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報》英女王訃聞(下):90年代至今迭見皇室風波,女王
【譯註:本文由HKTRANSLATE由《衛報》譯出,上半已譯畢並上載,此為下半部分;如有訛誤漏譯煩請留言告知,不勝感激】
作者:Stephen Bates
1973年,安妮公主與馬克·菲臘斯上尉結婚,隨後在1977年銀禧慶典上,首次出現皇室散步(Royal Walkabouts)。女王和家族成員真正面向沿途人群,欣然接受他們的鮮花和小禮物,甚至與他們稍作交談。事實證明,這種皇室成員與公眾見面的創新做法,無論如何敷衍了事,在全世界都大受歡迎,意義重大。他們有助說服群眾參加皇室活動,因為他們知道比起遠遠且一閃而過的看到路過的名人,群眾可能會獲得更多機會,甚至有機會與皇室成員交談。
事實證明,這次慶典比任何人預料的都要成功。許多街道舉行了派對,在經濟衰退、高通脹、工業動盪和國家不穩之時,慶祝活動起了宣洩和團結之效。四年後的夏天一片暴亂、罷工,但威爾士親王和戴安娜·史賓沙女士在聖保羅大教堂舉行婚禮,這些派對得以恢復,規模更大。王位繼承人在追求多年後,終於覓得這位年輕新娘,令人不勝欣慰,但隨後發現他們所謂的愛情配對是場騙局,因為這段婚姻以一種引人注目的公開的、漫長的和尖酸的方式破裂了。
經歷這一切的女王越來越呈現為溫文並能團結國民的人物,不再被公然譏諷為離地。1982年7月一個早上,她醒來時發現入侵者Michael Fagan從一根排水管裡鑽進皇宮,坐在那裡和她聊天,直到救援人員姍姍來遲。這一事件被視為國家級笑話,表明了國家的無能,而非國家安全方面的驚人失誤。
相比之下,女王陛下泰然自若,廣受讚譽。她告訴朋友:「我下了床,穿上我的睡袍和拖鞋,昂首挺胸指著門說:『出去!』他沒有理會⋯⋯他只是說了人們在皇室散步時對我說的那種常見的廢話。我搞得定。」她並非完全平靜:一個男僕報告在女王對警方解釋時說:「我從未聽過女王如此生氣。」內政大臣Willie Whitelaw提出辭職,但被首相戴卓爾夫人撥到一旁不理。
儘管沒有任何消息表明女王對諸位首相有什麼真正的看法,但一直有種感覺,即她與戴卓爾夫人的關係並不十分融洽。其中一些無疑是一廂情願的想法,但人們可見微知著,知道將有事情發生。比如有這樣一個故事:首相問女王打算穿什麼衣服參加活動以避免撞衫,結果被冷冷告知,女王陛下並不關注其他人的穿著。
還有1984年礦工罷工期間,她的私人秘書給一位寫信要求女王出手的長者回信,信中說「女王陛下衷心希望能儘快找到解決這一爭端的方法」。在那個充滿緊張刺激和分裂的時代,不少人認為這句話表示女王對各內閣大臣的頑固態度不予同情。
兩年前的福克蘭群島戰爭結束時,女王(次子安德魯曾在特遣部隊中擔任直升機師)也沒有表現出勝利者的姿態,也無意遵循首相就勝利歡呼的指令。她的同情心可能更接近坎特伯雷大主教Robert Runcie,他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因表現英勇而獲得軍事十字勳章,因此比那些批評他在紀念勝利的儀式上為雙方死者祈禱的人更了解衝突的情況。
即使是最無害的言論也會引起爭議。當女王在1983年聖誕廣播中說:「當今世界上最大的問題仍然是富國與窮國之間的差距,除非我們少聽民族主義,多聽相互依存,否則我們不會開始縮窄這一差距。我們希望看到窮國使用更多現代技術來提供就業和生產初級產品和零件,而這些產品和零件又會由較富裕的國家以有競爭力的價格購入。」她遭到保守黨洋洋得意的人批評,因為她竟建議與發展中世界的傲慢國家分享財富和資源。
Enoch Powell不再是嚴格意義上的保守黨人,但與戴卓爾夫人派關係密切。他批評該演講暗示女王「對其他大洲的其他國家的利益和事務的關心不亞於對本國人民的關心」。戴卓爾夫人派對英聯邦沒有什麼同情心,但女王依舊心繫英聯邦的事業,實在難以解釋。他們對女王多年來比他們走得更遠、見得更多感到不以為然。
