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是黑白颠倒的吗?|维基学习笔记

阿布拉赫
·
·
IPFS
以维基百科的内容抽丝剥茧,似乎更容易得出《最后一课》并未颠倒黑白的结论。然而,以历史的复杂性、国家机器的贪婪性来讲,也很难说法国当年在法语推广过程中没有和现代文明相悖的行为(几乎是一定的)。

阿尔封斯·都德《最后一课》,以一个法国人为第一人称,讲述德国在占领阿尔萨斯-洛林之后中止法语教学以德语代之,“我”上最后一堂法语课的心路历程。七八十年代生的中国人,大概对这篇文章不会陌生,因为它被收进了语文课文,成了爱国主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教育有多成功,看看三十年后它还能不经意回到我的脑海中,也就可略知一二。

我在《被扣上“疆独”帽子》那篇文章里提到它,@Novite5 留言说:

都德的《最后一课》以现在的观点来看,也是政治不正确的,因为阿尔萨斯和洛林本来就是德语区,上法语课本就是法国占领的结果。

感谢他的信息补充,我以“阿尔萨斯和洛林”为关键字进行检索,发现果然,事情并非那么简单。这里地处德法两国交界,人民因此饱受战乱之苦,几度易国,每次更换统治者,百姓都是大海里的孤舟,载浮由人,做不得半点儿主。

这里的情况复杂到,没有一定的欧洲史背景知识,很难搞清楚其中的什么跟什么。我研究了老半天,才有了个大概的眉目,一边学习一边感慨,遂把我的学习心得整理成笔记,分享给大家。

先从一个问题开始:

《最后一课》是否颠倒黑白?

我在检索的时候,看到在简中的互联网上流传的另一个观点,那就是都德的《最后一课》,内容相比史实,是黑白颠倒的。这和@Novite5 的说法有一定的关联。

有一篇文章,题目就叫《法国人为何不学最后一课》,里面说这篇小说被全球几百个国家收入教科书,但法国人自己却不学,为什么?因为,法国人心里清楚,阿尔萨斯-洛林是他们从德国手里抢来的,实际进行语言同化的,正是法国自己。法国人问心有愧,因而绝口不提。

这说法初看很有道理,甚至如果你去维基百科查资料,粗读而不试图搞清其中脉络的话,可能更会印证这个说法。

以下所有,如无特殊说明,均以维基词条为依据,信源当然算不上百分百可靠,如果看官有其它更权威的信息来源,还望不吝赐教,先行谢过!

历史归属

根据维基百科,阿尔萨斯和洛林在中世纪是属于神圣罗马帝国的,1639年被法国占领,1871年普法战争之后,又归了普鲁士,紧接着归于新成立的德意士帝国。1918年一战结束,德国成为战败国,这个地区短暂独立,但很快又根据凡而塞条约归了法国。二战期间,纳粹治下的德国在1940年恢复此地主权。1945年二战结束,德国再次成为战败国,阿尔萨斯-洛林复归法国所有。

地区语言

因为曾长期属于以德意志民族为主体的神圣罗马帝国,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地方语言虽属德意志语系,但后来德意志推行标准德语时,阿尔萨斯和洛林又属法国领土,并未被包括在内,这两种语言渐行渐远,以至于后来彼此无法交流。

而从1639年到1871年之间,法国也没闲着。尤其1850年以后,法语在阿尔萨斯-洛林地区的普及大幅提高,虽然底层人士还是讲当地方言,但官方语言及学校教育均以法语为主。情形类似藏语、维语等少数民族语言和普通话。

法语的推广及普及率提高,是《最后一课》的重要背景。尤其是,想清楚阿-洛地区的传统语言也和标准德语不是一回事的情况下,就比较容易理解作者表达的那种情感。而阿-洛人对德语教育的抵制,也和身份认同有直接关系。

身份认同

以我们旁观者的角度,可能容易认为既然是德语区,那必然民族认同上更倾向于德国,实际情况可能并非如此,维基百科说:

阿尔萨斯的国家身份认同和其语言认同是错位的。尽管在历史和传统文化如语言上,阿尔萨斯与德意志部分地区关系密切,但与德国其他地区关系疏远,经过了启蒙运动和大革命的洗礼,由社会契约与自由平等价值观契定的现代国家认同观念让阿尔萨斯人认为自己是法兰西的一部分。尽管中下阶层对法语不感兴趣,但他们认为自己的母语阿尔萨斯语与德国的标准德语差异巨大,无法交流,与自己的法兰西国家认同并不冲突[3]:16。这与德意志地区将国家身份认同建立在文化传统和语言上的观念并不相同[3]:16。1870年,法兰西历史学家浮斯泰尔·德·库朗日回应德意志历史教授特奥多尔·蒙森的通信:《阿尔萨斯是法兰西还是德意志的?》里面就体现了这一差异。

这种认同上的争议,让人不得不联想到台湾、香港,甚至新疆西藏。台湾香港人的认同,倒是蛮容易搞清楚,而新疆和西藏,就太难了。原因,都懂的。

结论

没有结论。

以维基百科的内容抽丝剥茧,似乎更容易得出《最后一课》并未颠倒黑白的结论。

然而,以历史的复杂性、国家机器的贪婪性来讲,也很难说法国当年在法语推广过程中没有和现代文明相悖的行为(几乎是一定的)。

幸运的是,我在英文维基Alsace-Lorraine词条下看到这样一句话:

Both Germanic and Romance dialects were traditionally spoken in Alsace-Lorraine before the 20th century.

英文程度不行,就只能大概找个关键字。好像英文维基也没有给出阿尔萨斯-洛林人的语言现状,也许法语词条会更详细,可惜不会。

最后

这不是一篇信源百分百可靠的学术论文,这是一篇很粗浅的学习笔记,它和我写的所有文章一样,不代表真理,只代表我个人的探索、好奇心以及认知局限。

欢迎交流,尤其熟悉这个地区现状的朋友。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logbook icon
阿布拉赫来自中国,很喜欢记录,不光写字,用APP记帐都一记十年。中国很大,但对一些人来讲,它又小到容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于是,在动荡的2019年,我怀揣着对世界的好奇来到Matters,从此很多扇大门渐次敞开。我很珍惜这里,希望继续记录生活,也记录时代,有时候发发牢骚,讲一些刺耳的话。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TT难民涌入小红书

2024年度问卷|颠沛流离

迷失香港(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