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Building World plan:打造你的宜居世界
『你曾想過為什麼世界會是現在這個樣貌嗎?』
這邊提到的世界不是指台北有101、高雄有85大樓,這種“硬件式”的世界樣貌,而是工作為什麼都要加班、為什麼已經這麼努力了卻還是差人一截、為什麼喜歡我的人我不喜歡,我喜歡的人不喜歡我,這類社會互動下的世界樣貌。
這樣根據群體互動進而衍伸的世界樣貌,為了方便書寫,我們暫且稱之為「認知世界」。
你的「認知世界」有過以下幾種樣貌嗎?
- 其他人的生活總是多采多姿,或至少安穩的在軌道上,但我卻不曉得我接下來會往哪個方向前進
- 知道自己為了什麼而努力,但這一切卻像是沒有盡頭一般,已經不敢期待自己能靠近所謂的成功
- 我真的很努力了,可是事情總是沒有起色
- 我好像應該要再做點什麼,要不然我可能會錯過未來的機會
我要坦白承認,上面這些認知都是過去真實浮現在我腦海中的字句。 也許也有不少人曾經或現在同樣有這些想法時不時地湧現。
乍聽之下會覺得有這些想法應該算是一個“正常現象”,但我卻曾因為這些想法感到呼吸困難、焦慮,經歷了即使睡了覺卻不覺得有在休息的煎熬時光。
現在回想起來,也許剛上大學的時候….不對,甚至是高三面臨升學壓力時就開始了。只不過這一切,一直到真的出了社會換了好幾份工作後,才累積成一個無法忽視的存在。
這個世界好像就是這樣…. 我好像沒有能力在這樣的世界裡,過著理想快樂的生活。
在我離開了第五份正職工作後,無奈地,我得到了這樣的結論。
簡單描述當時候的我在工作遇到的情況。那時我已經畢業兩年了,自己從計劃/專案助理人員輾轉進入到行銷圈,並且被這個充斥在生活、對世界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力的工作給吸引。聽著職場同事推崇著其他業內人士所執行的漂亮行銷案,就會在心裡默默認為這就是我的目標,我也要做出一個成果亮眼的案子。
不過實際待過三間不同專業的網路行銷公司後,才真正意識到「網路媒體行銷」真的沒有外表看起來那麼光鮮亮麗。也許我們時常看著這些從事行銷規劃的人們,每天打扮的漂漂亮亮,到處去洽談新的合作案,舉辦公關交流活動,在網路上發表一篇又一篇詼諧的文章、有趣的短片,但實際上他們很可能常常不分休假日、上下班地,長時間工作,不斷地擠出一個又一個的企劃、報告、文案、新聞稿、市場調查分析…..
「每個工作都一定會有它辛苦的地方。」
這個道理,我在行銷業撐了一年多,總算深刻體認到…. 只是那時候我想的是:原來要在別人眼裡活得漂漂亮亮的、要有這些優渥的收入、人生要看起來充實 的代價,這麼大。
一想到自己得要持續不斷地有好的點子,而且要盡可能地沒有誤判空間(畢竟已經promise客戶後簽約了),下班後仍要持續關心推上線的活動反應成效,臨時出現任何問題也要即時追蹤並想出對策,讓其他人的影響越少越好…. 就覺得:我根本沒辦法在資本主義當道的世界好好生存,我只能苟活。我只能領著少少的薪水,過著錙銖必較的生活,或者選擇當個享樂主義者有一天算一天的過….....
當然,後來的際遇已證明了當時我的認知是有偏誤的。可是那種絕望感、那種自我放棄的痛苦是非常強烈且真實的。我也許可以僅是慶幸自己沒有被那樣的灰黯認知給吞噬,但我更在意的是:到底是誰訂定出這種讓人喘不過氣的遊戲規則?
