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錢≠不會破產
破產代表著你的「流動性(Liquidity )」不足,無法因應短期內該償付的債務,跟擁有多少資產沒有絕對關聯性。
像是每月的薪資、不定期的工作獎金、分紅,或是資產(股票、債券等)變現所獲取的資金,都是「流動性」展現的一種型態,而「流動性」是指用以償還即將到期的債務的能力(信用卡費、房貸、車貸等),所以「流動性」愈大代表將資產變現償付債務的能力越好。
瀏覽與個人財務相關議題的社群、討論區時,時常看到善心人士,建議新鮮人投資理財的首要之務,是要準備一筆「緊急預備金」,畢竟天有不測風雲,永遠沒有辦法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意外,臨時需要用錢(譬如生病、車禍等意外),下面舉幾個生活中看過的事件為例。
以貸款利率提升為例:
- 假設H先生除了房子以外無存款或其他資產,原先月入3,000元,扣除每月基本開銷(生活800元、房屋貸款2,100元),尚餘100元可以運用。但當貸款利率調升,變成2,300元時,月薪將無法支應增加的貸款。
- 這時銀行收不到應繳納貸款,認定H先生償債能力出問題,而把H先生抵押在銀行的房子進行拍賣,但對於銀行而言只要能收回H先生的借款,所以房子價錢賣得好不好與銀行無關,而造成損失。
以融資買入股票為例:
- 投資人會用已持股部分進行擔保抵押借款,但當股票大跌時因為保證金不足,而被要求追繳保證金,如果投資人無法繳納,將由借款方不計價格拋售股票(與前例拋售房子的概念相同)。
- 因此,當使用融資交易的金額大到一定的程度,而股市持續走跌,被要求追繳保證金且無法償付的人變多時,「流動性」嚴重不足,就容易引發大跌。
簡而言之,「流動性」就像空氣,平常不覺得重要也不會特別關注的空氣的存在,但是人只要沒有空氣就無法繼續生存。
此外,通常提供愈大「流動性」的資產類別,所能給予的報酬愈低。從臺灣銀行提供的存款利率來看,可以發現活期原則上相較定期利率更低,畢竟魚(報酬)與熊掌(流動性)是很難兼得的,要獲取「流動性」就要付出代價。
信用卡分期付款的機制一文中,筆者提到使用信用卡消費分期,提升自己資金「流動性」方式之一,附帶有機會額外提升報酬。
綜合上述,筆者認為不論是個人資金運用,都應該要將「流動性」列入首要考量,即便投資者承受得起股票、債券價格的上下起伏,生命中可能也會出現一切不能承受之重,手邊需要預留一些資金來支應,避免發生「流動性風險(Liquidity Risk)」,引發更難承受的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