《衛報》援引一位前朝臣的話說。「她早就學會了看穿那些臨時的橫幅和粉飾的假山,她在很多地方看到的是最真實而顯眼的貧窮⋯⋯她從事這項工作已經三十年了,你會看到她決心利用自身影響力來採取行動,至少在第三世界中她熟悉的那一部分,她這麼做。」
這樣的想法顯然不受戴卓爾夫人政府的歡迎,而且也沒有重複。美軍未經協商就入侵格林納達時,英國政府並沒有大驚小怪,而她正是格林納達的國家元首。
女王現在已步入中年,四個孩子中有三個已經結婚。她本希望能平靜地走向統治的終點,但90年代卻對君主制的聲譽構成了自退位危機以來最嚴重的挑戰。王室後代的婚姻,曾經看起來如此吉利、喜慶,甚至還有點人人平等的味道,因為安妮、安德魯和最終的愛德華都嫁給了平民,但這些婚姻卻開始分崩離析。
早年,這個家族被指責為拘謹、因循,現在王室成員開始表現得好像他們在上演一部永不停息的肥皂劇。他們甚至表現得像在參加遊戲真人秀——事實上,他們中的一些人甚至參加了一個慈善籌款的喜劇電視節目《皇家淘汰賽》(It’s A Royal Knockout),不少人認為這節目並不體面,無甚特色,主要是因為組織者愛德華王子對部分記者表現任性,因為那些記者表現得「與他所想相比,不太支持該節目」。
然後,婚姻一段接一段破裂:首先是安妮的婚姻,然後是安德魯的婚姻,因為他分居但尚未離婚的妻子莎拉·費格遜被拍到赤裸上身,在地中海度假期間被她的美國情人吮腳趾。最後,繼承人本人的婚姻以公開、慘烈、充滿脾氣的方式,像火車出軌一樣不可避免地破裂了。
這個持續數年的最後痛楚中,女王並非毫髮無損,因為很明顯皇宮玩忽職守,並無勸說查理斯放棄他與卡米拉的長期戀情,也沒保護和建議戴安娜如何應對突如其來的國際名人效應。這表示這段婚姻崩潰時,不僅最為公開,也沒小心翼翼行事。公主向她喜歡的記者傾訴了不滿,其中一個記者Andrew Morton在暢銷書《戴安娜:她的真實故事》(1992)中披露了大部分骯髒的故事。戴安娜對他說:「我只是感到非常悲傷和空虛,心想:『該死的,在我為這個該死的家庭做了這麼多事情之後』(竟落得這般下場:譯註)」。
媒體侵擾王室備受指責,但許多人不得不承認此事不但重要,而且非同尋常,或者說媒體持續報道並無足夠證據。梅鐸沒有什麼時間去尊重別人,他的小報和競爭對手的報紙一樣,都對王室成員鍥而不捨追訪。威爾士親王夫婦中雙方的親密錄音帶、戴安娜與情人James Gilbey的「軟綿綿」(Squidgy;寵物名)討論的錄音,以及查理斯對卡米拉談關於他如何想成為她的衛生棉條反復的遐想,都以某種方式被洩露—也許是由特工部門洩露的—並被惡性發行戰的各家報紙無情利用。
除此之外,1992年12月,溫莎城堡被一場由工人意外引發的火災嚴重損壞。難怪女王在隨後一次演講中提到她恐怖的這一年。該建築沒有投保。但最有「教育意義」的是公眾對馬卓安政府的反應,其政府假設納稅人會輕易拿錢來維修溫莎堡。由於君主制和當時政府在近一個世紀前達成協議,女王一直沒有繳納所得稅,因此馬卓安政府自然有此反應。而正值緊縮和失業率攀升之時,一個自滿的政府和順從的國會疏忽地同意了皇室開支可不斷急升。
幾天後,一眾大臣宣布英女王和查理斯王子今後將為其私人收入繳納入息稅,並會停止向各個皇室遠親支付90萬英鎊的王室費。據稱此舉來自英女王,並從去年夏天就開始討論,這點並不令人信服。
隨後幾年,皇室將試圖推行節約措施,既削減宮內開銷,亦宣稱其所謂的物有所值。女王和查理斯都開始出版光鮮的年度小冊子,報告活動和支出,但就沒有報告他們來自投資和個人財產的私人收入。即使是通常忠誠的報紙也對皇室旅行大筆開支提出批評,在幾年前可謂無法想像。皇室童話的假像再也無法維持下去了。
也許最引人注目的節約措施是由馬卓安政府決定、但在1997年選舉(工黨)壓倒性(勝利:譯註)後由貝理雅政府實施的決定,即取消皇家遊艇不列顛尼亞號,這是女王最喜歡的福利之一:當她看著這艘船退役,有人看到她在公共生活中唯一一次流淚。
