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合寫、和解,抑或是紙上角力?《黎.米勒》的超現實與現實雙聲道

Openbook閱讀誌
·
·
IPFS
·
綜合著藝術評論及史學意圖的非虛構人物傳記《黎.米勒》,出自黎.米勒的兒子安東尼.彭若斯。試想,若是我們要為家人,特別是父母作傳,要怎麼繞過因血緣羈絆,無論關係親疏心理上都極為「親近」的,各種原生家庭帶來的情感糾結拉扯?

撰文|陳亭聿(文字工作者)

「黎.米勒(Lee Miller),時尚模特、超現實攝影師、戰地記者與冠軍名廚,20世紀的傳奇女性。」

誠如上述羅列在傳記封面的文案,差點讓人衝動在各個名詞前一一加上hashtag標籤,即將於年底上映、由女星凱特.溫斯蕾主演的傳記電影,新聞稿上常見加冕於傳主的關鍵字是「開拓性」(trailblazing)。電影海報上,從二戰的硝煙彌漫中走來已塵霜滿面意象,使電影寫實感與獨立意識的神祕轉折,覆蓋她曾經躍上《Vogue》雜誌封面的金髮摩登造型、超現實主義交遊圈的浮華浪蕩色彩。再加上幾筆極富爭議性的,譬如「7歲即成為性侵受害者」、「曾於希特勒的澡缸裡拍照」等經歷與行止……

似乎無論怎麼安排,黎.米勒這個存歿於1907至1977年間的女人,因她的外貌、才華與斜槓,各種工作與身分間的衝突性、極易找到下標哏的人生,早已難逃被當代及後世傳奇化的命運。

在《時尚》雜誌的黎.米勒。倫敦,1943年© Copyright Lee Miller Archives, 1985 and 2021 Thames & Hudson Ltd, London

➤以脈絡細節防止標籤化的失真

當多數故事必備的戲劇元素及情節張力,務必強調「衝突」二字;當我們慣性在平凡人生中索討這些跌宕劇情,來調劑已木然麻痺的味蕾,便不難想像黎.米勒會是天生自然的絕佳傳記女主。還沒走進影院,翻開書本,我們似乎已能從標題想像,在她金黃閃動到脆裂枯黃的鬈滾髮流之中,定能體驗數番駭浪驚濤。

《黎.米勒》(The Lives of Lee Miller)這本傳記成書於1995年,及至2023年底才因電影即將上映而迻譯成繁中版本。翻開此書,就意識到傳主的「傳奇性」,或者上述身分的界定與標記,很可能便是來自這本書中編整的諸多選材軼事。雖然吸睛的標題不盡然與內文相符,標籤履歷也往往難以說明人物複合幽微的品質性格,且書寫他人生命史的過程本有如判官,絕對有虛構成分,但若是輕言這本書是攤開她的人生予眾人消費或消遣,則也失之輕率。

《黎.米勒》這部傳記的處理,遠不只是著眼於明星級女性創作者的情感八卦、人生戲劇張力而已。書中雖然也給出了一位性感且感性的女性生命中,難以略過不論的情慾動機,然而細觀之,全書既深且廣的覆蓋了家庭關係、人脈交際、文化產業、時尚趨勢、攝影技術及其他政治歷史層面,檔案應用的史料細節不偏倚疏漏,而幾近龜毛且略略工整的態度和性格,更讓人印象深刻。它詳實爬梳考證事發的原因、事件的轉折,不為求易讀或劇情效果而簡化脈絡以致失真。

黎.米勒。巴黎,1932年。(喬治.霍寧根海恩) © Lee Miller Archives

➤難以擦去指紋的傳記作者

傳記書寫者選擇以年代、地理、產業與技術為經,從日記、信件與攝影分析抽絲出的創作、情緒與感官為緯,軟硬交織地為傳主形象建模。彷彿當給定外在脈絡的條件充分,肌理和情感結構輸入亦得法,就能理性與感性兼具,富有邏輯地塑造出表皮彈性、向度立體的傳主。

頗堪玩味的是,這樣綜合著藝術評論及史學意圖的非虛構人物傳記,不是假手外人,而是出自黎.米勒的兒子安東尼.彭若斯(Anthony Penrose)。試想,若是我們要為家人,特別是父母作傳,要怎麼繞過因血緣羈絆,無論關係親疏心理上都極為「親近」的,各種原生家庭帶來的情感糾結拉扯?

黎.米勒之子安東尼.彭若斯(圖源:wikipedia)

當我們逼視從小到大未能解脫的創痛,面對曾經崇高強悍以致輕易便造就陰影面積的長輩,要如何試著平視甚至凌空俯察?當我們無可迴避地涉入與自己有所交疊的回憶漩渦,鏡像出自身的焦慮以及強項弱點的起源時,又要如何佯裝旁觀、故作抽離與冷靜?

