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馬克思主義與心理學 心得
- 心理學把個人與社會脈絡分開考量
- 馬克思主義的方法,把人類經驗放在社會-歷史脈絡中考量
- 科學教導我們,社會與個人在動態的互動中相互形塑
在這邊心理學與醫學等等其他學科往往忽略社會對人的影響又或是認為
政治歸政治 xx歸xx
這問題與其是概念的 更多是實踐的
也就是在實際精神醫學的治療現場
治療就是偏向開立藥物 只針對個人 而去除社會脈絡
美國有100萬5歲以下的兒童服用精神科藥物,其中甚至有25萬未滿1歲的嬰兒
這大約有4~6%的嬰兒在服用精神科藥物
這個數據實在是太驚人了
2.精神醫學服務資本主義的方式,是將偏差行為診斷為精神疾患
在資本主義中弱勢的階級 被醫學與心理學近一步的透過標籤限制與弱化
而我想更需要注意的是 :
資本主義也在影響醫學 (以及其他各種人與社會的關係)
醫學商品化的結果 高血壓的標準不斷下降,本來沒病的變成有病
這中間的藥廠利益正是標準改變的原因
我無法想像是什麼樣的生理因素 家庭環境 或是環境赫爾摩 造成有5%的嬰兒需要服用精神藥物
惟一的可能就是藥廠的利益
3.心理學
我不是相關科系或從業人員
不過就我自己少少的經驗與了解
確實在主流心理學教育(台灣) 以及治療現場 對於社會造成的影響沒有足夠的重視與著墨
當然在教科書中有社會心理學
在共學現場也有必讀的弗洛姆
這一方面是醫療的侷限 另一方面則是短視近利
從實務層面 可能只有政府與社會從更高的角度 統籌各種資源
才有可能實現以社會支持做為治療手段或是根本保障人的平等尊嚴
至於心理學的學術上 讓我想到
社會心理學家 巴納吉 Mahzarin Banaji 的內隱偏見
她以不同於社會刻板印象的黑人知識份子與女性運動員的影像做為螢幕保護程式,來和自己的內隱偏見搏鬥。
http://sa.ylib.com/MagArticle.aspx?Unit=columns&id=880
https://www.hbrtaiwan.com/article_content_AR0002781.html
心理學的學術研究 如果區分成社會心理學 傳統心理學等等
會不會反而讓人看不清或混淆了社會對人的影響
不過目前 至少以台灣來說 學術研究似乎與一般人太遙遠
而歐美的心理學也面臨了再現性危機
請參考陳瑞麟教授的非常好的文章
http://scchen.com/Text/text_2016004/
當然這邊又繞回了資本主義的旋律
學術研究只為了發表 為了升等 為了金錢
連學術研究與知識傳遞都商品化了
造假 黑心 只會更加嚴重
例如文中介紹的意志力會耗竭的實驗
就無法再現
而這個理論已經在許多面向大眾的書籍
例如"情緒ok蹦"中出現
4. lean production
第一次聽過精實生產 稍微查了一下是豐田管理的方式
似乎並有沒將勞工推向生理和情感的極限
或者寬容一點說 勞工異化本來就是資本主義的必然
lean production 只是再說一次 賺錢 賺錢 賺錢 罷了
5. 壓迫是資本主義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對壓迫的反抗則必得是社會主義鬥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為更好的勞動和生活條件奮鬥的過程中,我們構築了心理健康。在構築階級連帶的過程中,我們構築了心理健康,為一個致力於「各盡所能,各取所需」的社會主義社會舖設了基礎。
對我來說 結論有在呼應 漢娜·鄂蘭的
政治行動是人類活動的最高境界
以行動來改善社會 是一種不朽的形式 一種自我實現 以及對所有人連帶與愛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