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什么给他打低分?
有件事,从2019年乐夏第一季开始就想说,就是电视前看到的表演,和在录制现场的感受是完全错位的。网友总批评说,为什么谁谁谁那么好,你们却给低分差评?我那时还要辩解几句,说你看到的是经过修音、剪辑、加上小纪录片等等前因后果的成品,我坐在影棚,看到的只有表演本身,那是赤裸裸的展示和对比,任何瑕疵都一览无余。
如果你去现场看过体育比赛就一定会懂,没有激情解说、慢镜头回放、没有导播切换,眼前愣愣一个大全景是什么感觉,全要你自主聚焦重点。那么,到底现场的观感重不重要?和成品比起来,哪个才算「真」?
归根结底,综艺是给终端受众看的,它是复杂的叙事综合体,而非现场事件的忠实还原。所有节目,本质上都是欺骗的艺术,其英文 program 内含「编程」之意,就是告诉我们,节目乃是预设秩序的人选之物。
音乐界有个世纪大纠结,到现在也没停,就是什么才是高保真?模拟好还是数字高,怎么样的声音才算对?吵个没完。可以说,自从声音可被录制下来的那一刻起,爱迪生们对于「真」的无尽追求,成了音乐科技进步的主要推动力。它凌驾于「美」之上,甚至越俎代庖、先人一步,主动捏造声音美学。
可话又说回来了,你在一个声音条件完美的录音室里,让乐手跟着节拍器分头行动、剔除各种失误、录制下来数遍演奏而拼接成的完美音轨,那是真吗?再问一嘴,音乐的「真」应当在哪里、以何种样貌发生?
如果说录制这个动作只是为了记录真实事件的话,那么在录音室里发生的一切,一谈不上真实、二不算事件,没有哪个音乐人会像在分轨录音时那样去演奏音乐。我们所听到的唱片,是如电视综艺一样的 program,包含太多超出表演本身的要素,约等于一件新的作品。唱片作为多重媒介化加工后的产物,根本就不是给在场者听的。况且,前面也说了,录音室早已不再意味着「录音」这个动作本身,它是导演、是乐器,也是音乐发生的新场所。和音乐厅相比,它让音乐不再是线性的表演艺术,而是超越时空、抽离语境的媒介碎片,任由后人再组织、再创造。
曾经录音为了记录现场而生,后来现场为还原录音而演。现在呢,现场和录音分道扬镳,仅存若即若离的暧昧,盖因录音越玩越飞,要想现场还原专辑的全部,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不然怎么越来越多人要在现场放 PGM?
影棚里,我坐在二楼吹着空调,嚼一口刚剥好的花生,然后说这宫保鸡丁做咸了。我才明白在那里发生着的,不过素材而已,由此而生的观感评价种种,大概也等同于「宫保鸡丁做咸了」罢。
李源
2023.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