〈探究痛苦的起源〉
不管在看這篇文章的你,當下對自己的生活是自信滿滿,充斥期待;還是你現階段正處在我上面描述的沉重窒息感之中,我接下來要分享的觀點,相信非常適合每個人將自己現下的狀態,以及所對應到的認知世界如何生成的概念套用在一起。
而在這麼做之後,很可能會讓你對自己的人生有全新的認知,甚至感到充滿希望。
那麼,我這篇文章的目的就達到了~
不過在進入這個觀點之前,有幾個問題需要先思考一下。
- 人們為什麼會覺得自己是個失敗者,或說,一個不會成功的人?
- 什麼時候開始,對眼前的目標已經感到吃力,卻不能夠放棄?
- 為什麼老是羨慕別人?或擔心自己落後別人?
可能有點難,但先試著靜下心來,感受這一個又一個問題背後的答案,其實都有個無形的力,把我們往同一個方向推擠,就像在《鬼滅之刃:無限列車篇》的夢境裡,只要你用心感受,你會知道這些問題背後的答案如同夢境中的邊界,把我們包圍、框架著。
也許每個人針對這幾個問題有各自不同的答案,但我用這幾個問題向自己提問後,都不約而同地指向同一個原因:
我所身處的(認知)世界對於「成功」、「幸福」、「充實人生」諸如此類的指標已經有所定義,如果我沒做到這些標準,那我對這個(認知)世界而言,就是失敗的、不幸的、人生空洞的。
現在,我要提供一個方法,讓你可以像動畫一樣開始去尋找夢的邊界,劃開夢境,探索自己的核心。
先說,這個方法其實是有天在看Youtube頻道:老高與小茉 Mr & Mrs Gao 一支介紹〈量子力學〉的影片後,被啟發的。(對~我也自詡自己五歲能抬頭😂)
影片裡主要是以實驗結果去講述〈量子力學〉是一個什麼樣的科學,並且專注在它的「應用面」上。
『意識決定客觀存在』
是這支介紹量子力學的影片想要傳達出來的核心理念。白話文就是:你所看到、感受到的「客觀現實」,其實是由你個人意識支配的「主觀認知」。
舉個例子,可能會更清楚這是什麼概念。
Amy跟Bess一天一起吃下午茶並合照打卡,上傳照片前,Amy因為自己膚況不好,於是使用了美肌功能修圖。不過Bess看到照片後卻直呼:『也修太多了吧~』。 當下Amy雖然覺得自己修圖屬於正常合理範圍,但也沒有多說什麼。過幾天,Amy看到Bess發文批評某個網紅很沒良心,明明皮膚超爛,卻老愛用修圖的照片,來騙說業配的保養品有成效。 Amy立刻覺得Bess這篇貼文,就是在酸自己前幾天打卡照修圖的事。 Amy非常的憤恨不平,並且跑來找身為共同好友的你,問說Bess最近是不是有跟你提到自己皮膚不好、拍照修圖之類的事。 雖然你告訴Amy,你認為Bess的貼文跟Amy一點關係也沒有。因為Bess沒跟你提過Amy皮膚的事,只有聽她抱怨自己被網紅騙到,浪費錢買了根本不合適的保養品,不能理解為什麼這些人不老實一點承認自己皮膚狀態不好,硬是要修圖假裝、欺騙消費者。 但Amy聽了你的說明後,更是深信不疑地認為Bess就是看不起拍照修圖的人,或是對自己有敵意、有偏見,所以那天自己明明沒修多少卻要被酸修很大。
在一般人眼中看來,Bess不過是發了一篇普通的抱怨文,但由於Amy的「主觀認知」已經支配了她對「客觀現實」的解讀,因此無論實際上Bess那篇發文背後是不是真的有暗諷Amy的意思,對Amy來說,Bess對她有敵意就是「現實」。而這樣被主觀認知所支配的現實,也會讓Amy在日後兩人互動中特別防備Bess。久而久之,Bess也會被Amy有別於以往的防備心和疏離感給影響,漸漸地,Bess也越來越不喜歡跟Amy相處了。
這就是一個典型且成功的『主觀意識決定客觀存在』的範例:Bess對Amy有敵意的「認知世界」就此生成。
類似這樣的「認知世界的生成」過程,每天、每天以不同的事件發生在你我的日常,也因此人們已經越來越無法區分所謂「主觀」與「客觀」之間的差異了。
不過同樣的概念、同樣的例子,反過來看呢?
