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敗者回憶錄102:「庚申改革」的流產

李怡
·
·
IPFS
·
「庚申改革」這四個字,從未在中國公開的報刊出現過。它的流產,使我從此對中國的政改絕望。

1981年《七十年代》被迫脫離天地,正值中共不久前提出大幅度政治改革的時期。那時在中共內部提出一個叫「庚申改革」的方案,因1980是庚申年,故名。方案是根據鄧小平8月18日在政治局擴大會議講話內容作出的,又叫「8.18改革」,其後收進《鄧小平文選》,題目是「黨和國家領導制度改革」,但對原講話已經作了大幅度刪節,改革的目標和一些具體措施也不見了。

在鄧小平8.18講話不久,就由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研究員廖蓋隆提出一個六萬字的報告,在第四部分,就是「庚申改革」,長達一萬八千字。講明根據鄧小平講話所作出,因此有主流派的權威性。《七十年代》從某渠道取得這個講話的油印本,並於1981年三月號全文刊登。

當時的社會背景是文革後,一些制度上的問題已經突顯,鄧小平、胡耀邦等開明改革派經過文革的教訓,深知制度問題的嚴重性,除了經濟採取改革開放政策之外,也亟欲作政治改革。他們已經掌握實權。而當時的社會氣氛,也有政治改革的要求,尤其是年輕人。因此,這是中共作政治改革的最好時機。

「庚申改革」開宗明義講改革的目的就是民主化,而且肯定民主既是手段,也是目的,而且是最終目的。推翻了中共過去認為民主只是實現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手段的說法。

「庚申改革」的內容很廣泛,除了批判主政以來的種種弊端之外,更提出一些重要的具體措施,這些措施絕大部分在《鄧小平文選》中沒有出現。

首先提出要大幅度修改憲法,使憲法能夠保證人民有民主權利。具體做法第一條,就是把三千多人的全國人大的人數削減到一千人,分兩個院,一個叫區域院,由全國各個地區的人民代表組成;一個叫社會院,代表各階層、各企業的利益。兩個院共同行使立法權,互相制約。並指出三千多人每年開一次會,根本無法議事,被人指為「橡皮圖章」也是事實。改為兩個院後,開會要多些,時間長些,要真正議事。人大常委現在三百多人也不便議事,將來兩個院的常設機構應該只有六、七十人,都是年富力強的,而且是專職,不做其他工作。

司法就定下三條原則,一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允許任何人有凌駕法律的特權;二是每個公民的人身自由和公民權利受法律保護,隨便抓人、抄家、刑訊要受法律追究;三是司法獨立,黨委不能干涉。

行政方面過去一直是黨政不分,以黨代政,黨委說了算,而且是第一書記說了算。改革要厲行黨政分工‘黨只通過黨員在行政部門發揮政治影響,不能代替行政部門執行政策。

「庚申改革」特別提到要有代表工人權益的工會,工會的領導者要通過選舉產生,不能由黨去委派。遇到工人與企業管理層發生衝突,工會要代表工人權益去談判。此外,要在全國和各地建立獨立的農會,領導者也由選舉產生,獨立運作去代表農民利益。

「庚申改革」更提出黨和政府決定,除了國防外交的機密之外,原則上把一切告訴人民。新聞記者獨立報導新聞,評論工作者獨立發表評論,要求和鼓勵對黨和國家發表批評建議。

此外,還有企業、事業管理民主化,基層實行直接選舉,等等措施。

上述提到的這些,其後都未見執行。只實行了收進《鄧小平文選》中建議黨中央設立三個委員會:中央委員會、紀律檢查委員會和顧問委員會。

還有不少沒有執行的,包括方案指保留毛澤東遺體的決定錯誤。但至今毛遺體仍保留。

「庚申改革」大概1980年11月在各級傳達。有不同政見者在民間刊物作回應。

當時中共開明派大概對改革的實行很有信心。我那時覺得雖然方案中多處強調黨在各領域的政治領導,但領導層至少看到制度上的問題所在,會大致實行方案所提出的改革。但想不到的是幾乎完全沒有執行,全部無疾而終。最關鍵的原因,我認為是一個由列寧式政黨建立的國家,很難做到「黨政分開」,即無法避免黨插手以至代替行政、司法、立法。

這樣好的時機,又有真正想改革的領導人,政治改革都無法走出哪怕一小步,就知道建國政黨加上中國的專制主義傳統,和人民的奴性,中共國的政治改革是不會有希望的。從那時起,儘管胡耀邦、趙紫陽輪流站在最高權力地位,儘管其後每一個新領袖上台就有些人看好,儘管經濟發展就有論者說會帶來政治改革,儘管每一次中共大會都提到「黨政分開」,實際上就是永遠擺脫不掉以黨代政,而中國的政治氣候、人民的權利、自由和法治,已經遠遠倒退至1980年之前了。

