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大鵝Stephen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向死而生,逛逛雪梨海邊的公墓

大鵝Stephen
·

在悉尼的两周中,我有天下午骑着车去Bondi海滩逛了逛,本还想去海边的Bronte Baths岩池游泳,结果没成想,到了才发现当天在清洁泳池不开放。回去的路上,偶然间发现了一旁的不远处就是一座巨大的墓地,本着咱老中来都来了的原则,尽管这天是农历大年初一,还是去看看。

Waverley Cemetery(韦弗利公墓)坐落和得名于悉尼市区的东南郊的Waverley Suburb,自从1877年投入使用至今,已经有5万座坟墓坐落在这沿海17公顷的土地上。五万听起来是个不起眼的数量,但一旦走在墓地之中,就能感受得到是多么巨大的墓地,站在墓地的干路上,眼前都为望不到尽头的墓地所覆盖。每一个墓地一般占据约一两平方米的土地,坟墓之上是十字架、天使、耶稣抑或是他们自己的半身像。

墓地的确是个很神奇的地方,只要一进入墓地,外界的喧嚣戛然而止,只剩下天空中飞翔的海鸥,和墓地中散步、观光和遛狗的人。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年久失修,上面的石板已经掉落在了土地上的墓,到有着精美石雕的墓碑,再到如小房子一样的家族坟墓,就如人活在世上一样的多元,有华贵有窘迫,死后也无法逃离。

墓地也仿若是城市性格的体现,香港岛跑马地旁的香港坟场,甫一进入就感受到了如同劏房般的拥挤感觉。1970年代通往香港仔的隧道修建,更进一步挤压了原本就拥挤的墓地,站在隧道顶端的墓地,耳旁为隧道的车流噪音所填满,并没有多少所期待的宁静。而彼端的Waverley Cemetery,恰是在原本的旧悉尼公墓(Old Sydney Buria Ground,位于今Town Hall)不敷使用之际,叠加了人们对于死亡观念的转变:“社会如今希望拥有如画般的花园式空间,让人们可以前来参观、缅怀和纪念逝去的人。墓地不再是阴暗可怕、因恐惧和多疑而被避开的地方。”这方才有了如今塔斯曼海悬崖之上的海边墓地。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