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語客廳:与朋友聊天并夺回中文的指南(1.0)
这篇文章,希望是一份年年更新、简单易学的行动指南:
如何与朋友聊天,并夺回中文。
二月,电影《首尔之春》在中文互联网引发热议。我看到 @雷韵 ly 的微博:“韩国人一再讲述自己民主转型的故事,这些讲述反过来不断深化这种集体意识,并积极参与到一个持续的历史进程中,这是伟大的自我塑造。”
“自我塑造” 这个词把我吓到了。我恐惧于自己是不是长期参与了一种我并没有想到其后果的 “自我塑造”。我恐惧,因为我知道答案是肯定的。
我属于一类人:谈论《首尔之春》的人,每年纪念李医生的人,不断重申记忆就是抵抗的人。我们讲述的东西固然重要,但我们的叙事,恐怕在塑造我们希冀的连结、行动之前,就已经将时常作为这叙事前提的衰退和失守深深加固。
谈论《首尔之春》,是因为我们拍不出这样的电影;纪念李医生,是因为能锚定那段记忆的似乎只有李医生了,因为很多人已经要忘记他了;不断重申记忆就是抵抗,是因为试图抹掉并改写记忆的人太强大了,而对抗已经太累了,让人忘记了创造…… 这种自我塑造把文章变成悼文,把行动变成孤勇的特例,把找到彼此的同道者变成仅存的抵抗军。
但我也不是一味否定这种悲观的叙事,它自有其原因、自有其必要。俄罗斯入侵乌克兰三周后,Svetlana Alexievich(出生于前苏联、2015 年获诺贝尔奖的作家阿列克西耶维奇)在采访中说:“我承认自己培育了一种希望,即在 21 世纪,暴政已经没有立足之地,但现实在我们面前化为齑粉。”(详情阅读:《专访三篇》)
既不能盲目乐观,又不能在悲观中丧失了对行动的信心,要在噤声中培育起能够处理这一复杂性的共同体,太难了。但若不自我拷问,便是等待历史的责问,而历史其实紧迫。
因此,我把这篇本来准备十月份发的文章提早发出来。
这是一个去年十月我开始做的项目,叫「母語客廳」。这篇文章,希望是一份年年更新、简单易学的行动指南:如何与朋友聊天,并夺回中文。

01 闲聊不够,我们要「主题性聊天」
我看过最好的一档综艺是《再见爱人》,看了三季,依然津津有味。喜欢这个节目并不是因为它本身好得多么一骑绝尘,而是我有一个与我一起看了三季的好朋友,我们每周都围绕这个节目狠狠聊天,互相发上几十条满 60 秒的语音。秋天,我像一只小松鼠那样醒来,去拾她跨越大洋发来的语音松果。
我因此发现,哪怕原本就是很好很好的朋友,「主题性聊天」的效果也是惊人的。一年中没有《再见爱人》的时候,我们当然也会联系,但我们的关系、我们对彼此的了解就只是静静流淌,维持在一个稳定的水位。等到夏末,新一季节目开播了,我才得以在两三个月的集中聊天里突飞猛进地了解我的朋友,了解此前大半年流淌过我们的时间。
母语客厅就是一个朋友们聚在一起、用中文进行主题性聊天的活动。
02 客厅如何开张
母语客厅每月开张一次,一年十二次,为一个系列。每月具体时间由大家共同协定。
四到五人为宜,保证每个人都有足够的发言时间。愿意参加,就是要一起聊十二次天。
每次聊天大概一个半到两个小时,相当于一部电影。我现在的客厅跨越地球,我们每月通过线上视频聊天。
每月,大家围绕事先选定的「核心材料」聊天。核心材料未必只有一篇(可以是主题相似的两三篇文章),未必限于文字形式(可以是视频、播客),未必紧跟这个时代。
我现在的客厅已经有五期材料了,十二期结束后,集中分享一次。欢迎关注我,十月底收到这份包裹。
我们的第一篇材料分享给所有想尝试的人,很适合作为启动你的客厅的第一篇。聊天效果出乎意料得好,一下就打开了当时还比较陌生的大家:《漫长的坠落》(Esquire 先生制造)
参与者轮流选择核心材料,在聊天前一周发给大家。负责选主题的人,在聊天里就相当于一个主持人,需要的时候做一些开场、引导。
有一个起头、张罗的人。只要进行起来了,这个人就没什么额外的压力或责任。「母語客廳」倡导参与者一起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用中文与他人对话。共同维护这样一个小小的客厅,自然也是对话能力的一部分。
03 为什么叫「母語客廳」
所以,什么是「母語客廳」?
不如先看另一问:和绝大多数我认识的人一样,我的母语是汉语,读写的是简体中文,为什么是「母語客廳」而不是「母语客厅」?
你看繁体的这个「廳」字,广字头代表屋舍;下面一个「聽」是「听」的繁体。商周时,「聽」字从「耳」从「口」,作「𦔻」(微信无法显示,类似 “耶”,右边为口);战国时改为从「耳」从「㥁」的「聽」,延续至今。如果不去查阅,我也不知道「厅」字的屋舍下竟然包含了口、耳、德,完全就是一个公共话语空间。
阿伦特在《黑暗时代的人们》中写,她身处一个被 “混乱与饥饿,屠戮与宰杀,不公正与绝望的愤怒” 所主宰的时代。但她进一步说,这些灾难本身 “并不构成真正的黑暗。真正的黑暗,是随着人与人之间曾经开放、光明的空间,以及人们揭示自身的公共空间被遮蔽或失效后产生的,是一种针对公共领域与政治的仇恨。”
像重新认识「厅」字一样,「母語客廳」倡导参与者对与自身最切近的、最习以为常的事物加以审视。在和朋友的聊天中,夺回中文。我们一起,重新学习母语,重新练习与人交谈,共同创造我们栖居其中的语言。
我希望「母語客廳」提供一个框架,一个安全的、亲近的、可以复制推广的话语空间。经过一年十二期聊天,参与者们将能够一起回答:什么是「母語客廳」?
On n'habite pas un pays,
on habite une langue.
人们栖居于一门语言之下,
而非一片故土之上。
—— Emil Cioran 埃米尔・萧沆
欢迎关注我,在十月底获得我的客厅第一年所有聊天的主题与材料。
更欢迎你,用这份指南开始建立你的「母語客廳」。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