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斜槓青年》,破除限制性信念,替思想鬆綁
前言
最初知道這本書,是在台灣的《女人迷》網站,讀到這本書的其中兩個章節。這已經是六年前的事情了。當時已經被「斜槓青年」這個概念深深吸引。作為上班族的我,立志要做個斜槓青年(雖然以年齡的角度來說已經離開青年很遠了)。之所以被「斜槓青年」的概念吸引,或許是被那種「多重職涯」、「多重收入」,最重要的,是「多元人生」的哲學與生活態度吸引。到了2022年,我正式買了這本書來閱讀,而且先後閱讀了兩次。透過閱讀這本書,我的得着原來超越了職涯發展的範圍。書中對主流常見的,幾乎人人視作理所當然的信念,提出了湛新觀點。舊信念的破除,對我的人生走向產生了舉足輕重的影響。
本篇會分開以下三個部份。第一步分介紹「斜槓」概念;第二步分介紹作者Susan KUANG的生命故事--她如何從迷惘走向斜槓人生。第三步分,我會選取四個常見主流信念,我把這些信念命名為限制性信念,以及作者對這些限制性信念所表達的獨特觀點如何有助於破除它們。
何謂「斜槓青年」
「斜槓」是電腦鍵盤上的「/」鍵。「斜槓青年」一詞出自《紐約時報》專欄作家馬希.艾波克。在2007年發表的文章中,馬希描述有一群擁有多重身份的人,無法用一個單一詞語形容他們從事什麼工作。因此他們用斜槓來區分自身的不同身份。馬希於是就以「斜槓青年」來命名這群人。十七年後的今天,這類人在社會中的比例越來越高。我們生活圈子裡,也可能會有幾個。例如一個人正職是醫生,但同時也是一名歌手。他/她的身份就會是醫生/歌手。
作者在《斜槓青年》一舒中,就斜槓青年這個概念,作了進一步,且更為清晰的闡述:「斜槓青年是一種生活態度。對「一個蘿蔔一個坑」的生活,以及用職業定義自己的觀念提出質疑和挑戰。斜槓青年追求的並非多重職涯和多重收入,而是多元人生。」
從迷惘走向斜槓的生命故事
作者Susan KUANG是留美MBA畢業。是Linkedin專欄作家。曾任美國洲正府數據分析員,網路公司數據分析師。業餘開辦「思想者小組」、「蘭溪沙龍女性小組」。此外,她也開辦過畫展,也辦過四本雜誌。回國後出版書籍,開設寫作課程以及建立寫作者群組。同時也在北京教授爵士舞。她是一名不折不扣的斜槓青年,也是把斜槓青年這個概念帶入中國的第一人。
乍看作者簡介,會感嘆作者真的很利害。但她在書中也不諱言,自己也曾經歷過迷惘、困境,以及非常缺乏自信與動力的歲月。她出自平凡的家庭,父母都任職教師。父母沒有過度干預她的成長。她小時候能自由自在地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繪畫與閱讀英文書。但到了初中時,她的英文能力被老師發現,於是老師對她有了很高的期待。自從那時開始,她發現自己活在他人的期待之下而倍感壓力。因為要追成績而放棄了自己最喜愛的繪畫。追成績的壓力令她經常活在「我不夠好」的陰影之下。從中學到大學,作者都覺得自己很迷惘。苦苦找尋生命意義卻找不到。做事也越來越缺乏動力。
直至留學美國之後,她開始作多方面嘗試。包括成立思想者小組和女性小組;辦畫展與雜誌。透過多方面的嘗試與不同角色的探討,她發現多重職涯發展很適合自己。於是便離開上班族行列,正式走向斜槓之路。回到中國之後,她繼續這種斜槓的多重職業,親身實踐自主的生活方式。
對限制性信念的質疑
若想知道什麼事限制性信念,不如就來做個實驗吧。以下我會節錄《斜槓青年》書中其中一段文字,看看你會有怎樣的反應:
「現代人越來越難獲得快樂。因為時間被機械地分割,難以沉浸在自己的節奏。每天就像被推往競技場。對世界的好奇消失殆盡。生活被掌控。一旦被社會掌握,就會變得倚賴社會。按別人的規則做決定,按別人的價值觀生活,結果就是離真正的自己越來越遠。」
看到以上文字,或許你會感到很有共鳴:?這不就是我的生活寫照嗎?」不過可能你會隨即跳出一個想法:「那又怎樣呢?世界就是如此,我們那有辦法改變?」覺得自己並不滿意的局面「就是如此」、「無法改變」,就是典型的限制性信念。限制性信念的特點,就是它經常帶有失敗主義的僵化思維。一旦有了這樣的思維,就不會作出任何改變現狀的嘗試了。試都沒試過,怎能知道行不行呢?限制性信念是思想層面的腳鐐。一旦有了它們,我們就無法放開腳步前往想到的地方了。因此,若要變成自己想成為的人,破除限制性信念非常重要。
