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 │ 《設計中的設計》

wenyi
·
·
IPFS
·
設計是什麼?

再設計 re-design

「re-design」是作者原研哉與多位設計家策畫的展覽。將日常生活用品重新設計,重新審視我們周遭的設計,以最平易近人的方式,來探索設計的真實性。書中介紹了不少展覽內的作品,每樣作品都十分有啟發性,將日常生活用品做一點小改變,增加一點想法,做些改進,雖然名字一樣,卻是完全不同的感受。

裡面有個案例是津村耕佑的尿布,不是小朋友用的尿布,而是成人用尿布。當一位成人穿上尿布,站在鏡子前的那個心態可能會點羞愧。津村耕佑re-design 的目標就是不讓成年人使用尿布時感到羞愧。他顛覆了原本尿布的外型,使用了吸水力較強的材質,並設計了內衣與內褲,而內衣褲的造型就和一般的內衣褲一樣,讓穿的人不會因為原本尿布的外型而傷到自己的尊嚴。

左圖是設計過後的正常〝尿布〞右圖是透過光線攝影,黑色部分是高分子吸水材料。

設計不單只是視覺衝擊。以尿布這案例來說,因為成年人穿上尿布會傷自尊,所以要改變的就是尿布的外型。每項設計都是有跡可循,都有個明確的目標,都是要解決某項問題,為了解決那個問題量身訂做的解決方案。

什麼是書籍?

本書封面封底有做印刷「凸點」的後製加工。從我拿到這本書,和看這本書的期間都不時地都在問:「這些小凸點的設計到底是為何?」看到本書提到『依照一直以來的方法來繼續從事書籍設計,我覺得這對時代的認識實在太遲鈍了。』

忽然之間恍然大悟!

本書封面封底的凸點設計,讓我手拿此書會不時去摸凸點。內頁的紙張,不是廉價的亮面銅版紙或道林紙,而是有種獨特的氣味,觸感與薄度也和一般書本紙張不同。書本封面封底的設計,內文的編排,文字大小等等這本書所有的細節,都是〝書〞為什麼還會存在,為什麼不會被電子媒體取代的原因。

設計不只是視覺的體驗,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人的五感都在設計的範疇中。

一無所有中蘊含所有

一開始看這章真的完全不知道在講什麼,好像有講點東西,又好像沒有,但慢慢看下去,經過作者的解釋,越來越清楚作者所謂的「一無所有中蘊含所有」到底想表達的是甚麼意思。

本章主要訴說作者原研哉接手無印良品的經過,也和讀者講解無印良品在創業初期的想法、未來方向,以及為什麼選擇這個方向,總的來說,如果你喜歡無印良品的設計,本章絕對是大滿足,因為我很喜歡無印良品,所以我個人是很滿足啦!

無印良品的各種商品都設計的如此簡潔,沒有任何多餘的裝飾,將物品最原始的樣貌呈現給消費者,但為什麼他們的商品都是如此?只是單純的喜歡簡潔的事物?或許這是其中一個理由,但還有更深層的意義。

創業初期,無印良品之所以將商品做得如此簡潔,是因為能節省成本,而公司也希望創造一個「有理由而便宜」的形象。例如褐色包裝紙,是因為不用做額外的加工,紙張原本的顏色就是褐色,一方面節省成本,另一方面也創造出一種獨特的優美商品。隨著公司規模越來越大,商品越來越多,便宜已不是優勢,需要一個全新的理念來支撐未來。原研哉從無印良品的過去和現在,與工作夥伴們不停地思考搜尋各種可能性。

「一無所有中蘊含所有」簡單來說就是有無限種可能性。設計不只是單方面的傳遞資訊,而是雙向的溝通。比如一個空的籃子,因為是空的,所以能放任何你想放的東西,除了放置物品,還可以發展出本來籃子沒有的功能。無印良品提供籃子,而消費者用籃子做他想做的任何事,這就是雙向的溝通,雖然籃子中沒有任何東西,但也存在所有東西,這就是「一無所有中蘊含所有」。

日常的教育

文化就是設計,文化就是教育,設計造就了文化與教育。

當我們看一則新聞報導時,接收到的資訊並不是只有新聞本身,主播的形象、畫面的呈現、文字的使用等等,這所有的一切都是我們接收到的資訊。除了道德觀念,還有對美的標準。很多人都羨慕那種〝有品味〞的人,從穿著、居家擺設、談吐都讓人十分嚮往,但為什麼那個人這麼有品味?主要差別就是平常接收的資訊。如果一天到晚都看些毫無美感的東西,經過時間的累積,自己對美感的定義就會被限制在那邊。

有點講遠..

