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影像中的野生動物存在意識 (讀書筆記)

廖珮岑
·
·
IPFS
·
關於感知動物的存在,尤其是透過攝影作品所看到的。「這裡的存在並非指野生動物直接物理外觀,而是指如何透過影像感受動物的存在的情感意識——它是一種動物於混雜空間中徘徊、追蹤、棲息,並且被領域化的一種感覺。」

其實會開始看這篇文獻Margulies, J. D. (2019). On coming into animal presence with photovoice.完全是因為我不懂photovoice是什麼(笑)。我以為就是一個像是自動相機或是錄音錄影觀察野生動物的方式。但看完前言後,我發現怎麼跟我想像的不太一樣,於是請教google。

Photovoice,講白了應該拆解成Photo Voice,意思是用照片發聲,並且是讓當地人學習使用相機後,讓當地人自己拍攝,透過當地人的視角來詮釋當地。簡單來說就是一種「參與式攝影」,是一種社會科學研究方法。

這篇的參與式攝影計畫,是在印度的一個Bandipur國家公園中進行的,參與的當地人有六位,進行為期半年的試驗。這篇的結論我個人認為沒什麼太多新意,它是奠基在視覺地理之上,並且延伸動物地理學中有關跨物種階級秩序的討論,最後對國家公園中人與野生動物治理,存在的西方殖民視角進行政治生態學式的批判。

Bandipur National Park的野生象群 (圖片:維基共享)

這篇唯一的創新比較偏向研究方法,也就是參與式攝影作為一種觀察人與野生動物遭遇與情感的方法,打破一種科學家進入當地研究野生動物的想像。跟我個人的研究比較相關的,也就是棲架上的自動相機,事實上門檻並沒有這麼高,現在很多小農也都知道怎麼運用,會嘗試架在田裡的各個角落。除了這些自己架設的農戶以外,也有很多是因為政府計畫,而開始跟研究單位合作的農友,他們架相機的地點與觀察對象,基本上會是研究人員與農夫討論出來的。最後這些影像又是如何被運用,也就是有趣的地方了。

回到這篇文獻。它有談到一點我目前比較有感覺的,關於感知動物的存在,尤其是透過攝影作品所看到的。「這裡的存在並非指野生動物直接物理外觀,而是指如何透過影像感受動物的存在的情感意識——它是一種動物於混雜空間中徘徊、追蹤、棲息,並且被領域化的一種感覺。」

一旦這種感知的敏感性被提高了,即使人們沒有觀察到他們,人們也能感受到他們的存在,尤其在面對影像回憶時。依照作者的說法就是:「動物的存在不僅是反應人們對牠們回望(gazing back)的意識,也包含在那些牠們不存在的地方,感受到牠們存在的意識。」

當然,這篇文獻裡提到的意識產生的情感,並不總是美好的,當地有很多獵食者,不僅會與人產生衝突,甚至會造成當地人死亡。因此這裡的意識有時候是帶有恐懼感的,人們會想辦法避開可能產生生命威脅的區域。

但如果從我個人的田野出發來看的話,我很常會聽到農友對我說:「我怕砍了(樹),牠(猛禽)明年就不回來了。」或是「牠(猛禽)今年又回來了!」類似的對話不勝枚舉。我想這類的意識產生的力量確實是強大且富有意義的吧,尤其是當牠化為實體,存在於可以被用來證明他曾經存在過的影像中。

Rhinoceros Hornbill, Borneo (觀察到並拍攝到之後,我總是會不由自主地想像,並抬頭仰望高高的大樹上是否有犀鳥正在觀望樹底層行走的我XD)
感謝閱讀!歡迎持續敲碗鼓勵、拍手或贊助支持,當然超級歡迎留言討論~~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廖珮岑森林地理雙碩士,關注人與環境的互動。曾獲雲門流浪者計畫、時報和鍾肇政報導文學獎。從鷹獵文化切入,在蒙古和中亞流浪一段時間後,對遊牧文化產生濃厚興趣。持續記錄圍繞台灣猛禽的各種保育議題。文章散見轉角國際、野灣人文保育專欄、上下游副刊等。peiliao1120[@]gmai.com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吉爾吉斯
4 篇作品

《草原上的阿蒂庫》:穿梭中亞國界的「馬背叼羊」與貿易女商(影評幕後)

棲架與生態農業實作
7 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