲,重溫青春的甲蟲飼育。
這次重新開始飼養甲蟲,投入了較多設備和心力,總覺得讓這些紀錄消失有些可惜,現今的生物飼養紀錄多分享在FB粉專或社團(日本則是twitter),除不利於搜尋外,貼文常隨著平台社群守則改變消失。
未來打算寫一些不太學術的昆蟲文章 (鍬怪博士的名稱單純只是覺得可愛,筆者沒有任何昆蟲相關博士學位),記錄手中飼育的昆蟲外,還想介紹養蟲人「飼育甲蟲」到底在玩什麼?
還請各位未來多多指教!!~~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