總之,一位設計師設計出來的商品,不管是什麼東西,書籍、建築、宣傳品,設計出世界上各式各樣的物品,這些物品隨著時間的累積,造就了那個國家、那個地方的文化、人們對美的定義,對美的要求。而台灣很多設計師沒有這觀念,不少設計師都認為自己的工作就純粹只是份工作,不知道設計對一個國家的文化影響有多大,可能就比較隨意一點,或完全不精進自己的設計能力,做出來的東西,說白一點就是很醜,而這種設計師在台灣也不算少數,累積下來就變成了現在台灣的美感。

台灣的美感..我想不用說多說。

但台灣美感這問題實在不是簡單幾句就能釐清、解決的事..。日本的設計絕大多數人都喜歡,我想可能日本民族性的嚴謹,長輩後輩的制度,是否與國際接軌,然後台灣的民族性、歷史,美感設計相關的教育,設計前輩是否有對台灣設計圈這個大環境做任何改變等等,這問題真的不是簡單幾句可以解釋清楚。

總之我認為要加強年輕設計師的道德觀教育,因為設計就是文化。

一個國家的文化

要說設計,要說一個國家的文化,就要追溯這個國家的歷史。作者原研哉從日本歷史開始講起,再講到日本的地理位置,日本人的生活習慣等等。且作者去過許多城市,將這些統整起來,做一個他個人的日本文化解讀。

看到這邊我想到我對台灣文化的解讀。

台灣的文化是什麼?這問題跟著我一段時間,老實說我沒有答案。一開始從一些顯而易見的東西尋找,如廟宇、陣頭、原住民、食物等等,這些東西某方面來說是台灣的文化,但我認為只是這樣好像有點膚淺?看到本書作者原研哉對自己國家的歷史,人民的生活習慣,在世界的位置等等,對自己國家的一切瞭若指掌,而我對台灣...一知半解...。

要學的還很多...。

後面講到〝村子的振興〞,單純的振興並不能真的幫村子振興,很多時候就只是曇花一現。也提到了幾間日本相當有名的飯店,經營者是做了相當的苦工,有一個明確且堅定的想法,並將這想法實際展現在飯店本身上。位於鹿耳島機場附近的旅館「雅敘苑」,經營者主要理念是保有森林的原始本質,在這裡沒有人工的操作,而是與自然的共處。

經營者田島健夫買了一座山。原本是座滿佈竹叢,看不出有甚麼作用的32公頃的山,但此山的地理環境,可以從山頂眺望五島連綿山峰的極致景致,與完全阻隔來自外部的視線,也因此可以確保這與世隔絕的世外桃源。田島先生和幾位員工,花了七年時間整頓山上的竹子。去除竹子的山,搖身一變成了覆蓋著雜木林的清爽景觀,且不管從哪個角度看,都是個高級的度假勝地。

這間飯店也因為這極致的景色而有名,但飯店經營方向卻沒有因此改變,在這32公頃廣大的土地上,只打算蓋五間左右的房間,盡可能的保持自然的本質。

看到這邊讓我想到台灣有蠻多地區也在做所謂的〝振興〞,最常看到就是增加些壁畫和雕像,然後找些網紅來拍照,放上部落格、IG等等。但這類的振興,最後都不了了之,或許剛開始的幾天有蠻多人慕名而來,但時間久了就和振興前沒什麼兩樣..。

到底要如何幫一個地區,一個城市規劃,我想這應該是所有設計人都要一起思考的。

曾有過的萬博

作者從事日本萬國博覽會的平面設計工作,此次萬國博覽會主要構想為「與大自然結合」,會場一開始也計畫在森林中展開。但開始宣傳後,部分人們無法接受將這種大型人類活動帶入大自然,認為會破壞大自然。

在這篇作者訴說了許多關於此次萬國博覽會的理念,認為人們在不久的未來,一定要想辦法在各種方面與大自然共存。本章也講了許多這次大會為了在森林舉辦,相關人士做了各式各樣的構想,大會認為如果真的在森林中舉辦,不只呼應這次的主題,更能讓參與者有強烈的感受。但真的開始推行時,始終在炒作「森林」舉行「萬博」的「自然」與「人為」對立議題,沒有冷靜下來討論本質的議題。

