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書院街五丁目的美術史筆記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展覽分享】跨.1624:世界島臺灣

書院街五丁目的美術史筆記
·
·
畫中孤身面向黑潮大海拚搏的釣魚人,可說是海洋臺灣的化身與宿命的形象,在與來自大海的他者相遇、迎拒、衝突、和解的過程中逐步形塑出自我的形象。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跨.1624:世界島臺灣」,以西元1624年,也就是荷蘭東印度公司殖民臺灣的第一年為主題,呈現臺灣如何透過海洋與世界接觸的歷史時刻。

殖民之於臺灣,不僅是臺灣島嶼歷史發展的重要關鍵字,似乎也是型塑現在、未來的認同過程中,無法避談的部分。不過在這檔展覽中,可以看到策展方並未侷限觀眾的思考,而是通過多面透明的展櫃與來源、媒材多樣的展件選擇,讓觀眾在探索展場的過程中填補自己對「1624」的理解。

展覽令人驚豔的地方有很多,像是開放性的動線讓人聯想到海洋航線與島嶼的關係,我們可以在不同聚落的展區間自由探索游移,又不至於迷失在展覽中。展陳的手法也很多樣,實體文物、數位動畫、平面輸出交錯運用,不拘一格,運用AI人像生成技術翻玩Boxer Codex或職貢圖等古人圖像的手法,應該是我近年看到AI技術在博物館展示中效果最好的案例。

最後,從藝術史的角度來看,實體文物的選擇與展示應是本展最大的亮點之一。除了出水瓷器、南蠻屏風、唐館圖等討論大航海時代東亞交流的常見展件以外,還有許多帶有多元文化特徵的文物,例如原本由荷蘭人製作的臺江內海地圖,卻是由日治時期在臺日人畫家摹寫、落款,裝裱在掛軸上。或是《荷蘭尤紐士牧師為蕭壠社人受洗圖》,描寫荷蘭牧師向原住民傳道的油畫,卻是先由漢人畫家繪製,由荷蘭畫家補筆完成的跨海共作。其中「漢人畫家」身分尤為有趣,展覽說明文記述是在臺灣完成,但有沒有可能是由廣州,或是巴達維亞等大型港口城市的漢人外銷畫家製作?(這部分我也不是專業,所以只是舉例猜測)

荷蘭尤紐士牧師為蕭壠社人受洗圖,油畫,私人收藏

無論如何,「跨.1624:世界島臺灣」的確是讓人印象深刻、眼睛一亮的展覽,展覽到6月30日為止,有出圖錄,推薦給各位。

最後,以下附圖是展場最後陳列的陳澄波《濤聲》,這件描寫東北角三貂角海岸的油畫,是陳澄波參展1939年第二回府展的重要作品,數百年前曾是西班牙人殖民傳道的根據地(聖地牙哥 ),之後是日本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率軍登陸,設立紀念碑的歷史現場。

從這點來看,畫中孤身面向黑潮大海拚搏的釣魚人,可說是海洋臺灣的化身與宿命的形象,在與來自大海的他者相遇、迎拒、衝突、和解的過程中逐步形塑出自我的形象。

展覽名稱|跨.1624:世界島臺灣​
展覽時間|2024年2月1日~2024年6月30日​
展覽地點|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展示教育大樓4樓1、2特展室及四樓長廊(臺南市安南區長和路一段250號)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