確實很難。為他人做傳者,必然因詮釋介入而在細節處透顯自我的價值觀,若加上因關係親密而銳化的感受張力,就更可能如照妖一般,想泯除作案指紋便是難上加難。安東尼.彭若斯為母親作傳的手法,首先呈現的便是他的檔案偏好。

黎.米勒與丈夫若蘭.彭若斯(Roland Penrose)都是超現實主義創作者,安東尼.彭若斯承接雙親的遺贈,除了對藝文的敏銳才華之外,更擁有大量20世紀前期至中葉明星級藝術家的手稿文物。他成立了一家以母親命名的私人機構「黎米勒檔案館」(Lee Miller Archives),致力於保存、出版、編目、研究與展示其父母的攝影作品和其他文件。這間小檔案館的藏品包括6萬張左右的底片、手稿、筆記、信件、相機、美國陸軍制服等,還有父母的藝術家朋友,如超現實主義攝影師曼雷(Man Ray)等人的珍貴攝影作品。

若蘭.彭若斯在埃及,1939年。(黎.米勒) © Lee Miller Archives

➤一手文獻檔案的高反差顯影

安東尼.彭若斯在檔案室裡沉浸的世界,是20世紀上半繁華落盡後留下的一幀幀照片,上面所顯影的,是世紀初藝術與時尚圈的浪蕩浮華及二戰期間的人性考驗,金沙與磨砂輪番飛沙走石的歲月。終於長大的孩子,在相對安然無波的時代及檔案室裡,放相出它們的高反差。

如同文末後記所述,透過追索與理解父母人生來龍去脈的過程,他才慢慢理解了過去他認為因情緒管理欠佳而複雜晦澀神祕、30歲之前相對生疏不親的母親。

藉著這些檔案,安東尼.彭若斯重新梳理曾經風華絕代的母親如何曾對父親及其他男人不忠,她多段且重疊的感情,以及他們與其事業之間存在的曖昧關係。他嘗試說明,或許是二戰時期擔任戰地攝影師見證了人性敗壞,直接或間接地導致他母親如「惡龍」出柙般的壞脾氣。面對母親各種不按牌理出牌的淘氣行徑,他加入了既非褒揚也未過度貶抑的推論,摻混了自己或許曾經壓抑,顯然還未能全然釋懷的憤怒,以及遲來的、並非全然正面的理解。

於我而言,此書讀來最興味盎然的,除了黎.米勒各種率真而為、獨立駭俗之外,更重要的是兒子在文中直接引用母親文章、書信、筆記等的選段。這些引文與安東尼.彭若斯個人的詮釋之間,既有因描述貼切或情境屬實的佐證之效,也有不少對位之處。這種母子奇怪的合寫型態,就像一位發言時另一人緘默;一個說完了,另一個跟進補充或駁斥。

黎.米勒在希特勒的浴缸裡。(黎・米勒與戴維・E・雪曼) © Lee Miller Archives

➤辨證之中仍舊懸疑而淘氣的黎.米勒

在我看來,務實世故的兒子筆下,產業、技術與時代等各個層面的分析,擦去了讀者原來看待那個時代、想像黎.米勒的許多玫瑰色幻影,賦予她更多接地氣的煙火氣息。書中揭露了超現實主義者的瘋癲理想化視野底下,實際也藏著無法超然於世、脫垢離塵的生存考量盤算、游刃有餘或不適應,祛除了某些藝術創作的神祕色彩。

然而另一方面,因為一手資料的引用,黎.米勒也因此彷彿保留了發言權,她奔放、跳躍、真情流露的文學性筆鋒,常令人在閱讀引文時直接墮入她的世界和情感裡。傳主的現身說法,不斷挑戰與擾動著傳記敘事者的權威性。母子二人之間的緊張關係、撰文過程中的緩頰與和解,即使貌似無波,也不斷讓這本傳記的紙面張力弛放又緊繃。

黎.米勒的形象和觀點,她自己在文書中親筆寫過的、照片中展演過的,和兒子的一手觀察,或他透過檔案文件閱讀分析、編排組織過的情節,究竟是合寫、和解,抑或是在紙上角力更多一點?兩者輪流發聲,究竟是否聯手交代了黎.米勒的多面性與多義性?是破除還是增加了所謂的「傳奇性」?當二者對傳主的認知有落差時,到底何者更真實?

上述的問題沒有正解,翻看傳記所產生的個人化感受,鏡射出的將是讀者的偏袒、價值觀和屬性。在現實與超現實的同存辨證下,黎.米勒的身分和模樣既被鉅細靡遺地刻畫再現,卻又彷彿一樁懸案未得定論。這本書奇詭而獨特的文體,或許也是最珍貴與富有層次,能讓讀者回味再三的原因。●(原文於2023-07-11在Openbook官網首度刊載)

黎.米勒:時尚模特、超現實攝影師、戰地記者與冠軍名廚,二十世紀傳奇女性黎.米勒的多重人生
The Lives of Lee Miller
作者:安東尼.彭若斯(Antony Penrose)
譯者:謝蘋
出版:臉譜出版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安東尼.彭若斯

作家、攝影家、雕塑家及電影製作人。身為黎・米勒(Lee Miller)與若蘭・彭若斯爵士(Sir Roland Penrose)之子,他是黎・米勒檔案館暨彭若斯收藏(Lee Miller Archives and The Penrose Collection)的創建者與共同理事。該址原是作者父母舊居,現已成為具歷史意義的「藝術家之家」,由法麗斯故居暨美術館有限責任公司(Farleys House and Gallery Ltd.)負責營運。他有著作若干,包括《黎・米勒的戰爭》(Lee Miller’s War,暫譯),由Thames & Hudson出版。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