然而,1997年8月31日戴安娜在巴黎的一場車禍中突然香消玉殞後,女王登基至今最嚴重的危機出現了。這一打擊令公眾極為悲痛,對皇室的指責一浪接一浪,尤其是女王,她好幾天都沒有離開巴摩盧,直到小報的壓力迫使她這樣做。隨後《太陽報》的標題是「他們在乎嗎?」和「國家需要女王時,她在哪裡?」。
白金漢宮對這場悲劇的反應被大眾視為不近人情,例如最初拒絕在白金漢宮的屋頂上下半旗,理由是女王陛下不在這裡,她不在的時候不會懸掛國旗。不近人情的這點正是戴安娜生前皇室備受批評之處。
甚至還有人質疑女王是否會參加她前媳婦的葬禮。最後,她確實在葬禮舉行的前一天回到了倫敦,對廣場上悲傷、甚至或會起亂的群眾的可能反應感到有些害怕,並作現場廣播,一定程度上安撫了群眾。
這是份個人聲明,是在維多利亞紀念碑周圍的人群中發表的,從她身後的窗戶可以看到。這樣一個「沒有感情和無動於衷的人物」作此演講,是事前難以想像到的。「我們都在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努力面對。要表達失落感並不容易,因為初時感到震驚之後,往往會有百感交集——不相信、不理解、憤怒和仍在生的人的擔憂。過去幾天,我們都感受到了這些情緒。因此,我現在作為你們的女王和一名祖母對你們說的話,是發自內心的。」隨後,她對戴安娜作為一個「卓爾不凡,甚有天賦的人」表示了熱情的讚揚。她說我們將汲取教訓。
在這種情況下,這些話足以避免皇室成員在街上受到噓聲——女王甚至在棺材經過時低下了頭,這是協議中提到的只有當君主站在墓碑前時才會發生的事情——隨著戴安娜的記憶逐漸消失,這個起亂的時刻也隨之過去。也許隨著時間的推移,女王在那些動盪的日子裡的地位越來越受到重視:海倫·米倫在電影《女王》(2006年)中的表演甚至獲得了奧斯卡獎,女王在電影中描繪出來的形象是富同情心的。更值得注意的是,女王本人出現在2012年倫敦奧運會開幕禮上演出中,顯然是跳傘進入運動場的。
然而,戴安娜的死並沒有結束皇室的醜聞。2002年,有人指控她的前管家Paul Burrell幫助自己取得了她的衣服和物品,另一個管家Harold Brown甚至帶走了皇室的婚禮禮物,據說他在Bond街賣掉了這些禮物。這讓皇室看起來就像狄更斯小說中的某個墮落的貴族家庭,甚至無法控制自己的僕人——查理斯的管家被指控操縱他的主人時,這種印象更加強烈。
Burrell甚至在奧卑利法庭受審,但當女王突然偶然想起他聲稱與她的一次談話時,她顯然默認了他對財產的管理,Burrell才得以逃脫。審判無法繼續,Burrell隨即被宣告無罪,隨後對同僚Brown的審判在開始前就已經停止,也洗脫了罪名。
同年,女王慶祝了她的金禧慶典。經歷前十年的事件後,人們對前景感到有些緊張。這一年的開始並不順利,她妹妹瑪嘉烈,隨後母親在101歲時薨逝,但公眾對伊利沙伯之母所表之敬意——在她在西敏廳供人瞻仰時排起了長隊——至少讓皇宮顧問放心。在這種情況下,慶祝活動,包括在英國各地進行廣泛的皇室巡遊和在白金漢宮的後花園舉行流行音樂會,都是熱情洋溢和全心全意的。十年後,天公雖不造美,皇家船隊在泰晤士河上航行時被烈風和持續的夏雨吹拂,但鑽禧慶典也極為成功。
當她走過八十多歲,邁入九十多歲時,女王顯得比幾十年來更加輕鬆,也微笑得更多。查理斯王子在2005年與長期伴侶卡米拉結婚,他自己也顯得更加沉穩和滿足。2011年,女王甚至在外交上有了新成就,首次正式訪問愛爾蘭共和國,獲熱情迎迓,幾乎沒有異議。女王在都柏林的國家紀念園裡低下了頭,悼念那些為獨立而與英國人作戰的死難者,在正式宴會上的講話中巧妙地插入了一句愛爾蘭語,甚至還參觀了Croke公園——獨立戰爭期間一個英國對愛爾蘭人施以暴行的運動場。這是次高調、敏感、甚至是冒險的訪問——但是,她以前也做過類似的事情,特別是在幾十年的動亂(the Troubles)中定期訪問北愛爾蘭。
女王對一些海外屬國可能希望成為共和國之事,沉著接受。澳洲在1999年幾乎成為共和國,但在關於如何取代總統職位的爭論中猶豫不決。女王伉儷在2011年訪問澳洲時,參加訪問的人和以往一樣多。
