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 <離開后留下的東西>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説過遺物整理師這個職業, 雖然現今關於身後事的處理已經成爲專門的職業分類, 其實大部分人還是對這個領域知之甚少. 最近剛剛讀完韓國遺物整理師金璽別寫的<離開后留下的東西>, 其副標題為<遺物整理師從逝者背影領悟到的生命意義>, 書中分享了作者從事這個行業十幾年來經歷的各種令他印象深刻的個案和背後的故事, 當然也包含了作者由此引發的關於人生及生死的感悟, 讀后自己都好有觸動.
在沒有讀這本書之前, 我並不知道遺物整理師的工作, 於是就把他們跟之前讀過的近籐麻理惠的那本<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中所描繪的家居整理收納聯想到一起. 讀完這本書後我才發現, 遺物整理師們的工作要辛苦得多, 也涉及更多專業知識, 他們需要做的, 不僅僅是整理逝者的遺物, 還要首先進行清潔, 消毒, 和處理現場. 尤其如果逝者是非正常死亡, 或是死後很久才被人發現, 現場的狀況可想而知, 有時候甚至都不是一般清潔劑漂白劑就能簡單處理的,因為味道, 有機酸, 腐敗物質會滲入到房間裡的寢具, 衣物, 傢俱, 壁紙, 地板, 地面塗層, 水泥地等, 若沒有將味道源頭徹底去除, 整個房間可能就再也沒法好好住人. 除此之外, 跟逝者親友溝通也不是件簡單的工作, 有的親友會因爲看到逝者的遺物而情緒崩潰, 而有的家屬則根本不想管. 雖然是做這麽辛苦而有意義的工作, 遺物整理師們卻不時會受到排斥, 尤其在東方社會一些人對死亡仍然有避忌心理, 覺得不吉利, 看到作者寫的"他們除了要忍受別人的冷嘲熱諷, 不讓他們進店裡用餐, 當面灑鹽或是各種排擠的行為之外, 鄰居也不喜歡跟他們為鄰, 所以他們得要不斷的搬家, 沒辦法在一個地方長待", 實在令人心酸.
書裏的不少故事讀后都令人有些唏噓, 有人因爲各種原因選擇結束自己生命的, 有人在死後許久才被人發現而且也找不到人來處理身後事的, 有老人家因爲不願給子女添麻煩自己獨居身體出了問題也一直瞞著子女直到死後子女才知道實情的, 有明明跟家人一起同住但彼此漠不關心家人在逝者死後幾天才發覺的, 還有親屬來到現場后對一切遺物都不關心只盯住錢財的. 最令我感動的則是一只寵物狗跟逝者死在一個屋裏, 逝者死後許久才有人發現屍體, 而寵物狗長期無人餵食, 但它竟然就在主人身邊卻完全沒有吃主人的屍體, 用作者的話來説已經是克服了自己的本能和天性, 誰又能說它對主人沒有愛呢.
作者分享這些故事, 不止是讓大家了解遺物整理師這個職業, 更是希望大家能正視死亡, 並更好地明白生活的意義. 對於那些失去生存意念的人, 作者寫道"痛苦, 要活著才能體驗, 幸福, 也必須活著才能品嘗. 痛苦就像是每個月固定要繳納的房租, 但是相較起來, 其實有更多的幸福降臨在我們身上, 只不過我們將它視爲理所當然而沒有發覺. 活著, 是一件值得祝福的奇跡". 很多時候, 我們是不是無限放大了自己的痛苦, 卻忽略了自己擁有的幸福, 也沒有意識到, 自己每一天的生存本身就很有價值. 而對於那些"孤獨死"的人, 作者則寫道"一場沒有人處理的後事, 是一個難以相信的貧寒生命, 以及沒有任何痕跡需要清理的孤寂死亡. 生與死的本質都是孤單的, 但是從親密關係中所獲得的力量, 可以讓我們不輕言放棄, 在世間努力追求生存, 直到最後一刻". 我們對身邊人的小小關懷和問候, 也許就成了他們對抗困境的力量, 甚至我們的關懷問候有時就成了他人的生存動力. 這個社會每天都在討論各種大事, 政治經濟科技發展氣候變化, 而卻沒有多少人去關心一個越來越"原子化"的社會裏那些"孤獨死"的人.
最後, 列出作者作爲遺物整理師給出的"美麗完結之七大守則", 死亡總會到來, 每個人都會經歷身邊人的死亡及最終迎來自己的死亡, 那麽, 我們該做怎樣的準備呢?
一, 請養成整理的習慣, 建立生活秩序
二, 如果有話難以說出口, 請用文字寫下來
三, 重要的物品請保管在容易找到的地方
四, 不要對家人隱瞞病情
五, 充分使用所有的物品
六, 請為自己而活, 不要為別人
七, 最後留下的, 是與所愛之人的共同回憶, 請多留下美好的回憶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