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在動機」:生命攸關
老師和家長常常抱怨孩子缺乏「學習動機」,而且他們相信人是不會主動學習的,只能透過引導、利誘,督促、迫使、強制,孩子才會「學習」。「學習」對這些大人來說是「苦差事」,迫不及待去完成它,然後就可以有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學習」和「自己喜歡的事」是完全割裂的!彷彿只有那些天才,或者特別能夠忍受苦悶和艱辛的人,才會「喜歡」學習。
從前我當小學老師的時候,自問是個盡責的老師,我在繁重的工作中不放棄盡力用心思考如何教好每一課。從教師訓練學到的預備教案的三個基本步,第一個就是「引起動機」,細心鋪排教學活動去引入我想要教的課題內容。無論教育學院的講師、教育局的督學或校長來觀課,都對我的課堂設計非常滿意,我自己也覺得不錯,至少我見到教室裏99%的學生都參與在我的教學活動中,整堂課沒有dead air,學生們都有事可做,因此也就鮮有學生行為或秩序問題,我當時深信紀律和秩序問題是因為學生無所事事或感到沉悶才會產生的。
我自覺大部分時候我都把課堂編排得非常好,而在這些年的經驗中,有一件事、有一個學生一直留在我心中一個很奇特的位置,這件事和這個他,在我那頗為順暢的教學經驗中是那麼「突兀」(odd),許多年來,我無法將之納入我腦中或心中任何思考系統,直至近年探索 “self-directed learning” ,我覺得我有點想通了。
這個當時五年級的小男孩,有點早熟,樣子老成,總是一副懶洋洋的模樣,在我的課堂上,大家都在忙著進行我安排的活動或課業時,我發現他一動也不動的盯著書桌下面,我走近才看清楚,他書桌的儲物格邊上放著一本打開的書,他正在津津有味地讀著,我在他旁邊站住,他抬起頭看見我,表情有點尷尬,我伸手把他的書從儲物格拿出來,發現是一本中國歷史書,不是兒童彩圖版,是那種全文字直行印刷的書。我當時想起他的班主任告訴我,他是那種很聰明但功課做得亂七八糟的學生。他見我不說話,反而垂頭喪氣,很無奈的樣子,好像說:「你要怎樣就怎樣吧。」然後我想,既然他能看這一類書,其實也不必跟我學什麼詞語和造句了,我就把書還給他,對他說:「你繼續看吧,只要記得把功課交給我就可以了。」
老師的固執!現在想來很好笑,如果他有興趣讀那樣的書,幹嗎還需要交造句功課給我?!大概第一是因為我怕考試時題目有這些供詞造句,而他沒有做過相關的操練,這就好像是我沒有盡老師的責任幫助他取得好成績,尤其他這麼聰明的學生,分數太低,我替他感到不值;第二是這樣可以在這尷尬的情況中給雙方下台階。我當時真的是這麼想的。但無論如何,我認為這是當時的我能夠做到的最好的回應了,我覺得至少我沒有打壓他。
二十年過去,當我在自己兒子的成長中,看見跟從前在學校體制中所看到的非常不同的風景,這個偷偷在我課堂上享受著探索中國歷史的趣味的小男孩給我「叮」一聲的啟發。他之所以一直以來都在我心中一個那麼「突兀」的位置,而當時的我也只能把書還給他,並叫他記得交功課,完全是因為
在教育體制中的我,
即使怎麼努力做一個「好」老師,
我其實不懂得、也無力去回應孩子當刻的需要和興趣!
我在體制中成長的整個思維和後來的教育訓練,都在於將我要教的(或體制要求我教的)用盡我的心思和方法去傳遞給學生,並以此為榮。學生的「興趣」,不在這個範圍中,我並不關心,也不重視;甚至有時感到厭惡——如果那個「興趣」妨礙他的「學業」,又或者那個「興趣」不是那種很具學術性的。再加上實際的情況,學校師生比例,以及其集體和統一性,也讓我不可能回應個別的興趣。
兒子學校的家長日,我跟兩位老師見面,我感受到他們跟我當年一樣,他們只能要求我的兒子交功課(雖然以非常和善的方式),卻無法回應他這個人、他的需要和他的興趣。兒子在他們的課堂上看了一本又一本的書,他們卻沒有問過他讀的是什麼,而他又為什麼只顧看這些書而不做課業;更加不會知道他花了多少時間玩Minecraft,又為什麼喜歡玩這個,因為這不是學校教育的範疇( 學校教育的思維是:做完功課玩沒問題,只玩不做功課就很有問題)。
督促、利誘、威逼激發「外在動機」的確可以迫使一個人「做成一些事」,但不能讓人產生觸及生命核心的學習。
「興趣」激發「內在動機」,「內在動機」碰觸和塑造生命。
(寫於2021年4月26日)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选集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