最後的結果就是將會場移到某個大場地,並使用了許多大排場、大聲光效果,各種豪華場面,似乎和〝大自然〞漸行漸遠。

並不是說自然有多重要,一定要在森林中舉辦。自然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透過這個萬博所傳達的訊息。此次主題是「與大自然結合」,如果真的在森林中舉辦,來觀展的人們會親自體驗到真正的「與大自然結合」,而主辦單位也會因為要在森林中舉辦這種大型人為展覽,為了不破壞大自然,而去做各式各樣的研究和思考,如何才能在不破壞大自然的前提而舉辦萬博。

作者在本章最後表示:

我對於「反對核彈」或「反對戰爭」等等,為反對而反對的工作並不感興趣。設計是指在計畫某件事物上面,才會發揮功能的東西。不論是環境問題,或是全球化所帶來的弊病,要如何才能改善呢?即使是一小步也好,為使現況趨於更好,我們該如何做呢?我想在這種積極的情況下,來使設計發揮相當強力的功用。

我也認同。問題就擺在那邊,實在是沒有必要去做一些無意義的反對,再怎麼反對問題還是在那邊,不如少點批評,看要如何解決吧。

情報傳達

設計就是傳達情報。

日本在2003年十月舉辦「世界平面設計會議」,而舉辦會議就需要會議主題,那次的主題是「情報之美」。作者用三點來歸納一個情報傳達的路徑。

容易理解:將情報的核心整理為任誰都可以輕鬆吸取的狀態。

獨創性:以之前誰都沒有使用過的嶄新方法,來表達情報的這件事情。

詼諧:表現出一個相當高精準度的「理解」所成立的狀態。

書中將此概念用爬山來表示。山下有三個路徑分別是容易理解、獨創性和詼諧,從山底慢慢搜尋路徑,慢慢往上爬,最後到山頂,找到屬於這情報的表現方法。

這讓我想到最近在做的一個專案,從業主所提供的資訊統整出專案核心概念是想傳達「希望」,但要如何表現希望,如何讓人看了有視覺饗宴也想了解更多,且能夠得知我是要傳達希望這個概念。現在的我就是在爬山,在找尋屬於這個情報的表現方法。

本書最後提到,日本的平面設計目前到第五代,第一世代很辛苦的以鏟子來造路,第二代再以壓路機來壓平路面進行鋪設,第三代以跑車的速度疾駛而過,第四代是騎著摩托車蛇行穿梭奔馳在已經車滿為患的道路上,或踩著腳踏車清爽地通過。之後的第五代,要面對已徹底塞車的道路,或開始以走在草原上面的心情,再次改以徒步的行為方式。

日本有前輩們設置了堅定扎實的職業組織,也成功地將這專業實力呈現給社會大眾,並得到了不只日本,而是世界的認同。同時也有許多新人賞,籌備發掘新人的制度,才不至於新的人才被埋沒,且能夠持續有新的發現。2003年舉辦的「世界平面設計會議」並不只是在討論情報的傳達,身為第五世代,如何面對世界的巨大轉變,依據先人們所發現的道路,接受傳統傳承的存在,同時也面對著全新曙光,並開創全新的道路。


我的廢話

每個職業都有個終極問題,對於老師是「教育是什麼?」,對於律師是「法律是什麼?」,對於廚師來說是「料理是什麼?」,而對設計師來說就是「設計是什麼?」

這問題在我從事設計第一年開始出現,因為自己的作品一直被上司、客戶修改,看到網路上各種知名設計師所做的高品質設計,我和他們的差別是什麼?為什麼他們能做出這麼美的作品?為什麼我總是被改到天荒地老?設計到底是什麼?

開始進修,上各種市面上的〝設計〞課程,做了些個人專案,隨著時間的推進,有段時間認為〝設計就是解決問題〞,但過不了多久又認為設計應該沒這麼膚淺,除了解決問題還有其他存在,但又不知從何找尋這問題的答案。

《設計中的設計》本書,原研哉就是在回答「設計是什麼?」這個問題,本書從歷史、實際案例、文化、教育等等來談論設計。而本書也解答了我許多問題,讓我對設計有更深層的了解,也讓我知道設計在未來的發展,在世界、在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

所以設計是什麼?

我目前沒有一個明確的答案,但我希望未來某一天可以像原研哉一樣,從各個不同的角度來談論設計。

如果你是從事設計相關工作,請務必抽空閱讀此書。
如果不是設計相關工作但想了解設計也推薦閱讀。
總的來說就是推薦啦!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wenyi日常 / 心得 / 設計
  • 选集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