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緬邊境:米佐人 Mizo
在孟買的瑜伽課程結束,大部分同學離校返國,我則從印度西南邊的孟買,飛到東北角的米佐拉姆邦(Mizoram)。
米佐拉姆邦是印度政府列為保護區的其中一邦,外邦印度人必須辦理通行證,外國人則落地登記填表。
今年3月和在南印工作的台灣友人,討論課程結束後的旅行。當她知道前往米佐拉姆邦必須登記時,「不要去啦,很麻煩。」
過了幾天,她傳訊來,「是因為緬甸,妳才想去?」
「大概吧。」我說。旅人的默契,心領神會。
難以抗拒,這麼近,都在印度;我有獨自旅行,涉足絕少外國人抵達異地的能力,「為什麼不去?」「去不了緬甸,我靠近可以吧。」
在瑜伽學校收訊死角的宿舍,離校前一天,我才匆匆訂好機票和旅館。
■
米佐拉姆邦位於印度與緬甸邊境,當地民族米佐人(Mizo)和緬甸境內欽邦的欽族(Chin),同文同種,只是二次大戰後的國界,印度與緬甸脫離英國殖民統治,一條線劃下,兩個國家,一條血脈。
「妳到那裡會發現,他們長得很像妳。」曾經到過米佐拉姆邦的印度瑜伽老師說。
也確實,從孟買上飛機與阿薩姆邦停等轉機時,越來越多「長得很像我」的東亞臉孔登機。

■
米佐拉姆邦約有109萬人口,是印度人口第二少的邦,但同時也是識字率第二高的邦。
米佐拉姆邦的高識字率原因之一,87%的當地人為基督教徒,但印度是個80.5%民眾信仰印度教的國家。
在英國殖民統治印度期間,當時的緬甸為印度的其中一部分,而英國人使用複合詞「Chin-Kuki-Mizo」呈現印緬邊境的民族,包括現在「緬甸」的欽族、位於現在印度東北角的曼尼普爾邦的「庫奇族」,與米佐拉姆邦的「米佐族」。
在英國逐步控制包含當今緬甸在內的「英屬印度」過程,剽悍的印緬邊境民族「Chin-Kuki-Mizo」,與緬甸北部克欽族,與英軍發生許多激烈的襲擊,俘虜奴隸,或互相報復。
英國人以武力征服,也帶來基督教傳教士。當大多數部落領袖受洗時,基督教也成為印度東北角與緬甸北部區域的主要宗教信仰。
基督教同時帶來英語,相較於緬甸中心區域更完整的教育系統,當然這一切都是為英國殖民而服務。

■
從機場抵達米佐拉姆邦首府Aizawl(艾藻爾)的車程,司機以熟練的英語介紹,也說了自己去中國昆明旅遊,返回印度前一晚,因為友人請客麻辣火鍋,隔天落賽到搭不上飛機。
「你不是印度人嗎?印度食物又油又鹹又辣,也會落賽?」我笑著回應。
當個印度人,米佐人更認為自己是米佐人。他們日常說「米佐語」,英語則廣泛用於官方與行政治理。
艾藻爾位於海拔1100公尺,相當於溪頭高度;依山而建的城市,根本印度版九份100倍。
我被絕美山城景致鎮攝,難以離開目光,捨不得滑手機;走在馬路上,聽不到印地語,難見印度長衫庫塔和紗麗。
遠離西南印孟買與普那(Pune)的吵雜塞車擁擠,熱季蚊蟲叮咬;安靜的艾藻爾,沒有嘟嘟車,連一隻蚊子都看不到。
與其說是印度某個邦的首府,更像是來到一座緬甸中型城市。
邊境的混合元素,恆常地吸引我,如今年1月的泰國南部旅行。
■
米佐人(Mizo)與緬甸境內欽邦的欽族(Chin),同文同種,血脈相通。2021年2月1日緬甸政變,剽悍的緬甸欽族民族武裝組織,與新興民防兵,成為抵抗軍政府的難纏軍隊。
緬甸國軍對欽族強烈攻擊時,年輕人留下來戰鬥,婦孺老弱跨越邊境,逃向米佐拉姆邦與曼尼普爾邦,而兩地也以兄弟情誼,傾力協助難民安置、醫療與孩童就學。
至今,超過4萬名難民居住於米佐拉姆邦。
同時,我也讀著緬甸國軍以炸彈轟炸欽邦邊境時,炸彈掉到印度境內新聞;邊境混亂的情勢,也讓毒品運輸有機可乘。
我對著山景,咀嚼一切複雜情緒。
在瑜伽學院和印度友人與台灣同學討論「Karma Yoga」的質樸精義,「你是誰?」「你為什麼在這裡?」「你要做什麼?」
傳送艾藻爾山城的影片給印度友人,難以言說的感受,只化為一句,"Life is so beautiful."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