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塵僕僕大時代下,兩個穆斯林家族在澳門
作者:程偉恆(「在帝國邊陲講故事」作者)
說起澳門少數族裔,大家第一時間肯定想起四字:土生葡人,但作為一座中西文化交匯的小城,又怎會只有一種少數族裔,必定有很多我們沒有提及,或鮮少留意的少數族裔,例如今天的主角——穆斯林。
現時伊斯蘭教為世界第二大宗教,自稱「穆斯林」的教徒更遍佈世界每一角落,想當然包括澳門這座小城。過往關於澳門穆斯林族群的討論甚少,但他們在澳門的事跡一點也不比土生葡人遜色。
專研粵港澳穆斯林社群的劉梓琳寫了數篇關於澳門穆斯林社群史的文章,透過他的文章,我們可以對澳門穆斯林社群有更進一步的認識。
古屋、墓園、後代
澳門第一批穆斯林移民似乎已不可考,劉梓琳採訪一些仍居於澳門的年長穆斯林,他們認為,澳門最早穆斯林移民源自曾經同為葡國殖民地的東非國家莫桑比克。莫桑比克位於東非沿海地區,深受伊斯蘭教影響,多數人以此為信仰。
曾幾何時,葡國在全球擁有多個殖民地,只有葡國本土人力不足以有效維持各殖民地管治,葡國因此招募殖民地的人民到其他殖民地任職基層軍警,因此不少莫桑比克穆斯林便來到澳門。說起莫桑比克軍警,澳門人可能會很陌生,但只要換個名詞「嚤囉兵」,大家熟悉感應該會倍增。
關於「嚤囉」一詞的由來,流傳多個說法,劉梓琳認為西班牙征服菲律賓後,將菲律賓南部馬來文化圈的穆斯林統稱「摩洛人」(Morous),嚤囉正是 Morous 一詞的音譯。題外話,Morous 一詞隱含歧視,所以現今澳門穆斯林社群並不喜歡這個稱呼,讀者如有機會與穆斯林交流,最好避免使用該詞。
隨葡國殖民帝國在1970年代瓦解,澳門穆斯林軍警漸漸減少,但穆斯林的痕跡沒有就此煙消雲散,今天還有三處關於他們的遺址。首先是港務局大樓,這棟建築前身便是俗稱「嚤囉兵營」的穆斯林軍營。但據維基百科所示,這兵營的軍警多來自印度,而非莫桑比克,某程度說明澳門穆斯林社群的來源非常多元,東非只是其中之一。
![](https://assets.matters.news/embed/a362b29c-9d6e-4261-836e-cf893c63d3b2.jpeg)
談到印度穆斯林,就不能不提來自印度古吉拉特的穆薩家族。穆薩家族與另外兩個穆斯林痕跡有很深的關連。穆薩家族是最早來澳門營商的穆斯林家族,最早可追索至19世紀。1880年,40歲的Cassim Moosa 在澳門生下長子,此時他們一家人生活於澳門龍嵩正街的三層建築中,這是一棟商住合一的建築,直到今天仍是穆薩家族日常生活的地方。
今天到龍嵩正街一遊,或許你不會留意到附近有一間不太起眼,名叫「架深洋行有限公司」的商店。這間商店其實大有來頭,即是140年前穆薩家族的大屋,商店橫跨三個世紀仍然對外營運,背後甚至藏有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https://assets.matters.news/embed/90c7e078-8914-4d21-ad9a-9d62a8b5363e.jpeg)
澳門文化局曾對穆薩家族大屋進行評估,這份評估對穆薩家族大屋歷史有進一步發掘。今天大屋雖然還繼續營業,但業務與100年前相比已有翻天覆地的變化,從中我們可以深深感受到穆薩家族當年似乎擁有一個龐大商業王國。
從前,架深洋行不只有牛油糕販售,據說不但有進出口貿易,連運輸、保險也有承辦,甚至據點也不只有澳門,印度、上海、廣州、香港等地都有分公司,可見商業規模之大。
現時並沒有找到更多關於穆薩家族的資料,但穆薩家族曾經非常顯赫,除了擁有龐大商業王國外,在澳門亦有一定社經地位。
19世紀未,澳門穆斯林社群一直向澳門政府爭取土地興建清真寺,最後政府同意把另一塊「嚤囉兵營」的土地改建成清真寺與墓地,即今天俗稱「嚤囉園」。穆薩家族不但有份爭取興建,其後更一直擔任清真寺與墓地管理員多年,足見澳門穆斯林社群對穆薩家族的認同。
![](https://assets.matters.news/embed/cb78badd-2aec-444b-a581-e62e3b8257ee.jpeg)
穆斯林牙醫世家
19世紀以前,澳門穆斯林主要來自南亞,穆薩家族正是這批穆斯林的代表。隨時間演進,來自南亞的穆斯林漸少,取而代之的是來自中國的穆斯林,這批人的代表便是牙醫世家「保」家。