英國內部的權力下放又是另一件事了。雖然她接受了創建蘇格蘭議會和威爾斯議會的政治意願,並出席了兩會的就職會議,但她不忘提醒民族主義者,正如她在1977年所做的那樣:「我永遠不會忘記我是聯合王國的女王。」2016年就英國是否應該留在歐盟的公投中,她被《太陽報》報道為贊成離開歐盟——白金漢宮向新聞監管機構投訴該報道具有誤導性,投訴成立。她確實也不大可能私下發表這種有爭議的言論。
女王在位的最後幾年並不完全是平靜的,因為皇室的花邊新聞繼續為媒體鍥而不捨的報道提供了機會。最嚴重的是,次子安德魯(一般被視為女王的最愛)由於與被定罪的美國戀童癖者愛潑斯坦的不良友誼,以及有關王子本人的虐待指控,被迫放棄了公共職責。2022年2月,他與聲稱他在青少年時期曾對她進行過性虐待的婦女Virginia Giuffre達成了數以百萬計英鎊的和解。
安德魯否認了這些指控(特別是在一次電視採訪中他尤其誤判),而且他推遲了很久才決定和解而不是忍受一場羞辱性的法庭訴訟,只會使事情變得更糟。他退縮到一個充滿疑問的隱居地,依靠母親財政支持。女王為促成和解與她兒子的法律費用,所費數以百萬鎊計,但顯然是在查理斯王子和威廉王子堅持下,接受了安德魯必須放棄所有公共職責和榮譽的說法:他不得參加皇室活動。這顯然違背了他的意願,縱使女王確實允許安德魯陪同她參加2022年3月在西敏寺舉行的父親追悼會。
另外,女王次孫哈里王子退出皇室,幾乎同樣具有破壞力,不過原因不同。他在與美國演員Meghan Markle結婚後與家族的疏遠。這對夫婦隨後在加州的莊園聲稱受到了一些皇室成員的心理傷害和種族虐待。雖然這對夫婦令女王不致遭受批評,但他們在這美國電視採訪中的高調宣稱,為兩年前似乎預示著一個新的皇室童話故事形成了一個悲傷的尾聲:一位皇室血統的王子娶了一位混血的新娘。即使這對夫婦在美國擘劃了有利可圖的媒體事業,哈里在英國的受歡迎程度卻直線下降。
女王在溫莎與丈夫一起度過了Covid-19大流行病的隔離期,只在一次廣播中出現,號召國民展示戰時精神。「我們將會再見。」2021年春天,在住院後不久,菲臘親王在離他100歲生日尚有幾周時去世。幾年前他就卸下了公職,但如此堅韌不拔的公眾人物去世仍然讓人震驚。
女王沒有怨言,繼續工作,但她在溫莎的聖佐治教堂參加菲臘親王喪禮時孤身一人坐下,這電視畫面時刻讓人想起了她喪夫之痛。雖然如此,她依然展示出治下的第八個十年的各種跡象,因為她的白金登基紀念日在2022年2月即將到來,她仍然勤於公共服務,正如四分之三個世紀前她21歲生日的廣播中所承諾一樣。
女王畢竟已經年邁,無法出席許多以往出席的公共活動,這些活動已經成為她統治時期的常規部分:復活節前周四皇家儀式、議會開幕禮,甚至出席葉森打吡。在2022年6月白金慶典期間,官方描述為「行動不便」的情況使她只能在白金漢宮的露台上短暫露面兩次。四天活動中,簇擁她的家庭成員(「服務公眾的皇室成員」,working royals)核心成員被大幅縮減。她在電視上觀看了其餘大部分活動,即使沒有親身出席,也在精神上與這個長週末同在——未能親身出席不減國民對她的愛戴。她甚至還設法與一個CGI版的流行兒童角色帕丁頓熊一起在廣播中出現,和「牠」一起喝茶,並就他們共同喜歡的橙味果醬三明治開些快言快語的玩笑。
她去世前兩天,約翰遜辭去了首相職務,卓慧思獲任命為繼任者。兩人都不得不為此前往巴摩盧,而非白金漢宮,因為這將是女王最後的憲法行為。
在她統治結束時,英國人民的觀念和環境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然而,即使君主制歷經滄桑,伊利沙伯二世女王,這位來自另一個時代的人物,拘謹而正式,算不上特別熱情和具同情心,卻持續贏得絕大多數英國國民喜愛、忠誠與支持,他們尊重女王勤奮而且具責任感。
她遺下4個孩子,威爾士親王、王妃、安德魯王子和愛德華王子、8個孫子和12個曾孫。
伊利沙伯·亞歷山澤·瑪麗·溫莎,女王伊利沙伯二世陛下,生於1926年4月21日;卒於2022年9月8日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