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別——《城南舊事》讀後感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
少年時,在電視上看過上海電影製片廠出品的《城南舊事》電影版之後,深被故事中透過小女孩英子的眼光所看到的世界,以及當中純真誠摯的情所觸動,那首本來是其中一幕畢業典禮時唱的驪歌——「送別」(我覺得是華人版Auld Lang Syne,哈哈)其實貫穿整個故事,彷彿變成電影主題曲,深印我心裏,自此一直想拜讀原著,但不知怎的,這些年買過許多書,讀過許多書,卻好像把這本書完全忘記了似的(這樣的名著,其實要到圖書館借也一點不難),可是,直到三十多年後,才在偶然有十分鐘時間逛書局的時候,發現這本書就在書架的正中央,這個封面的黑白照片,那四合院的大門,古老模式的從右至左橫書的書名和作者名字,勾起我對這故事的回憶和感覺。
在日本大阪出生、在台灣苗栗居住,四歲隨父母到北京(中共建國前她又回到台灣)的作者林海音,以自傳形式述說她小學時代(即上世紀二十年代民國時期)在北京城南居住時的四個難忘故事,以及小學畢業時父親去世的經歷,她在後記中說不要問她故事情節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我想,那些都是真實的人物,真實的感動,帶給了作者深刻的人生經驗,但講故事的人總要將故事編排一下,好突出主題,也製造動聽的戲劇效果,這個情況,我很理解,因為我也喜歡寫以虛構(或重組)劇情來敘述真人真事以便突出主題的故事。林海音文筆活潑,故事佈局吸引,人物形象隨生動的對話躍然紙上。
故事中作者把自己稱為英子(林海音原名林含英),從英子純真的眼光看世情,我覺得貫穿這幾個故事的主題有兩個:一是「童年以及其中的人與事會隨時光流逝,當中真摯的情和深刻的感悟卻留在作者的生命中」(難怪唱「送別」了),在那四個既獨立又連續的故事,以及父親的離世中,英子不斷離別那些她很喜歡,又對她有深遠影響的人,當她在悠悠歲月中告別她的童年,這些人物也隨著她逝去的童年而遠離,也正是這個緣故,她下定決心要寫下他們的故事,留住當中真摯的情,以及深刻的感悟,不隨流逝的童年而消失。而另一個主題,我認為是整本書的核心信息:「小孩子純真的心靈和眼光,讓他見大人所不見的、感大人所無感的」,在整部小說中不斷對照英子看人與事的眼光與身邊的大人的眼光,他們是那麼不同,以致讀者有一種感覺,彷彿英子作為孩子是那麼軟弱無力、單純稚氣,卻能看透大人的世界,而精明的大人們卻別說看透,簡直就是完全沒有發現英子的世界。書中第二個故事「我們看海去」的一個片段最能說明這種孩子的眼光:
英子無意中與一個竊賊成為朋友,那竊賊告訴她,他要供弟弟到外國唸書,他問:
「小英子,你說我是好人?壞人?嗯?」
英子覺得,好人,壞人,這是她最沒有辦法分清楚的事(正如在第一個故事中,她好喜歡住在惠安會館的秀貞,但大家都說秀貞是瘋子,叫她不要靠近她),於是她說:
「我不懂什麼是好人,壞人,人太多了,很難分。」
然後當她抬頭看見藍色的天空時,她想起她很喜歡的一篇課文《我們看海去》,她就說:
「你分得清海跟天嗎?我們有一課書,我唸給你聽。」她就背起《我們看海去》這首她在課本上學到的詩。
我們看海去!我們看海去!
藍色的大海上,揚著白色的帆。
金色的太陽,從海上升起來,
照到海面,照到船頭。
我們看海去!我們看海去!
然後她說:「金色的太陽是從藍色的大海升上來的嗎?可是它也從藍色的天空升上來呀!我分不出海跟天,我分不出好人跟壞人。」
「對,」竊賊點點頭說,「小妹妹,你的頭腦好,將來有一天你分得清這些。將來,等我那兄弟要坐大輪船去外國唸書的時候,咱們給他送行去,就可以看見大海了,看它跟天有什麼不一樣。」
英子高興得叫起來:「我們看海去!我們看海去!」
「對,我們看海去,我們看海去,藍色的大海上,揚著白色的帆……還有什麼太陽來著?」
英子就一句一句地教他唸,他也喜歡這課書了。他對英子說:
「小妹妹,我一定忘不了你,我的心事跟別人沒說過,就連我兄弟算上。」
後來,竊賊在英子家附近被警察逮捕了,英子的母親趁機教導她:
「小英子,看見這個壞人了沒有?你不是喜歡作文章嗎?將來你長大了,就把今天的事兒寫一本書,說一說一個壞人怎麼做了賊,又怎麼落得這麼個下場。」
英子馬上反抗說:「不!」
因為她心裏想:我將來長大了是要寫一本書的,但絕對不是像媽媽說的那樣寫,她要寫的是「我們看海去!」
讀到這一段,我的視線被淚水模糊了,心中隱約感到這個片段跟耶穌那些天國比喻有異曲同工之妙,不禁闔上書本,望向窗外,深思良久。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选集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