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重逢的意义
“相逢的人会再相逢”,这句话在多大程度上仅是个美好的祝愿?
或者它就是事实。不是在短短的余生里你还会遇到同一个人,不是说缘分还能再叙,而是只要你没有停住脚步,你总会在新人那边找到类似的特质,看见类似的眼睛和心灵。在这个碎片化、短视频化的时代,惊鸿一瞥的瞬间会不断地闪回。灵魂造假更是容易——即使新人和你并未分享共同的爱好,TA也完全可以福至心灵地评论几句。你也会得到新的感触和新的收获,纵使旧人唤不回。
人在他人心里投下的影子是复杂的。而心理投射变成理论,被影视娱乐工业系统性地运用。也许从资本的角度,这种运用还不够高明,但胜在量大。无数新人无数短剧短视频,总有一款梦,总有一个人的某个角度适合你。从小就厌恶风险的高压力内卷社会和造星追纸片人的狂热耦合得正好,偶像远在天边,不断追逐才能得到一点甜头的体验也可以在社会上制造新的消费。
这种人造梦境当然是廉价的。真正的体验未必需要消费,但几乎总是伴随着困难。有时候,你预设好了考验或试探,发现对方和你想看到的不一样,于是你不动声色地改变了接下来的表达,而对方一无所知。你为此失望但也有一丝释怀。有时候,你差一口气就要陷入幻想,看到对方眼里的自己,你觉得挺有趣的。
另一些时候,你决定不再冒险,封存记忆和幻想,把理想化寄托在过去,做自己世界的帝王。我无法评论这样做是否是正确的,也许它也蕴含着勇气。只是这样太压抑了,从现实而言,只怕遇事反弹。我自己因为体验过很多年压抑自己的情感的生活,认为这样并不值得,也不必要。
传统东亚社会极力在否定人们的心灵需求和深度沟通的需求,把它们化约成集体生活的温情和互助。而集体生活又怎会没有等级和被逼付出,经过一些磋磨,才能读懂鲁迅对于一个旧时代女性的描述:“亲手造成孤独,又放在口中去咀嚼”。当代社会则更像是自由为名义的解离每个人,既解离个人的心理,又解离人和人之间的深刻联系。每个人都活得半半拉拉的,永远既缩在壳里,又无法寻回完整感。就像所谓的“重逢”,只有一个片段,一个似曾相识的侧影,一个模糊的手势,半句类似的口头语,可以让你代入自己的梦。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