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海角山民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澳門身份證與“澳門人”——讀《信而有證——澳門身份證發展歷程》

海角山民
·
·


一張澳門身份證值幾錢?也許澳門每年令人艷羨的現金分享(全民派錢),會令這張卡有價值一些。然而,由於曾經有過澳葡租借和殖民管治、及後又回歸為全國唯二特區的歷史因素,澳門身份證制度的確立,其實是有一段頗為曲折的歷程。

陳震宇教授的新作,《信而有證——澳門身份證發展歷程》就很好地整理了澳門身份證制度如何從零散到統一的過程。所謂的居民身份證,其實也只是現代國家發展的產物,為了要區別人口在不同國境間的流動,作為出入境的一種類似護照的識別文件。在上世紀初,當時的澳門共有三種身份識別文件,在不同的社群間使用,分別是:由葡國簽發給葡國公民的“認別證”,其後規定公務人員及部份專業人員必須持有認別證,成為了葡萄牙社會精英的象徴;給予澳門非葡籍華人使用的則為“身份證”,最初是作用澳門非葡籍華人前往香港時,證明自己曾在澳門居住、且沒有犯罪紀錄的文件;在澳外國人則使用“外僑居留證”,原意證明持有人可在澳門長期居留並有返回澳門權利的文件,這種規制某程度上亦成為了後來的居留許可制度的前身。


澳葡當局一直都想將多種身份證統一,歷經1920年代、1960年代、1970年代及1980年代的四次嘗試,但由於行政、文化、技術等種種不便,還有香港對於識別文件承認等因素,始終未能成功。直至1992年,隨着中葡聯合聲明,澳門進入回歸祖國前的過渡階段,澳門地區的居留制度得以完善,加上新設立關閘邊境檢查站,終於為建立統一的身份證制度創設了條件,因而出現了延續至今的澳門居民身份證制度,“澳門居民”的概念方才出現。

當時的澳門亦有各類內地合法或非法移民,作者在書中介紹了歷次合法化內地移民的事件,包括著名的“龍的行動”,大批的內地勞工成為了日後澳門發展的生力軍,並奠定了今日的社會族群基本盤。


這一番基於歷史的整理和敘述基礎上,作者對澳門居民概念和居民身份證間作了較為精闢的論述,認為澳門歷史上長期“華洋共治”局面下,各族裔互不相干,所謂的“澳門人”亦長期是“各自表述”,身份證的出現使判定“澳門人”有了較為客觀的標準,並在以中華文化為主流、澳門歷史城區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等經歷下,更為確立和體現了澳門社會的包容開放特質。

當然,我在閱讀期間,亦訝異原來澳門身份證制度的形塑期間,香港是擔任了如此重要的角色,由於要去香港才有了華人身份證,也由於香港的一些規限,澳門身份證的整合亦一度受挫。港澳關係確實微妙。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