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2:首爾之春》:沒有逆權的角力

FilmBurns 電影薪火
·
·
IPFS
·
《12.12:首爾之春》這個香港譯名,跟數年前的《1987:逆權公民》類近,也叫人聯想起《逆權大狀》和《逆權司機》另外兩部冠以「逆權」嘜頭,背景同為 80 年代韓國民主化轉型的歷史劇情片。其實,《12.12:首爾之春》的風格與題材跟三部《逆權》電影極為不同。

原文刊載於電影薪火

文|離洛

《12.12:首爾之春》這個香港譯名,跟數年前的《1987:逆權公民》類近,也叫人聯想起《逆權大狀》和《逆權司機》另外兩部冠以「逆權」嘜頭,背景同為 80 年代韓國民主化轉型的歷史劇情片。

其實,《12.12:首爾之春》的風格與題材跟三部《逆權》電影極為不同。前者講述獨裁者透過軍事政變奪權,後三者是民眾不畏威權打壓追求自由的故事;本片主角不是捲入大時代裡的平凡人,出場的角色除了名字稍改之外,盡是建基於歷史的真實人物;觀眾不會看見警察暴力鎮壓示威者,特務酷刑拷問平民,記者冒死採訪真相,或是法庭上大狀慷慨陳辭的畫面,取而代之的是甚有諜戰片及政治驚慄片味道的連場緊湊文戲。

細說劇情之前,先談談片名中的「春」字。《12.12:首爾之春》的劇情圍繞 1979 年的「雙十二」軍人政變,明明與八年後才爆發的社會運動無關,況且整場事件歷時僅僅九小時,怎麼會跟布拉格之春、阿拉伯之春等維持數月以上的民主運動看齊,稱之為「春天」?

翻查資料,這個四字標題確有其歷史根據。1979 年,強人領袖朴正熙遇刺身亡1,18 年來的高壓管治得以稍為放鬆,反對派領袖獲釋,學生和工人紛紛參與社會運動,國家一度迎來民主化的希望,所謂春天,正是這段曇花一現的自由時期。直至同年 12 月 12 日,另一位軍人野心家全斗煥奪得權力,更在翌年五月頒佈全國擴大戒嚴(同期爆發光州事件),鐵腕統治回歸,春天就此告終。

故此片名的「首爾之春」,實則是述說「首爾之春的夭折」。

全片可粗分兩部份,前段聚焦在全斗光(黃晸珉 飾,即前文之全斗煥)帶領的軍事派系壹會如何野心膨脹,計劃在朴正熙死後兩個月的 12 月 12 日,擄走最有威脅的陸軍參謀總長以掌控實權。壹會中人老早滲透了首都軍政系統,是以輕易達成目標。未料當時戒嚴司令李泰臣(鄭雨盛 飾)趕回基地,對外公佈壹會叛變的消息。狗急跳牆下,全斗光勾結前線部隊揮軍入城,首爾頓時危在旦夕。

來到電影下半部,勢孤力薄的李泰臣力挽狂瀾,想盡辦法抵抗壓城大軍。危機當前,軍隊高層將守城重任推在李泰臣身上,偏偏又不敢跟叛軍直接衝突,使得他調兵遣將時備受制肘。饒是如此,李泰臣仍想盡辦法應對壓城叛軍,例如是封鎖大橋以堵塞車路,借用另一支精銳部隊以阻嚇敵人,甚至是一個人站在橋上,以肉身擋隔來犯的過百戰車。到後來據點仍然一一失陷時,他親率百人迎敵,同時命令炮兵炸毀市中心,欲與全斗光同歸於盡,惜最後還是給無心戀戰的高層解除職務,功敗垂成。

儘管部分情節採用了略為誇張的英雄式描寫,劇本大體仍然遵循史實,重現了一場整體劍拔弩張,局部擦槍走火,但始終沒釀成內戰的政變。整部戲打電話開 call 多過開槍,毋須飛車槍戰亦充滿迫力,純熟運用的交叉剪接應記一功,再次體現了韓國影業在處理商業大片時高度類型化的紮實功力2。

編劇則是另一功臣,劇本讚揚李泰臣的忠勇節氣,並貶斥為一己野心背叛國家的全斗光,在道德取態上十分明確,但同時也將李泰臣和全斗光一起寫成主角。不論守軍還是叛軍,守城還是奪城,兩方人馬在過程中皆遇上大量意外。軍方高層固然是靠不住的牆頭草,總是扯著李泰臣後腿,但另一方的壹會眾人眼見計劃不如願期,全程其實也慌亂不已,全靠全斗光軟硬脅迫才不致於鳥獸散。李全二人不斷奮力突破己方當前的困局,嘗試轉危為機作反攻,著實引人追看下去。

「軍事的成敗,固然決於最後五分鐘,也要能夠支援到最後五分鐘,才有決勝的資格。」這是中國史家呂思勉在《三國史話》對官渡之戰的評論。《12.12:首爾之春》正是拍出這種感覺,才使得這部視聽語言沒有新意,有着韓國大片一貫煽情場口的商業之作,不斷迸發出戲劇張力。

註釋

1. 由同一所製片商 Hive Media Corp 攝製,在 2020 年推出的《南山的部長們》(The Man Standing Next),正正是以朴正熙遇刺案為題,不妨視之為本片的非正式前傳。

2. 本片榮登 2023 年韓國票房之冠,更擠身國家影史票房第四位之列,成績極為驕人。


電影薪火網站
電影薪火Instagram
電影薪火Facebook

All rights reserved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