作為把「斜槓青年」概念帶入中國的第一人,不難想像作者在實踐斜槓生活的過程中,會面對很多質疑,與很多傳統信念產生碰撞。因此書中有不少地方,就傳統信念提出作者自己的觀點。我認為非常有助於破除限制性信念。以下選取四個自己最有共鳴的傳統信念,分享作者的看法:
限制性信念一:現時固定時間,固定地點的上班模式是理所當然的。工作就是這樣。作者以人類發展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帶我們看見不斷變化的「理所當然」。在原始人時代,「理所當然」的工作是守獵和採摘水果。到了農業時代,「理所當然」的工作是耕種。再到工業時代,「理所當然」的工作是進工廠當工人,或進辦公室當文職或公司管理。從過去到現在,「理所當然」的工作不斷在變。現時我們認為「理所當然」的定時定點工作模式,只是工業革命之後的產物。隨著資訊科技的蓬勃發展,工業型社會已經轉形至知識型社會。工業革命催生的,基於資本的大組織、大企業,將來很可能不復存在,而是被人才的聯盟所取代。作者對於將來的展望,我們儘管拭目以待。但至少我們能明白,自己認為的「理所當然」其實是受到自己身處的時空所侷限,而且是處於不斷的變動當中。
限制性信念二:一生只能專注於一項專業才會有好成績。樣樣懂只會樣樣平庸。作者曾在朋友聚會場合中,向朋友的朋友解釋自己的斜槓職涯。對方質疑她做這麼多事情怎能做得好?坊間也經常引用「三萬小時法則」來支持一生只能做一件事的論點。作者認為這是最典型的限制性信念。因為當一個人相信自己一生只能做好一件事,他/她就不會作出任何跨領域發展的嘗試了。作者引用了很多其他研究告訴讀者,「三萬小時法則」只適用於技術要求高的運動項目,例如打網球、舞蹈等。因為這些項目必須不斷反覆練習才會做得好。但不同的學習領域,其難度不盡相同,因此要學會所需的時間也不會一樣。作者更想讓讀者知道的,就是工業型社會重視專才。但當工業型社會轉形至知識型社會之後,由於科技發展飛快,知識瞬息萬變,工作要求也層出不窮。在此環境下,今天的專業明天不一定有用。經驗也越來越貶值。唯有懂得如何跨領域學習,能整合從不同領域學到的知識來解決問題的通才,會更容易適應以及獲得重視。
限制性信念三:我不夠好。這是亞洲社會文化氛圍下常見的信念。認為自己不夠好,也會連帶認為自己不配有選擇與成就。擁有這樣的信念,為個人發展作出嘗試以及付諸行動的動機也會非常微弱。於是「我不夠好所以不配有成就」就會變成自我實現的預言了。作者鼓勵讀者轉換成成長型心態。告訴自己即使今日不夠好,仍能透過學習以及日積月累的進步而變得更好。
限制性信念四:創業非常艱難,改變世界是不可能的任務。作者諷刺一些融資創業的創業家向公眾販賣艱辛創業的雞湯故事。她認為倘若企業只遷就資本,以致扭曲創業理念,扭曲市場,當然會艱辛。因為他們根本不是在服務市場的需求。反之,用小而美的方式,只需要少量資本,把初版的產品小規模地推出市場。再因應市場回饋作進一步改良,然後慢慢擴大推出市場的規模。這樣的創業其實並不艱難。網路的發展催生去中心化的市場生態。能夠找到小眾市場,服務好該小眾市場需求的小型企業更容易適應現今的環境。
至於改變世界,作者認為世界的改變從來不是倚靠任何一個特別了不起的人,而是靠一群為價值而持續努力的人,聚沙成塔而來的力量。作者認為個人若想改變世界,得先改變自己,成為一個有收養、有遠見,嚴以律己,激勵他人,做個「內聖外王」的魅力人格體,就能發揮影響力,令其他人跟隨他/她,一起推動改變。綜上所述,創業艱難,世界不可能改變等信念,倘若經過推敲,也不一定站得住腳。
結語:破除限制性信念走向自主人生
我非常敬佩作者擁有廣闊而堅實的知識架構。書中用了很多心理學、腦神經科學、歷史學、經濟學的概念。對社會遊戲規則的回顧與前瞻,個人在社會中擔任的角色與如何在社會中自處,過自主的生活,都給出獨到的見解與切實可行的建議。「斜槓」一詞自從出現之後,在社會上引起不少爭議。很多人會問,同一時間做多份兼職算不算斜槓?圍繞同一產業寫部落格、演講、教學的人又算不算斜槓?其實這本書已清楚說明,斜槓指的是一種追求多元人生的生活態度。它挑戰了傳統社會一個人只能發展一個職涯的觀念。在單一縱向職涯發展以外,提供多一個多重橫向的發展選擇。而最重要的,斜槓的最中心思想,是過自主的生活。我之所以對書中提及的限制性信念如此關注,是因為我相信要過自主的生活,就必須先破除限制性信念。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幫助更多人邁向自主與自由。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