如果Amy在看到看到Bess那篇發文時,雖然想起了兩人前幾天的對話覺得不舒服,但她選擇相信Bess對自己並沒有惡意,甚至Amy積極的聯繫Bess告訴對方自己的感受,詢問Bess是不是不能接受別人拍照會把臉上的瑕疵修掉。而Bess獲得被了解的機會,並清楚地說明自己那天只是開玩笑,她認為一般人為了留念拍照,想把自己修飾的更好看很合理,她的發文批判只針對網紅用修圖來欺騙消費者的行為。
在克制住不讓原先主觀上不良感受來主導自己對現實的理解,甚至採取完全不同的行動,進一步去驗證主觀認知的真實性,就把“Bess對Amy有敵意”的「認知世界」給改變了。在新的Amy的認知世界裡,她跟Bess仍然是可以時不時相約下午茶的好朋友。
文章寫到這邊,我真 的 很 怕 有人誤會,我在分享的是所謂的〈成功學〉….但,
我在說的可不是該死的“成功學(develop full potential)”
現在主流所倡導的〈成功學〉,多半都是在鼓勵“追求功利價值”,不停地用各種方式來跟你說:什麼樣的人生才是有價值的人生;有什麼樣的成就才叫成功人士;要做到什麼樣的行為、追求什麼樣的目標才是值得被人欽佩的;甚至更惡劣的,告訴你要賺到多少錢才會有幸福踏實的人生。
這樣的行為,跟我前面提到的問題原因,是不是有那麼點不謀而合了。
那麼,回到那幾個問題,不過這次,我們搭配剛才提到的「主觀意識決定客觀存在」的概念去解讀它們:
人們為什麼會覺得自己是個失敗者、一個不會成功的人?
(會不會是)因為沒有辦法做到某種特定成就,所以認為自己一輩子都會是個失敗者
人們為什麼對眼前的目標感到吃力,卻不能夠放棄?
(會不會是)因為自己對於眼前的目標其實沒那麼嚮往,但是周圍的人都說達到之後一切都會變得幸福快樂,所以不敢放棄這個通往幸福快樂的道路
人們為什麼老是羨慕別人?或擔心自己落後別人?
(會不會是)因為覺得其他人看起來總是毫不費力地獲得美好生活,自己卻得不停奮鬥,所以如果鬆懈了很可能連現在擁有的都會失去
究竟這些“必須要達成的成就”、“應該去追求的目標”以及“得用大量精力來換取的美好生活”的「認知世界」是怎麼出現的?
會不會…… 其實這些世界的樣貌都是由某些人,根據他們自己的需求所打造而成的,所以才會讓其他人感到特別辛苦、無法適應?
當時腦袋升起了這樣念頭的我,整個起雞皮疙瘩。倒不是認為自己活在一個陰謀論的世界而感到害怕,比較像是『原來如此!』的豁然開朗。
我開始回想起過去自己各時期的撞牆期、工作上的不順利、對於生活感到無力的狀態,在套入這樣的假設後,一切都說得通了。
我認真地寫下了當下自己對眼前認知世界裡所不滿意的部分。
「我不喜歡這個世界老是鼓勵人們去為了累積大量的經驗好換得越來越高的職位、賺取更多的薪水、住更好的房子、用更好的東西、吃更精緻的食物,過著有權、有名、有利的奢華生活…. 而耗掉自己人生的大半時間跟精神。」
但這樣一個讓我不滿意的世界,究竟是誰建立的?「認知世界」理論上應該是以我的主觀意識打造的,可是為什麼我會蓋出一個令自己厭惡的世界並生活在其中呢?
