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AlanYung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由自殺論到網絡直播

AlanYung
·
·

中學時期開始接觸,或許99%學生沒有接觸過的社會學(Sociology)。社會學其開山鼻祖就是法國的猶太裔社會學家、人類學家涂爾幹(Émile Durkheim),他和馬克思(Karl Marx)及 韋伯(Maximilian Emil Weber)並列為社會科學的三大建基者。涂爾幹在1897年發表“自殺論”( Le suicide) 奠定社會學方法來分析自殺的社會現象。涂爾幹在“自殺論”中分析自殺行為,自殺不單是個人的行為而是社會一種常態,自殺不單單是狹窄的經濟問題或精神問題所產生的後果。在經濟富裕的社會自殺並不因為經濟好而減少反而可能增加。自殺都會是個人正面或負面的行為自殺者並會清楚其產生的後果。

論述中將自殺歸類為四種類,這四種類自殺都是因為社會的不平行程度整合和社會規範交織出的悲劇。第一類型”自我性自殺” (Egoistic suicide) 就是如一些人在沒有社會的認同,歸屬,並不能融入社會。不能融入社會就會產生無意義、愁緒、對社會冷漠和情緒低落等狀況,當個人沒有能力把自我融入社群並且沒有得到社會不同方面的支持和指導就相對容易產生自殺的念頭。當大部分朋輩在社交網絡上互動,自我拒諸門外或被排斥在外的個人相對容易自殺,自殺者並可能訴求諸社交網絡做出一次並得到廣大人關注的自殺行為來為自己人生寫上句號。單身、男士、少和別人交往在社交網絡上沒有互動的人就較有可能有自殺傾向。第二類是“利他性自殺”(Altruistic suicide)。這類型為個人對群體有強烈的歸屬認同並有犧牲小我的傾向。集體的利益高於個人,但由於群體會對個人作出支援和個人常常保持在群體的接觸範圍內,個人自殺機會就相對較低。當今社會我們常常會看到不同層面的正面或負面利他性自殺如恐怖組織的自殺攻擊行為是為了其信仰和群體又或一些利益問題的原因而選擇自殺而不置於連累關聯人士。當然在慘烈戰爭中為保護夥伴或無辜人士的自殺式行為會讓後人歌頌或在政權更替時候一些人以自殺來批判當權者都是利他性自殺 。第三類是”迷亂性的自殺”(Anomic suicide)。當個人迷失在社會變遷或個人重大改變時候,個人的生活常規發生重大變化並且沒有得到有效的指引和社會規範就可能產生的自殺傾向。社會不正常政權更替,社會經濟結構改變如產業轉型而另個人迷亂和沒有規範所依都可引發自殺傾向。當社會經濟崩潰或發達都會另不少個人沒法適應而產生自殺傾向 。第四類的“宿命型自殺”(Fatalistic suicide)就是個人在極度規範化社的壓迫社會環境生活中產生自殺傾向。當下社會不同的社會機構如紀律部隊,學校,商業機構,宗教團體,或不同類型的互聯網群體,等都有不同程度的規範。而社會機構在位者往往過於重視那些人定的規範或濫用其權力而堆個人到達“宿命型自殺”的臨界點,而個人亦沒有有效的方法離開規範的情況下就產生不少悲劇。學生的自殺就有不少是教育制度規範所帶出的社會問題。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數據全球每年有大約八十萬人自殺,相等於澳門人口的123%。全球每40秒就有一個人自殺而全球的死亡中有1.4%是自殺。

自殺和社會息息相關,社會地位,工作,宗教,教育程度,婚姻狀態,年齡,朋輩,健康狀況,經濟狀況等都和自殺扯上直接間接關係。在社交網絡年代如現場直播自殺,預告自殺,隱喻將會自殺等現象常有所聞,還有更多的是看到報章頭條的自殺新聞。社交網絡的快速和即時性另自殺信息迅速傳播,與此同時社會以可以利用社交網絡來加強對個人對社會認同。社會機構的在位者應當反思其規範和彈性以降低自殺的可能性。我們不妨把當下社會各自殺事件代入上述四個分類分析其自殺原因。

AY 20181117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