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經視野|從實聯制數位體驗,看唐鳳跟柯文哲的差異

Will Liu
·
·
IPFS
·
喜歡透過一些自己的觀點,跟社群分享與互動,其中政治是一個我學過的主修,也是自己非常有興趣的事情。

上一篇寫實聯制本來是要講今天的主題,但後來不知不覺寫道企業數位轉型,一開始偏題,就打算把自己的觀點好好寫完。這一篇,則是從多一點政治實務面上的角度,去看不同的格局。

從 5 月 15 日宣布施行實聯制,我心中就自覺帶著一個疑惑。數位政委唐鳳,應該會推出一個方便大家使用的版本吧?不然全國都沒有統一的格式,未來其實是更加麻煩的,但等了一兩天,持續沒有答案。

就像我在全聯、家樂福體驗到的,還有去到其他地方有的是仍然依靠紙本,都覺得這看起來都不是一個有效率的方案,依照口罩實名制的經驗上來看,政府領導出來的數位化,應勢不可免。

帶著這樣的疑惑,兩、三天過去,都還沒有看到蹤影,也沒有看到政府大動作宣布推行數位化。心裡有種怪怪的感覺,直到 5 月 19 日行政院記者會,推出了「簡訊實聯制」的解決方案。有一種,終於等到的感覺,更甚者,其實佩服其中的眼界。

另一方面,台北市政府也透過「台北通」串連簡訊實聯制,好幾次的台北市政府記者會都大力推廣「一卡、一通、一付」,不斷地說明台北通的好處以及補足了哪些簡訊做不到的事情。

我自己兩個都有在使用,更深的體會是,兩位強調數位化的政治人物上,看到了差異性。

你想要照顧誰?

我原本只是設定行政院推行的數位化實聯制方向,會是在 LINE APP 例如疾管家,或者新的 APP 之上,完全沒有想到推出來的是「簡訊」版本。因為這樣的思維,完全的體現出來了,在唐鳳的心中,最多數人的定義是非常廣闊的。

根據創市際市場研究顧問的調查

2020 下半年「手機」上網率為 83.6%,近兩年 呈現成長趨勢。...在 1049 歲都超過九成以上,其中 2039 歲手機上網率最高;而 20 世代在 2020 上半年手機 上網率高達百分之百,50 歲以上則從六成逐漸增加至七成。

所以如果按照我原本的期待,把網路傳輸當作是數位化的範疇,保守估計還是有 15% 的手機持有者沒有辦法被納入。但簡訊就不同,只要有手機的朋友,就可以傳送簡訊,不論是智慧型簡訊還是功能型手機(傳統手機)。

根據主計總處的統計,台灣的手機門號總數早已經超過台灣人口總數,大膽可以猜測手機的普及率非常的高,只是不一定都有上網。例如較為年長者或者非合法的人士,可能都不會被涵蓋在網路範疇之內。

簡訊實聯制的推出,正巧讓我們看到,考量點不僅僅只是「數位化」這麼直線的議題,更重要的地方是,我們希望讓每個人都覺得平等

所以設計上不用網路,也說服讓電信商吸收簡訊傳遞的費用。

除了我們習慣的 QR Code 掃描之外,也可以手動輸入商店代碼,不用加上任何文字傳給 1922 都能夠完成。

在這個過程中,我家人也是問過我該如何透過掃描方式完成,讓已經習慣數位生活的我發現,原來數位落差,活生生就會發生在我們身邊。而政府在規劃的時候,竟然能考慮得如此周全,把公平放在這麼前面。

你只想要照顧誰?

另外一方面,台北通就是一個很特別的例子,台北通架構在行政院版本,整合到自己專屬的 APP 當中,也就是可以直接透過內部掃描器,掃描跟簡訊實聯制的 QR Code,但需要註冊跟網路連結。

我自己在使用過第一次台北通的時候,先不論註冊、手機認證等等的複雜度,在介面上、功能完整性上面,的確是大大的優於簡訊實聯制。加上還可以自動配合偵測身分證末碼,直接看畫面顏色方便判斷分流。

台北通實聯制畫面與資訊都比一則簡訊豐富

但在開啟的速度跟需要網路這件事情上面,則相較於簡訊更為不方便。大概開啟的時間需要 15-30 秒,同時有時候還會有訊息需要關閉。

認真想想,當我走到一家店面,不需要排隊的時候,我想要的會是趕快進去採買然後離開,有時候想想,就覺得不如直接開啟簡訊就好了,在等待台北通開啟的時間,應該就可以完成簡訊發送。

這兩個差異,我覺得來自於「對象」界定的不同。

每次看到台北市政府的記者會,看起來都已經把台北市民、在台北市生活的人定調成「可以被數位化的」。而這樣的數位化帶著一種同溫層的概念,大家都能夠用手機隨時上網,熟悉手機的運用,熟悉數位生活。

然而,其實不全然是這樣的。

很多人還是沒有辦法隨時隨時用手機上網,甚至連開啟 QR 掃瞄器都尚未學會,更遑論他們能夠了解複雜的認證機制,去完成台北通的註冊。

不需要為了數位而數位

從這兩者的比較,可以看得出來,普遍認為:「數位化是好事,也能夠提升效率,幫助掌控人潮、足跡,協助疫情管理。」

然而,數位化跟追求高科技,是可以分開的,而在思考政策的時候,更是應該要分開的。

唐鳳一定了解很多高科技的方式,例如開發 APP 甚或是每個人手機安裝足跡追蹤軟體、RFID 等等,但最後卻選擇了「簡訊」這個機制。

我自己猜想,那是因為他第一時間就決定,這次的方案一定要能夠「讓所有人都能夠使用」,能夠使用才能去討論「怎麼教不會的人會使用」。簡訊,看起來就是一個最大的公約數。

還有更巧妙的地方是,每個商店都是透過「數字編碼」,在手機上面輸入數字是最直觀且方便的,就像大家打電話的經驗一樣,連輸入法都不需要學習。

但你說真的沒有數位跟高科技嗎?也不然,後面的系統串接、店家申請、足跡追蹤都是需要龐大的科技運算的。只是來到使用的這一端,就是「簡單」、「直觀」。

台北通就完全使用另外一個邏輯,就像我之前講到的家樂福的概念,透過這件事情繼續充實自己的數位資源,期盼能夠提升「一卡、一付、一通」。

如果這是使用在企業體上面,我覺得算是成功的數位轉型,但在政府政策施行上,我會說反而有點「思慮欠周」,甚或是有點過於在同溫層內的思考。

小結:殺雞焉用牛刀

最後,剛好看到個例子,上週開始台北市政府強制的市場假日分流,政府自豪的推出「神奇機台」,把所有需要人在門口處理的事情,融合在一個機台之內。

擷取自 NOWnews

看起來就是殺雞焉用牛刀,把所有高科技的產品都用上去,我沒有實際測過速度,但是縱使有了這個機器,仍需要人力進行最後的確認,才能真的達到管制之效。

有這樣的機器,的確可以拿來說,我們很先進、數位化,但實際上並沒有省下多少人力,還是需要人的看顧,同時未來當不再分流的時候,這台機器是否還能夠轉化呢?

這時候,內心想要問個小問題:「你還記得口罩販賣機嗎?」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Will Liu懂命理、會改運,喜好分享、樂於助人的生活實踐者。最新資訊請前往 ➤ https://eyewithouts.com ⏎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歡迎來到香港

第三天:那些總會浮現的記憶

第二天:身心靈的理想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