我靜靜地檢視著自己的日常生活:主流媒體時不時的在報導名人們又花了多少錢、擁有多麽奢侈的生活;網路上,人們藉由一個一個“like”、一張一張的度假照、名車名錶照,透露著群眾們對光鮮亮麗的生活有著認同與嚮往;而我們周圍的親朋好友時不時地談論著升遷、加薪、投資報酬、出國、旅遊、精緻下午茶等話題,更別說還有一群虎視眈眈想藉由吹捧“成功學創造成功人生”的論點,來“激勵”人們更努力辛勤地工作賣命的資本企業們。
每一天,我們都不斷地被主流社會暗示一套又一套的「人生價值標準」,漸漸地這些標準滲入了我們的腦中,從而生成了一個令自己感到痛苦不適的世界。
當然,我相信在同一套標準下,確實會有一部份人擁有傑出的表現。對他們而言,在這樣標準所建構出的世界裡生活,彷彿如魚得水;但對我這種不諳水性的人來說,我會溺死在裡面。
『適者生存』,或許有人會引用殘酷的社會達爾文論述這麼說道,我想回覆他:說得沒錯!
只不過,如果量子力學的理論是真的,那麼真正擁有主觀意識主導權的我,為什麼不乾脆來重建我的認知世界?
打造出專屬於我-Afra的宜居世界!
(花了好長篇幅的前言,總算帶出這一篇文章的重點,感謝所有看到這裡的人。😀)
〈宜居世界打造教學〉
我把這樣的認知世界改造行動稱之為「ReBuilding World plan」,簡稱:RBW計劃。
接下來,我會用我自身的經歷去演示,我怎麼啟動自己的RBW計劃,好讓大家可以按著同樣的邏輯,開始為自己打造出能夠享受生活、享受人生,並且專屬於你自己的宜居世界。
在我的大腦“噔💡”一聲的跳出這個計劃後,我開始盤算:那我接下來要把我的認知世界從哪個面向著手改造?
由於當時我人生中最感到挫折的就是「工作」,因此我很快決定從工作面向開始下手,並思索起:工作對我個人來說到底是什麼樣的存在?
閃過無數種工作的意義後,我明白工作對於我,最重要的意義就只有一個:賺錢,為了生存。
其餘像是成就感、領導能力展現、被他人尊敬..….嗯~~也是不錯,但…. 如果一份工作的薪水無法讓我可以安穩生活,那再多的成就感、領導力、備受尊敬,對我來說都意義不大。
接下來,關於錢。
大家都知道錢很重要,但錢所能提供的價值與影響對每個人也都不同。
就我個人而言,「錢 」就只是一個可以讓我用最簡單粗暴的方式,過舒服生活的手段。
假設每個月30K就能過上我認為舒服的生活,那麼得到超過30K的薪水對我來說會是開心的事,但不會是我汲汲營營、費盡心力追求的目標。
因此,為了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工作,無可避免的我們得回到一切的核心:我真正想要過的是什麼樣的生活?
『想要過什麼樣的生活』
這樣的議題,就跟小時候經典作文題目:〈我的志願〉一樣,看似簡單但實際上要回答出來卻一點也不容易。
而最不容易的地方在於:如果我根本沒體驗過,我要怎麼斷定自己“真正”想要什麼?
