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被馬斯洛了嗎?

達達爾
·
·
IPFS
·

這來自我在講授的職訓課程中與學員交流時,一個突然的感受

關於馬斯洛,被熟知的就是「需求理論」,他把人的需要分成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實現五種需求。

視覺上,習慣以金字塔形式被呈現。

概念上,較低層級的需求被滿足以後,才會關注到較高層級的需求。

那感受是,為什麼要用金字塔層級結構來看待需求理論?

把金字塔壓扁(各位自己去想像畫面),

會發現那些需求"同時"存在,那些需求,是平等的,只是比例不同。

沒有自我實現更高級、生存就比較低級

你比較看重的需求,在生活的比例佔得比較高,你的行為就比較多專注在那些需求上

比例一直在變化,我們以為層級的改變,只是比例的變化

如果,一個人本來習慣每個月十萬元以上開銷/收入,變成每個月只能兩、三萬的開銷/收入。從需求理論的"層級"觀點,是需求被降級了嗎?不是,可能反而是升級了。

從"比例"的觀點,需求都在,可能是自我實現比例增加了(跟開銷/收入不一定有關,跟做什麼事比較有關),生存、安全需求比例減少了(可以不需要那麼多)。

# 我們被馬斯洛了嗎?

需求理論,只是我們普遍存在的信念的代表之一:凡事都要,從低到高,從壞到好。

有各種高低好壞,或簡單或複雜的層級結構被創造(想像)出來,為了圖方便,我們都以層級的概念,看待自己、看待這世界:我們需要一直進步。

我們已經習慣被"馬斯洛化"了。

我們和這個世界,肯定是各種複雜因素所組成(少數的已知和多數的未知因素)。

試著,不被"馬斯洛化",用“比例”看待自己、看待世界。

人生,不必是什麼都要升級的要求,只是去改變比例的遊戲。

或許壓力就會少些,樂趣會多些。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達達爾「鍵心房」創辦人,在回歸生命本質:多重次元存有的路上, 和所有時間和空間的兄弟姐妹連結在一起,依心而活,探索同行。
  • 来自作者

心想事成重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