首先說說保家家世,從現存保家族譜來看,保家起初居於東北,後來跟隨八旗軍來到廣州,以「旗人」身份定居,而保家祖先為回族武官。經歷數代的演變,保家已變得相當本土化,成了一個廣東家族。1915年,保石珍與丈夫楊殿鼎在悟州合辦一間牙醫診所,他們醫術獲得當地民眾高度認可,成功帶動家族多位人士投身牙醫界。
然而好景不常,日本侵華令保家受到沉重打擊,使不少保家診所停業,更有族人選擇逃離戰火之地,來到澳門生活,例如保宗器。1937年,24歲的保宗器為了保護家人免受戰火摧殘,毅然決定帶着父母、妻子等人來到「中立地」澳門避難。
![](https://assets.matters.news/embed/912f6f56-f6a6-4010-bfff-fed63605e5f4.jpeg)
劉梓琳曾採訪保宗器長女保慧賢,保慧賢回憶剛來到澳門時,由於物資短缺、醫療技術落後,保宗器在澳門生下的兩名孩子都夭折,其中長子保延真便葬於上文提到的清真寺墓地內。提到抗戰這段悲慘回憶,保慧賢仍感到十分悲痛,她說擔任牙醫的父親雖有較高的收入,但父親戰時積極參與難民救濟,常把家中糧食用於救濟,所以家裡老幼經常都有一餐沒一餐。
宅心仁厚,再加上醫術高明,保宗器很快便獲得澳門街坊的認可,甚至被人稱為「保哥」。正當保宗器在澳門落地生根,下輩子很可能在澳門頤養天年,再不用逃難後,1960年代,保宗器決定再次帶着家人,由澳門轉往香港生活。關於保宗器移居香港的確切時間與原因,劉梓琳沒有詳細交待,只說1960年代澳門社會不穩,保宗器醫生不想涉及複雜的政治衝突,決定移居香港。
根據筆者所搜集到的資料,可以大膽推測保宗器是因為政治理念而於「一二三事件」後離開澳門。香港工商晚報曾於1957年10月與1959年10月刊登關於保宗器的照片,兩張照片都顯示保宗器站在青天白日旗下發表講話,1957年為華僑節致詞、1959年則為雙十國慶致詞,而這兩個節日都含有高度政治性意義。
![](https://assets.matters.news/embed/ef671892-b762-4bae-bd44-36a4b29f711b.png)
華僑節為蔣介石於1952年特意設立,希望以這節日團結海外華人對中華民國的支持;國慶更加不用說,完全就是一個政治性節日,而保宗器所參加的國慶並非「十一國慶」,而是「雙十國慶」,已充分反映其政治取態。單從保宗器在這兩個節日致詞,基本上可以推斷其政治立場是偏向國民黨。至於為何保宗器偏向國民黨,還需要更多史料去推測。
筆者曾撰文「一二三事件」後,很多國民黨支持者因擔心會遭到共產黨報復,決定移居香港、台灣、外國,關於此事有興趣的讀者可看舊文,不贅。
保宗器如此高調支持國民黨(節日中致詞),再加上當時有很多中共將會加害國民黨人的傳言,都不得不令保宗器染思自身安全,最終只能移居香港,以避過可能到來的「刧難」。移居香港後,保宗器因年老未再行醫,過着退休生活,但其子保延謙仍然是一位牙醫,令這個穆斯林牙醫世家延續至今。
結語
穆薩家族與保家,這兩個家族背後都有一段大歷史。穆薩家族明顯與葡萄牙殖民帝國歷史有很深的關連,正是葡萄牙於印度與中國都擁有殖民地,穆薩家族才輾轉來到澳門,並擴展家族商業王國。
![](https://assets.matters.news/embed/d378f48c-a28a-4e72-9aab-eed953337dab.jpeg)
保家則是一個回民家族,即使經過數百年歷史洗禮,保家或許有些生活習慣上變得廣東化,但宗教信仰方面仍保持不變,篤信伊斯蘭教。保家與中國回族歷史鐵定有很深的關連,透過保家家族史,我們可以更認識回族這個中國少數族群。
兩個穆斯林家族的大歷史都與澳門有關連,絕非巧合,這與澳門歷史上所扮演的角色有關。關於澳門穆斯林精彩的歷史肯定不只穆薩家族與保家,這就留待讀者們發掘了。
參與資料:
《经字斑驳遗濠镜:抗战期间回民在澳门的碎片化叙事》,劉梓琳
《虽九死而犹未悔的中国心: 回民在港澳》,劉梓琳
《走进广州庆善堂保氏 ——— 从“ 牙医世家”思考粤籍穆斯林近现代社会史 》,劉梓琳
《多元文化和本土化的交織:以澳門穆斯林的歷史發展為例》,劉梓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