因此,接下來我要以RBW計劃主持人的身份(對,這個身份是我剛才宣布的),同樣藉由分享自己過去執行RBW時的心得訣竅,以及一部份的改建過程,來讓大家更有概念要如何將RWB計劃落實在自己的生活之中。
RBW執行階段:充分嘗試→充分了解→進行比對→採取行動→重新觀測
〈Stage 1-充分嘗試 & 2-充分了解〉
要為自己打造專屬的宜居世界,首先最重要的就是釐清自己真正的需要與渴望。這個過程最主要的目標是辨識出哪些想法與價值觀是由外界(主流媒體、周遭親友)加諸在自身,哪些是你真心想要追求的。
因此,「充分嘗試」與「充分了解」會是最基礎的入門階段。
以我個人工作經歷來講,誠如先前提到的,我換過相當多工作,而且每次工作內容都不盡相同,並且在第六份工作的時候,我甚至進入到我從來沒想過要接觸的「客服產業」。
藉由這些豐富的經歷,我從中更認識自己,也更體認到每個工作都一定有它對我們而言的好好壞壞,並且明白這些好好壞壞其實也透露著,我們希望「工作」在我們的生活中扮演一個什麼樣的角色、要佔多大的戲份。
舉個例子:(以下描述底線部分是對我而言的優點;斜體則是缺點)
「網路行銷業」很有趣,工作的同時也能讓自己跟上流行趨勢。但它必須要花費我相當多的時間去關注我其實不是很在乎的事情,尤其是為了保持對流行資訊的敏銳感,下班後還是必須投入自己的休息時間來獲取最新資訊;
「網路客服業」需要習得的知識與能力通常僅限縮在該工作範疇內,下班後可以不需要再接觸工作相關的事,但每個月都要輪替不同的上班時段,導致下班、休假的時間主要都是拿來休養身體與調整作息,不利於自己額外學習其他技能、經營興趣。
也許,我們常聽到人們提倡『找工作就是要找有趣、有挑戰性的』或是『找工作就是找薪水高的』,那麼就會在判斷要選擇什麼樣的工作時,誤以為“自己想要”一份有趣、有挑戰、高薪的工作。
在RBW的過程,我們開始藉由「充分嘗試」與「充分了解」,練習著將大腦認知中那些“聽來的”美好,與自己“親身經歷”的美好進行區分。
接著,將這些嘗試後所獲得的深度資訊,汰除掉外界加諸給自己的,彙整起來,就能得出一個“類”理想模板。
從工作經歷中獲取的,就是“類”理想工作模板;從感情經歷中所累積的,就是“類”理想愛情模板;如果是跟個人收入有關的,就會是“類”理想收入結構模板….
這些不同面向的模板,是從我們理想生活出發制定的。最終,它們也會成就我們的理想生活。
〈Stage 3-進行比對〉
有了“類”理想模板後,首先要做的就是與現在的生活「進行比對」。
一樣用我的工作經歷來舉例。經過彙整後,我得出了我的“類”理想工作模板有以下幾個重點:
- 工作內容不會讓我下班後還需要被佔用大量精神跟時間
- 休息時間相對固定,不會下班後只剩下非常零碎的時間
- 不會影響到我的身體健康
- 公司沒有不能反映上級問題的潛規則文化
- 公司經營方針不是“短時間利益最大化”,而是願意投資時間與資金來找到價值觀相符的員工
- 公司不會只是要求員工達到設定目標,而是在成效、績效不理想的時候,提供具體有建設性的做法,去改善情況
- 薪水至少要足夠讓我溫飽,不用過得太拮据
而我將當下第六份工作與模板比對後,很明顯在2、3、4、6點,不符合。
因此,我們接著要進行RBW計劃中最 重 要的:採取行動。
〈Stage 4-採取行動〉
採取實際的行動對於RBW來說,就像是認知世界裡的拆除工具。
試想,如果你沒有先將原有的建築拆除,那麼你是很難重新建構出真正貼合理想的架構。
就像是一個街道上充斥著各種不同風格的招牌,你希望這條街道有和諧一致的樣貌,你勢必要把原本的招牌拆除,否則僅是在原先的招牌上修改顏色、統一字體,都只是讓事情沒有那麼糟,但絕對稱不上是“好”。
以工作來說,採取行動或許不一定是要離職、找其他新工作,但如果你發現目前工作無法滿足你模板的地方,都是你沒有能力去改變的(譬如,我當時的那份客服職務應徵時就知道是要輪大夜班的工作,所以如果我沒辦法轉調同一間公司的其他職位,留在這間公司的我,只能繼續每個月輪大夜班損害我的身體健康。),那麼離職確實是最快速便利的行動。
