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書

俊伟
·
·
IPFS
·

買書是否要等到大折扣時才買,還是平時就算沒有打折也在要在書店買,在我而言這個問題其實牽涉很多面向。

如果單純從個人角度而言,為了不和自己錢包過不去是一個很好的原因。但是一本書從無到有除了有出版費,運輸費,書店租金和員工工資之外,還有最重要的是作者本身知識和勞動力的報酬。一本好書,很可能是作者耗時一年甚至幾年到幾十年的知識積累和寫成,如果一個社會不去尊重這樣的知識產權所需的費用,不認為需要為這些付費,那麼這個社會獲得這些知識的機會就會不斷減少。原因很簡單,我們消費時不會和錢包過不去,知識的擁有者當然也不會為這社會免費勞動,甚至賠本。

換句話說,我們會不會用平常的價格去買書(不管是連鎖書店還是獨立書店),更多的是我們自己是否覺得這些知識值得這些價格。好書或沒那麼好的書,在沒有打折的情況下,就會因為它的價值在這個道理上被保留和淘汰。可是如果整個社會都只是等打折時買書,實際上被淘汰的就是那些耗時耗力的好書,因為他的付出和回報不對等。

短期來說,我們顧及了自己的錢包。長期來說,整個社會對這類知識的獲取會大幅下降。

這和電影和音樂市場的道理是一樣的。不讓資本流進自己想要的市場,我們等到的,就只有所謂的爛片和沒那麼好的音樂。不讓資本流進書店或更有自己特色的獨立書店,我們對書種的選擇就會因為劣幣淘汰良幣的情況下減少。

我們到底想要生活在一個怎樣的社會,其實在資本主義的社會底下,其實是我們大多數人的選擇而導致的結果。我們讓資本更多的流進了房地產的市場,就會導致這個社會建造了過量的空房子,也會因為供需關係讓屋價飆升到後來者買不起的地步。我們不讓資本流進文化或知識的市場,我們獲得的文化和知識就會越來越淺薄,因為耗時耗力的文化和知識被市場淘汰了。最危險的是,這些問題並不是短期內能讓我們看到的。

經濟學上的趨利並不是不好,更多的是我們是否懂得最基本的經濟學,並從中理解這些經濟考量和行動在短期和長期對我們生活和社會的影響。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