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期——517,我们身边的恐同行为和现象
今年的国际不再恐惧同性恋、跨性别与双性恋日,我们身边依然没有可以站出来庆祝和纪念的活动。而就在517的前两天(5月15日),为多元性别社群提供服务和做权益倡导有15年历史的“北京同志中心”宣布停运,理由是“不可抗力”。过去三年,上海骄傲节停办、同志平等权益促进会宣布无限期停止工作、LGBTQ+社团自媒体被大范围销号……关注者都清楚这又是一次权力对于多元性别议题的打压。
让我们重新回顾每年5月17日的“国际不再恐惧同性恋、跨性别与双性恋日”,它是为了唤醒人们关注因为性倾向和性别认同而产生的一切生理和精神暴力以及不公平对待。这个纪念日的日期源于1990年5月17日,当时世界卫生组织将“同性恋”从精神病名册中除名。
就恐同而言,这个词汇更多被性少数平权者所使用,在我们的主流媒体中甚少出现。不少人排斥被贴上这样的标签,称自己对性少数群体虽然不支持,但也不反对。另外,反感“同性恋恐惧”说法者提出自己不害怕同性恋也不担心自己会成为同性恋,纯粹是觉得同性恋是不道德的,没有必要投入过多的关注。
——就在这几天,“#浙江通报6男子参加同性淫乱聚会#”的话题也再次成为继续污名化性少数群体的素材。
上述观点都表达了对于同性恋的憎恶或歧视,也是恐同的一种表现。日本女权主义者上野千鹤子曾在《厌女》一书中分析过“同性恋憎恶”。书里指出同性恋憎恶和厌女都是基于男权社会对男性和女性(二元性别划分)的刻板印象和期待,都是一种对性别规范的强制和惩罚。两者本质上就是“性别恐惧”,它们都是对自己或他人性别认同的否定或威胁。
而那些“不支持和不反对”派往往是认为同性恋是一种个人选择,只要不影响他人生活,不需要表达和干涉。这种态度也忽视了一个事实:性向是天生的,世界上不仅有异性恋。不同性倾向的人都有爱和被爱的权利和需要。但我们往往身处于一个被异性恋所主导的环境当中,也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才诞生了“性少数群体”的说法。
2001年,《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将同性恋从中删除。在2020年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条例中,官方明确提出要消除公众对同性恋误解和歧视。但在法律层面,法官在内的大多数法律工作者对性少数群体的了解依旧有限。一份去年发布的基于公开司法数据的研究分析了1024例涉及性少数的司法案例。这份研究发现大多数(86.91%)法官未在裁判理由中对LGBT相关事实进行分析,采取了回避态度。
在日常生活中,性少数群体在就业、医疗、教育、住房、娱乐等方面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歧视。例如:
一份2017年的报告显示,跨性别群体的失业率高达11.87%。
在2021年,有同性伴侣在广州长隆购买情侣票被拒绝。
对于性少数群体的“扭转治疗”至今仍存在
即使是认同性取向自由者,亦可能在同妻、代孕等议题上,对同性恋者产生偏见;类似JK·罗琳事件的发生,以及跨性别权益倡导下所可能带来的伤害,亦让部分女性抗拒跨性别者的存在。
而性少数群体权益议题能见度虽然整体有所增加,但性少数群体发声依然困难,相关平权组织被暂停、相关自媒体被禁言销号、影视作品中同性镜头被删、LGBT主题书籍被视作非法出版物……
我们有必要去看到性少数群体所面临的区别对待和正当权益被侵犯的事实。这一期茶话会,我们想邀请你环视你所处的社会,你生活的“附近”,去发现和分享身边的恐同、恐跨行为和表现,思考这些行为和现象为何会出现,而这些行为现象又是如何影响具体的人的成长和生活;也欢迎你留下你关于性少数平权的经历和想法。
点击此处链接:https://www.esurveyspro.com/Survey.aspx?id=318ee74a-d471-44e5-9cef-6cac66a89839 参与本期好青年茶话会,期待你们的声音。
ps:本期问卷截止时间为5月25日12时
这里是好青年茶话会,我们会每周定期向大家发起一场讨论,并最终呈现给大家。如果你希望加入这场讨论,可以通过以下链接订阅我们的邮件:
https://www.eSurveysPro.com/Survey.aspx?id=d1adce36-5715-4007-adf5-abec5da35c8c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