當然,有時候時間有限或實力不足以讓我們能一口氣就得到完全符合自己理想模板的工作。
因此,我還是想提醒,我們要做的從來就不是“只做”完美符合理想的工作,而是藉由具體的模板,讓自己可以更有效率地做出當下最適合自己的取捨。
在實際採取行動後,除了會感受到原先認知的世界架構被拆除,同時也會看到與自身行動相應所接續出現的事件,正在構建新的世界樣貌。
就像是我本來認為:『這個世界好像就是這樣…. 我好像沒有能力在這樣的世界裡過我理想的生活。』,認定自己只能做著沒那麼適合自己的工作,辛苦的生活;但在我選擇離職,開始按照我的“類”理想工作模板,試圖去尋找我的理想工作,而經過一個又一個不同的產業、公司、工作性質的面試…. 這過程中,我的認知世界已經拆除原本『這世界只存在不適合我的工作』的認知,同時也建構出『這世界好大,什麼樣的公司、工作、文化風氣都有』的新認知。
關於我工作面向的RWB結果,可能有人會以“幸運”來看待,在疫情爆發後就業市場萎縮之際,我卻在一個月內找到一間正在擴編且公司文化與價值觀跟我的“類”理想工作模板一致的美商公司,安穩的在這裡上班兩年。
但以量子力學作為基礎來運作的RBW世界觀而言,我更同意影片中老高所說的:這樣的結果是必然。
(而且當時我除了美商公司外,其實也得到另一份相當感興趣的工作offer。)
藉由這一連串的嘗試、了解、比對與行動後,我總算成功把原先灰暗的認知世界重建成:「我真的可以找到我喜歡的工作,用我喜歡的步調,過我喜歡的生活」如此,樂觀積極的色調。
這一切聽起來非常美好,我不否認。但這並不是勵志童話故事,所以並沒有所謂“Happy ever after”的結局,現實生活仍在繼續上演。
〈Stage 5-重新觀測〉
無論是基於對極緻的追求,對於新嘗試、新事物的進一步了解,或者只是單純地自身的特質與嚮往就是隨著時間有所不同了。
在成功重建認知世界後,我們仍會發現在新世界的生活中時不時冒出來、造成自己不便、影響自己心情的「小刺刺」們。像是在新的公司裡,覺得有些主管表達的方式讓人不自在、不愉快,但又沒有嚴重到讓自己沒辦法好好工作,正常生活。
這些小刺刺的存在或許不算是強力的打擊與傷害,但它們就像是一個提醒,說著:欸~你看,這邊還有點怪怪的,還可以再花時間、力氣去調整設計,並加以改造。
在這個生活還算舒適,但仍不盡完美的階段,我稱之為「重新觀測」階段。而這個階段,雖不像先前幾個階段可以提供如此具體又顯著的RBW成效,但卻是推進我們持續把自己的認知世界修繕到接近理想的重要階段。
這也是為什麼,我會稱經過嘗試、了解後所獲得的具體行動目標為「“類”理想模板」。畢竟,不管對內、對外,我們都還有好多未曾體驗、尚未探索的地方,以有限的經驗所擬定出的目標與理想之間肯定會存在一點落差。
消弭這些落差無法一蹴可幾,只能耐心的藉由「重新觀測」這個新的世界所帶給我們的感受,持續留意自己內心的變化,才能更細膩地雕琢出理想世界的樣貌。
〈Execute procedure as the loop〉
就像前面提到的,即便我進入到大致上符合自己“類”理想工作模板的公司後,進入「重新觀測」階段的我,也仍會在工作的時候因為部分主管的表達方式而感到刺刺的。
基於我對理想認知世界的渴望,以及這些小刺刺的提醒下,我會選擇重新進入RBW的前兩階段,充分嘗試與這些讓我感到刺刺的主管進行更多、更深入的對話與溝通;充分去了解對方的想法,以及了解自己會對這些行為感到不愉快的原因(很可能是過去的工作經驗所導致的慣性思考、或是聽聞過其他同事對該名主管的批評)。同樣把未經認證且會造成自己感受負面的主觀認知去除,把根據實際對話後所得到對方回應與態度的印象進行保留。
將自己原先對事件解讀後的行為舉止與已經修正印象後應該要有的應對進退,進行比對並採取實際行動。
