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J個桃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自我學習25// 你會利用空閒時間創造、參與、分享嗎?【認知盈餘】

J個桃
·
·
隨著時代與科技的演進,我們打造無數的工具應用,在互聯網發展之下,我們這一路從個人分享到公共分享在到公民分享的過程,從互聯網所帶來的改變為我們生活創造更多有效的公民分享,讓我們生活更加美好。

隨著時代的進步,打造許多新工具使得我們生活更加便捷,有了工具後讓我們的工作更加有效率,我們有了更多自由時間,這些自由時間讓我們可以產出不弱於工作時間的價值,例如我們可以在馬特市分享自己的觀點,在自己空暇時間時除了可以創作也能分享,更可以學習不同領域的知識與經驗。

這本書名為《認知盈餘》也是作者提出一個名詞。什麼是認知盈餘呢?這個認知盈餘要從自由時間開始說起。當社會進入工業化,生產效率大幅提升後,人們開始有了自由時間。也就是說當一個有受過教育或是擁有特殊技能的人,如果適當的利用這段自由時間,即可以產生不弱於工作時間的價值。在龐大的潛在人群,在機會和分享的欲望的推動下,通過便捷的工具和新穎的方式,發掘利用累積起的自由時間,則可以產生巨大的能量,而這種能量與效應,作者稱為「認知盈餘」

然而工具正是賦予認知盈餘的條件之一,今天我們可以透過參與、創造、分享的動機藉由互聯網的方式表現出來,有了互聯網這個工具,使得我們都能放大自己,同時也以新方法解決老問題。

例如有些人擅長使用繪圖軟體,可以透過P圖的方式做一系列的梗圖,單純就是個人分享。或是過去百科全書是要費時多人的時間與經驗和知識去構成的,現在維基百科大家都可以共同編輯,效率相較於百科全書來說更為迅速。此外在互聯網的發展下,可以減少大量不確性的路邊等待計程車,而是可以透過網路直接預約,甚至在空閒時間司機也可以去做接單載客的新模式,我們不再以傳統的方式來處理問題,在新工具之下也提供一連串的新方法。

這裡有提到一個古登堡經濟原理失靈,例如以前要進入媒體需要大門檻,例如需要有一個空間,或是專屬設備還有剪輯錄製的設備採購,但是網路改變這個模式,現在只要有一台手機,隨時隨地都可以拍攝影片、透過app剪輯影片,只要你按下發布鍵,就可以發布任何自己的作品,而且全世界都可以看見。看到這個地方,我就不經想像現在我們可以透過任何平台來發布自己的想法,但是過去的人要寫一篇文章或是創作一本書,要經歷的流程與過程肯定是十分費時與複雜的,我們可以生處在這個時代又享有這些工具的應用,實在十分幸福。

也正是工具賦予我們行為發生改變的可能性,一旦工具發生改變之後,我們新的行為的可能性就出現了。例如外送這個工具,以前要買美食可能需要大費周章的前往某餐廳或是要耗費大量時間在排隊與等待上,我們過去可能很難想像,現在我只要在家不需要外出也可以吃到來自不同地方的餐廳,甚至在這個工具下,遇到疫情很隨意自在地到處走動時,這樣的工具也給了我們新的行為。


開發認知盈餘需要什麼樣的條件?
  • 工具的改變
  • 人們得有動機,人們得有無酬的動機。這點最重要的是我們需要認識人們的「內在動機」,內在動機是一張包羅萬象的標籤,把人們可能從一項活動中獲得的或基於活動本身的回報所造成的各種激勵因素聚集在一起,有人把兩種內在動機標註為個人的,就是有自治的欲望,就是指決定我們做什麼,怎麼做和有勝任感的願望,指的是能夠勝任我們所做的事。這就好比是加入馬特市的東西,主要是希望可以透過創作分享來找到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此外在去中心化的平台上可以更自由自在地發揮,這就是我的動機,讓我基於每一次創作文章時,期待可以得到回報而且可以在這一路上透過文字交流找到與自己相近的人。這動機遠大於來自金錢因素的報酬。


