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Judy。聊聊天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淺談家庭教育。我之所以是我,與家庭息息相關

Judy。聊聊天
·
·

這次過年,因公司提早放假,我有了兩個禮拜的時間可以提早回台南老家過年。從大學就開始北漂,研究所畢業之後也就銜接著工作,已經有一段時間沒有這麼久跟家人緊密的相處。過去的工作在教育產業,因此我明白家庭教育深深地影響一個孩子的成長與未來,然而這次過年,讓我深刻的體悟到:「我之所以是我,與家庭息息相關。」


父母給予的支持與鼓勵,塑造難能可貴的特質:自信

從小時候,我就是一個「愛現」的孩子(現在也是「愛現」,不過懂的拿捏與斟酌,不要讓人討厭XD)因此,我幾乎不放棄任何一個上台的機會,再加上我發現「出一張嘴」是最容易的一件事情,因此幼稚園開始我就會自告奮勇地參加說故事比賽,在出社會之前,我參加了各類朗讀、演講比賽等等,也幸運都有很不錯的成績,代表學校和社團參賽是常有的事。

回頭看看,我爸媽幾乎沒有缺席我任何一場比賽。

媽媽是全職家庭主婦,小時候的我和弟弟,就是她全部的重心。每當我有任何一場比賽時,他一定會帶我去買新的衣服、幫我整理好頭髮、準備好我需要比賽用品等等,讓我站上台的時候,充滿自信且氣場強大;爸爸是公務人員,有時候比賽是在平日下午,他一定會請假到場幫我加油。如果是週末,然後在別的縣市,他一定會開車載著全家一起到那個城市,這樣的模式,一直到研究所的最後一場比賽都沒有變過。從國中之後,我參加的比賽有一半是英文演講,即使我事先將講稿翻成中文並跟他們說過一次,我在台上講的時候他們基本上是聽不懂的,他們依舊會坐在台下用最熱烈的掌聲支持自己的女兒。

小時候,我並沒有體會到這樣的陪伴有多麽珍貴。直到某次我發現,並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會以這種身體力行的方式去支持孩子時,才恍然大悟我爸媽那十幾年來的愛,正是我自信的來源。而自信,又是身而為人,非常難能可貴的特質。

盡父母所能,拓展孩子視野,增加孩子高度

在爸媽剛結婚時,其實家中也並不富裕,是爸爸投資有成,才慢慢變成小康家庭。想要特別提一下爸爸小時候的成長環境其實非常苦,因爺爺在他小學時過世,他從小就要開始幫家裡賣水賺錢,因此讓他立下了一個心願:「若有家庭與孩子,要讓他們過上好生活,其他們有更好的未來。」

即使在家裡沒有很好生活的時候,週末爸媽一定會帶著我跟弟弟到處玩,附近學校公園也好,或開車至其他旅遊景點也好,除了在拉緊家庭關係之外,也是讓我們不斷地去收到新的刺激。小學開始,遇到比較長的寒暑假,爸媽就會安排出國旅遊,帶我們去世界各地體驗不同的文化,讓我們知道世界好大好大,我們不應該只看到台灣。小學六年級的時候,剛好爸爸有朋友在澳洲,我有了第一次自己出國遊學的經驗,也才真正讓我明白英文的重要性,開始更願意學習英文。

這些種種的規劃與安排,我以前都以為就是「出去玩」,其實抽絲剝繭爸媽的心意,他們真正希望是能夠讓我們有更好的人生。即使他們有時候會說:「兒孫自有兒孫福。」但在兒孫尚未能夠自主之前,他們能夠做的就是不斷種下更好的福種子,期待發芽茁壯。

父母樂於給予意見與回饋,同時也樂於尊重兒女決定

沒有人生而就知道怎麼當好父母,曾經媽媽也是常常被兩個孩子氣到拿棍子打,但在我們上了高中之後,他們的教育方式有了很明顯的轉變。我後來從媽媽口中才知道,這一切其實與弟弟有關。我是長女,所以爸媽一切的教育就是比較中規中矩,我也算是比較聽話的孩子,因此他們頭痛的次數比較少;反觀我弟弟,他從國中就開始意識到自己不愛唸書也不是讀書的料,因此他曾經告訴爸媽想讀職校,但那時候的父母對於職校有很大的偏見,因此還是強迫弟弟去唸了一般高中。一開始,他們也是期待弟弟能夠讀好書,因此百般要求,直到有天,弟弟給了我媽一封信,信裡頭提到,希望爸媽不要再強迫他念書,不然他真的很想自殺(我第一次聽到的時候,根本覺得我弟超有種XD)從此以後,爸媽的教育方式就改變了,他們選擇更多了聆聽而非指令,選擇給予意見同時也尊重我們的決定。

弟弟在高中的那段時間,每天熬夜玩魔獸,成績及格就好。然而,他其實在那段時間,他成為全世界排名前十的玩家,也因為那段時間對於電腦程式有了濃厚的興趣,因此他還特別請爸媽為他找一位電腦程式的家教老師。大學的時候,他的能力已經比一般同學都好,他就靠著自學學會更多程式語言。他目前在工作上也很有成就,完全不需要父母操心。

一直到現在,我跟弟弟都會跟爸媽分享大小事情。在轉職過程中,我也會跟他們談談我的想法、焦慮等等,他們也樂於提供他們的看法,這樣的討論是對我們彼此來說是非常重要的。父母不會因為孩子成年之後,頓時對於孩子的工作與生活,一無所知而感到焦慮,甚至想要透過「關心」包裝「控制」。


其實還有很多的例子,有時候想到都會眼匡泛紅,覺得爸媽花了很多心力在教育我們兩位孩子。期待有天自己成為人母時,也能夠時時刻刻提醒自己,懂的聆聽、引導、尊重與支持。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