例如,原先跟主管互動時會對主管有防衛心,也曾跟其他人抱怨過主管。在修正對主管的印象後,主動向他人澄清自己過往的抱怨是建立在誤解之中,並在日後跟主管互動時更真誠,願意說明自己的想法與疑慮,甚至沒做好、需要主管幫忙的地方。
再次強調:「採取行動」是改變認知世界的關鍵。
倘若我們只是在大腦中知悉了原本的認知有偏見,但行為卻仍舊維持過去的做法,那麼等同於我們非但沒有拆除本來的建築,還將這棟樓蓋得更高大。這個原本讓我們感到不舒服的刺刺,會因為我們沒有即時採取新的行動,而演變成危及我們舒適生活的威脅。屆時要再RBW這棟危樓,所需要耗費的精神與體力就會像最一開始那樣——艱辛漫長。
〈全方位的升級〉
前面提到過,除了工作以外,我們的生活中也由其他相當多不同面向構建而成。
想要打造屬於自己的理想生活 aka. 宜居世界,就需要對不同生活面向執行RBW計畫,並從過程中找出自己的“類”理想模板,進而去重建改良認知世界。
想像一個舒服宜居的世界之中,很可能需要有良好的交通建設、發達的網際網路、堅固美觀的建築物、乾淨穩定的水源與供水系統。同樣道理,工作、事業、感情、家庭、經濟、、、這些面向,就像是我們認知世界中的不同設施。每一個面向都有可能遭到主流媒體、身邊其他世界的人強加醜陋又(對自己)不實用的設計,每個面向的缺失都會造成我們認知世界的不完善。而任何讓你感到痛苦難受的挫折或不自在的小刺刺,都標記著那些不適合你的世界樣貌,提醒著:Here, you should rebuild it!
用這麼長的篇幅去介紹、論述、示範如何重建我們的認知世界,進而開始真正開心地活著、享受自己的生命,但可能 還是會有人覺得這一切很蠢、嗤之以鼻。
我想分享自己特別喜歡,老高與小茉在量子力學介紹影片一開始提到的一個現象,『在微觀世界裡,電子的存在、運動情形,像是呼應觀測者、配合觀測者而現跡。同一個電子,同時由不同科學家觀測,看到的電子位置都不一樣。』
可能就是因為這樣神奇的結果是經過“嚴密科學實驗”證實的,讓我對「RBW計劃」這個看似搞笑的想法,有了堅定的信心。
雖然RBW後的世界很美好,但身為已經執行RBW計劃長達兩年多的計劃主持人(好入戲XDDD),我必須坦白說:重建認知世界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尤其是要分分鐘的留意自己內心的變化與感受,正視這些小刺刺發出的訊號,對自己靈魂拷問。
還得克服過去的思考慣性,甚至要勇敢的採取不同於以往的行動…..
即使知道可能沒有多少人會選擇這種需要投入相當多時間跟精神的生活方式,但我也同時確信有很多人困在不適合自己的主流世界中,以為自己別無選擇,只好無奈地放棄自我。
所以,我還是想要盡力用自己的經驗還有詳細的文字敘述,讓這些人有機會知道:我們都有能力可以活在屬於自己的宜居世界!
最後,想告訴大家,在RBW的世界觀中,人跟人之間的關係是一場非零和博弈(Non-zero-sum game),我們不需要去藉由打壓任何一方取得有限的資源。相反地,我們只需要專注在自己的需要與理想中,一點一滴地打造出最適合自己生活的宜居世界。
當我們生活在為自己量身打造的宜居世界之中,我們會自然而然能盡情地發揮自己的長才與潛能,屆時,我們會發光,而且很亮很亮✨✨✨
這是我在馬特市的第一篇文章.... 一篇努力從自己的部落格搬過來的文章。
之後也會持續把部落格上的其他篇文章發佈在馬特市,希望能給馬特市的市民(?)一些有趣的腦力激盪觀點😉
喜歡這篇嘔心瀝血的文章別忘了幫我拍拍手,有什麼想聊的也可以留言....只不過,我可能不會太快回覆呵呵😅
也歡迎到我的個人部落格〈On the way___〉看看我其他尚未在馬特市發佈的文章~👋🏻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