人們對於自治和勝任感的追求,會遠遠高於金錢的獎勵。

分享動機才是真正的驅動力,而技術僅僅是給我們提供了方法。但僅有動機跟技術是不夠的,還需要一個機遇。機遇是需要被創造的,人和人之間的合作在這個社會上有三種表現方式:

  • 企業的方式(雇主和員工的方式):就是我支付你薪資,你就做事。
  • 政府的方式(是屬強制性的):今天發布一條政令大家都就必須做,也就是派活是沒有支付任何金錢的,如今天要徵兵這部分就算是。
  • 價值創造的方式:這是指我們大家共同創造一個價值,把大家聚在一起給大家發起一個際遇。

這三種是創造機遇的過程。

有了動機、技術、機遇外,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就是文化。有些價值只能靠文化來創造。文化是人與人之間如何協調的一套共享假設,這個東西是大家共同認同的,把這東西打造出來,慢慢的這應用才能夠延續下去。「凡是文化打造好的應用,生命力才會更持久」,我們要相信分享、要相信慷慨、要相信每個人有這種存在感的這種願望。

如何打造慷慨文化?

文化是人與人之間如何協調的一套共享假設,這個東西是大家共同認同的,把這個東西打造出來了,慢慢的這應用才能延續下去。當有了慷慨的文化之後,並且創造了一些使用的場景和機遇後,人們又有無酬的動機,同時又有這個工具賦予的可能性,像我個人覺得在Matters上就有這種慷慨文化,大家都樂於分享。

而以上這些可以概括我們中國人常說的「天時地利人和」這三者是缺一不可,只要合在一起就能夠產生一個偉大的產品。然後偉大的產品又是指什麼?本書作者說「互聯網最重要追求的是從功用價值到公民價值」人們在網上的分享可以分成以下四類:

  1. 個人分享:在原本沒有任何聯繫的人們之間進行的。如分享一些有趣的圖片讓人會心一笑。
  2. 功用分享:就是他的參與性會更強,在一個協作的群體之間進行,起到互相幫助的作用。
  3. 公共分享:協作群體積極嘗試創造一些公眾資源。這個應該像是維基百科,大家共能編輯創造。
  4. 公民分享:表現為一個群體積極地嘗試改變社會。這個或許就是區塊鏈跟web3帶給我們的價值。


新工具提供的機會越多,任何人可以從之前的社會形態推斷出來未來的可能性就越小。也就是說我們不能去低估一個新工具所帶來的變化,以現有的知識去預測的,我們只能看到未來很有可能會造成混亂。

在我們面對變化通常有三種方式:

  1. 我們不接受這變化,我們拒絕這個變化然後用老的辦法來做。
  2. 接受混亂,要混亂一大段的時間。
  3. 協商:產生混亂的這一方和老的這一方互相來協商,協商以後找到一個折衷的方式來接受這個變化的發生。

我覺得這個變化的觀察,就可以用在周圍的朋友對於加密貨幣的變化,你覺得絕大多數的人面對這樣的變化會出現什麼反應呢?

我們必須從原理上認識互聯網所帶來的變化,知道工具、動機還有機遇與文化所帶來的影響,我們說這從個人分享一直到公用分享在到公民分享的這麼一個過程,希望我們生活中能夠創造出更多有效的公民分享案例。

最後總結一下認知盈餘發揮作用的條件:

  • 工具賦予可能性:互聯網創造分享空間
  • 無酬的內在動機:自治的願望和勝任感
  • 活躍者創造機會:共同參與創造價值
  • 慷慨的時代文化:靠文化創造價值

在互聯網的時代下我們更要培養認知盈餘,在新時代隨著科技不斷地推進,也使得我們能夠創造與建立更多非凡的價值。


📚今天學習:【認知盈餘】

🙎‍♂️️作者:(美)克萊・舍基

⏳任教於紐約大學,是微軟、諾基亞、寶潔、BBC、樂高和美國海軍等機構最為推崇的諮詢顧問。

📌認知盈餘:自由時間積累成認知盈餘,人們喜歡創造、參與、分享,從公用性應用到公民性應用。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