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自己,从入门到精通No.7:当妈妈就没办法做自己?(下)

女匿名者
·
·
IPFS
我和我的伴侣在生孩子之前对这个工作量只有模糊的概念,反正是抱定了两人一起干的思想准备。到现在阶段性复盘的话,我觉得大致上是一人一半:三岁前妈妈管得多,三岁后爸爸管得多;做饭洗澡上学就医爸爸管得多,遵守规则情绪沟通妈妈管得多;但严格来说没有哪件事是“妈妈的事”或“爸爸的事”,都是两个人可以互换或一起干的。我们两个人对这个分工和执行都挺满意的,每每聊起来都会觉得养孩子的体验挺不错,两个人的感情还更好了

尽管这个世界在我上篇博文发布之后又发生了一些很难忽视的糟心事,但我还是决定拿出卡夫卡“上午世界大战爆发,下午我去游泳”的精神来,按照原定计划讲一讲我怎么当妈妈,我的伴侣怎么当爸爸。

我家的孩子还是小学生,出生之后每天都有且仅有父母两人照顾。例外是有的:ta出生第一个月外婆会搭把手,从凌晨5点带ta到早上7点;ta爸爸和我各出差过一次,离家48-72小时;外婆外公等近亲每隔一两年来探亲几个星期,会跟孩子一起玩,但不会单独带ta出门;当然还有ta上幼儿园和小学的时间。

作为实打实干活儿的人,我对这些年育儿工作量的估算大致如下:按照现代儿医、教育学及心理学标准要求,带一个小学生阶段孩子的工作量约等于一份全职工作的工作量,这还是从新生儿阶段相当于1.8份全职工作的工作量慢慢减下来的。哪怕孩子天性格外合作,顶多是降低一点工作难度,工作量是降不下来的;哪怕家长天性格外喜欢孩子,顶多是抵消一部分全年无休的疲劳积累,工作量还是降不下来的——倒不如说喜欢孩子的家长反而会干得更多,让自己更累。

我和我的伴侣1M在生孩子之前对这个工作量只有模糊的概念,反正是抱定了两人一起干的思想准备。到现在阶段性复盘的话,我觉得大致上是一人一半:三岁前妈妈管得多,三岁后爸爸管得多;做饭洗澡上学就医爸爸管得多,遵守规则情绪沟通妈妈管得多;但严格来说没有哪件事是“妈妈的事”或“爸爸的事”,都是两个人可以互换或一起干的。我们两个人对这个分工和执行都挺满意的,每每聊起来都会觉得养孩子的体验挺不错,两个人的感情还更好了。

两位家长一人一半说起来好像是最合理也最自然的育儿方案,实际上并不常见。一是因为大部分人已经有了一份有收入的全职工作,再加上育儿这半份不拿钱的工作,压力和变量都必然大大增加。二是因为很少有人跟伴侣在工作收入和工作忙碌程度上都高度接近,所以在育儿工作上自然也就很难平均分配了。光上面这两点就对一人一半式育儿非常不利了,更不必说还有各种别的常见问题:两位家长的价值观更倾向男权还是女权,家庭所在环境更推崇哪种育儿方式,是否遇到非常规困难(比如一名家庭成员有长期健康困扰)等等。由于现实的复杂,育儿工作一人一半往往只是少数人的理想,更少数人的现实。如果还要按照最进步的理念提高要求,比如“一人一半不等于真正的平等”,能践行的人数只怕会少到不具备统计学意义。

我们家能把这件事干成,首先是因为想得多和运气好,这两点一个是天性一个是偶然,都没什么可分享的;其次才要归功于我们两个都是喜欢家庭生活的女权主义者,这一点还算值得说说。

喜欢家庭生活跟愿意结婚生孩子不是一回事。喜欢家庭生活更接近于做什么工作、在哪里定居,是一个人的长期生活方式问题。喜欢家庭生活的人愿意待在家里,享受跟家人相处的体验也自觉找家务来做。这样的人要是选择了一个不喜欢家庭生活的人当自己的伴侣,哪怕其他哪儿哪儿都合适也会感到别扭,家庭生活也更容易发生矛盾。当然,不喜欢家庭生活的人也一样,ta即使选择了结婚生孩子也很难在家待得住,除非ta还能旁若无人地过一种近乎单身状态的生活——而ta这种生活方式显然会成为其他家庭成员的负担,大概是很难如ta所愿维持下去的。

所以说,一个考虑结婚生孩子,甚至只是考虑建立长期亲密关系的人都有必要想一想自己和对方是不是都喜欢家庭生活,如果喜好不一致是不是还值得继续维持关系。任何想当然——比如“生了孩子就知道顾家了”之类的臆测——都是一场大冒险。人当然有冒险的自由,可ta应该知道自己是在冒险而不是出门旅游。

另一方面,女权主义在这里的作用是什么呢?其实就是帮助结成伴侣的两个人判断他们说的“喜欢家庭生活”是不是一回事。很多人相亲的时候也会无比自然地说“我喜欢家庭生活”,但其中的意义差别就大了:有人的意思也许是“我希望家里总有人给我做好饭等我回来吃”,有人的意思也许是“我希望家里总有人给我挣钱承担家用”,而这两位还不一定能谈妥。尽管我自己对于喜欢家庭生活有自己的理解而且已经在上一段写出来了,但我并不认为这是什么标准答案,更不认为女权主义就能提供标准答案。女权主义只是在提出问题:对于亲密关系、对于家庭生活,你们想过吗?想明白了吗?不去想和想不明白是会带来实实在在的痛苦和麻烦的。

由于上面这个问题只能每个人自己去想、跟对象去聊,说到这里也就可以了。不过我还想补充一点:讨论者至多是两个人,但讨论中可能存在其他人,尤其是孩子。要孩子和不要孩子同样值得聊,两种选择会产生的问题都很重要。

不聊行不行呢?我想不聊也是一种表态,表达了“我不在乎、我不负责、我太懦弱”之类的态度。请别误会,我并不认为这种态度很糟糕。真正糟糕的是不知道自己有这种态度,认为“不聊”“不想”甚至“不要”就能解决一切关于婚姻、生育和家庭的问题。

所以最终,我对“做了妈妈是不是就不能做自己”这个问题的回答也是一样的:不要从任何一个方向想当然,要提出真正关于自己的问题,尝试解答关于自己的问题。人世间很多事都是围城,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苦恼较少的人不是城里人也不是城外人,是明白自己为什么想的人。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