「庚申改革」這四個字,從未在中國公開的報刊出現過。它的流產,使我從此對中國的政改絕望。

圖,廖蓋隆,廣東人,1918-2001,在關於他的搜尋網中,也未出現過「庚申改革」四個字。

《失敗者回憶錄》連載目錄(持續更新)

  1. 題記
  2. 闖關
  3. 圈內圈外
  4. 殺氣騰騰
  5. 煎熬
  6. 傷痛
  7. 動盪時代
  8. 抉擇
  9. 那個時代
  10. 扭曲的歷史
  11. 先知
  12. 自由派最後一擊
  13. 我的家世
  14. 淪陷區生活
  15. 汪政權下的樂土
  16. 淪陷區藝文
  17. 父親與淪陷區話劇
  18. 李伯伯的悲劇
  19. 逃難
  20. 愚者師經驗,智者師歷史
  21. 戰後,從上海到北平
  22. 古國風情
  23. 燕子來時
  24. 在左翼思潮下
  25. 1948樹倒猢猻散
  26. 豬公狗公烏龜公
  27. 《蘋果》的成功與失敗
  28. 怎能向一種精神道別?
  29. 自由時代的終章
  30. 清早走進城,看見狗咬人
  31. 確立左傾價值觀
  32. 「多災的信仰」
  33. 最可愛的人即最可笑的人
  34. 中學的青蔥歲月
  35. 被理想拋棄的日子
  36. 談談我的父親
  37. 父親一生的輾轉掙扎
  38. 父親的挫傷
  39. 近親繁殖的政治傳承
  40. 畢生受用的禮物
  41. 文化搖籃時期
  42. 情書——最早的寫作
  43. 那些年我讀的書
  44. 復活
  45. 不可缺的篇章
  46. 不可缺的篇章 之二
  47. 不可缺的篇章 之三
  48. 不可缺的篇章 之四
  49. 不可缺的篇章 最終篇
  50. 沒有最悲慘,只有更悲慘
  51. 歸處何方
  52. 劉賓雁的啟示
  53. 徐鑄成的半篇文章
  54. 五六十年代的香港人
  55. 通俗文化的記憶
  56. 左派的「社會化」時期
  57. 伴侶的時代
  58. 那些年的太平日子
  59. 香港歷史的轉捩點
  60. 福兮禍所伏
  61. 香港輝煌時代的開始
  62. 我們是甚麼人?我們往何處去?
  63. 二重生活的悲哀
  64. 《七十年代》創刊背景
  65. 脫穎而出
  66. 覺醒,誤知,連結
  67. 非常有用的白痴
  68. 有用則取,無用則棄(非常有用的白痴之二)
  69. 中調部與潘靜安
  70. 非蠢人合做蠢事
  71. 接近絕對權力的亢奮
  72. 無聊的極左干預
  73. 從釣運到統運
  74. 那年代的台灣朋友
  75. 統一是否一定好?
  76. 台灣問題的啟蒙
  77. 推動台灣民主的特殊角色
  78. 中共體制內的台籍人士
  79. 踩不死的野花
  80. 文革精神
  81. 文革締造中國的今天
  82. 極不平凡的一年
  83. 批判極左思潮
  84. 民主假期
  85. 裂口的開始
  86. 太歲頭上動土
  87. 愛荷華的「中國週末」
  88. 1979年與中共關係觸礁
  89. 那幾年,文藝的沉思
  90. 愛荷華的平和交鋒
  91. 從認同到重新認識中國
  92. 九七覺醒
  93. 美麗島大審對我的啟示
  94. 從事媒體一生的座右銘
  95. 念茲在茲要記下的輝煌
  96. 香港前途問題帶來的恐慌
  97. 從來沒有「民主回歸」
  98. 和許家屯的一次交鋒
  99. 牢記至今的一段話
  100. 從創辦到離開天地圖書
  101. 《七十年代》和天地分道揚鑣
  102. 「庚申改革」的流產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李怡李怡,1936年生,香港知名時事評論家、作家。1970年曾創辦雜誌《七十年代》,1984年更名《九十年代》,直至1998年停刊。後在《蘋果日報》撰寫專欄,筆耕不輟半世紀。著有文集《放逐》、《思緒》、《對應》等十數本。 正在Matters連載首部自傳《失敗者回憶錄》:「我一生所主張所推動的事情,社會總是向相反趨向發展,無論是閱讀,獨立思考或民主自由都如是。這就是我所指的失敗的人生。」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失敗者回憶錄198:想忘記,又不能忘記的過去

失敗者回憶錄197:年輕人化解民主派的分裂

失敗者回憶錄196:伊麗莎白二世與毛澤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