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想聽好消息還是壞消息?
題目:你們想聽好消息還是壞消息?
經文:耶利米書42:1-7,43:1-7
講員:王礽福
________________
四十二章
1眾軍長和加利亞的兒子約哈難,並何沙雅的兒子耶撒尼亞以及眾百姓,從最小的到至大的都進前來,2對先知耶利米說:「求你准我們在你面前祈求,為我們這剩下的人禱告耶和華-你的神。我們本來眾多,現在剩下的極少,這是你親眼所見的。3願耶和華-你的神指示我們所當走的路,所當做的事。」4先知耶利米對他們說:「我已經聽見你們了,我必照著你們的話禱告耶和華-你們的神。耶和華無論回答甚麼,我必都告訴你們,毫不隱瞞。」5於是他們對耶利米說:「我們若不照耶和華-你的神差遣你來說的一切話行,願耶和華在我們中間作真實誠信的見證。6我們現在請你到耶和華-我們的神面前,他說的無論是好是歹,我們都必聽從;我們聽從耶和華-我們神的話,就可以得福。」
7過了十天,耶和華的話臨到耶利米。
四十三章
1耶利米向眾百姓說完了耶和華-他們神的一切話,就是耶和華-他們神差遣他去所說的一切話。2何沙雅的兒子亞撒利雅和加利亞的兒子約哈難,並一切狂傲的人,就對耶利米說:「你說謊言!耶和華-我們的神並沒有差遣你來說:『你們不可進入埃及,在那裏寄居。』3這是尼利亞的兒子巴錄挑唆你害我們,要將我們交在迦勒底人的手中,使我們有被殺的,有被擄到巴比倫去的。」4於是加利亞的兒子約哈難和一切軍長,並眾百姓,不聽從耶和華的話住在猶大地。5-6加利亞的兒子約哈難和一切軍長卻將所剩下的猶大人,就是從被趕到各國回來在猶大地寄居的男人、婦女、孩童,和眾公主,並護衛長尼布撒拉旦所留在沙番的孫子亞希甘的兒子基大利那裏的眾人,與先知耶利米,以及尼利亞的兒子巴錄,7都帶入埃及地,到了答比匿。這是因他們不聽從耶和華的話。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廢語還是難題?〉
「你們想聽好消息還是壞消息?」
這好像是一句廢話,當然是好消息啦!可是你看電視、電影,如果有人這樣問,他的意思可能是:你們想聽真消息還是假消息?真消息不一定是壞消息,但真消息可能是壞消息。所以問題就變成:對你們來說,好壞比較重要,還是真假比較重要?這個問題不容易回答,因為我們不一定有心力去面對真相,很多時候我們寧可活在謊言之中。可是我們又知道,我們不應該活在謊言之中,那麼該怎麼辦?在現實生活中,包括信仰生活中,我們很可能選擇扭曲真相,以真為假,以假為真,指鹿為馬,然後就可以欺騙自己,我們是活在真理之中的。
有時候真相不夠好,上帝的好消息對很多來說,其實並不夠好。一個不夠好的好消息,你要不要?這就是我今天要傳講的信息,聽到這裡你可能已經受不了。問題是,如果我要講一個很受歡迎的好消息,大概就不是耶利米要傳的信息;如果你們因為我講的好消息達不到你的心目中的好,就認為這是一個假消息,那麼你們也會陷入當年猶太人同樣的信仰危機之中。
今天的經文很難講,很難講不是指經文很難懂;經文很好懂,只是經文要教導我們的內容可能很難接受,不太符合現代人在對信仰的要求。講了,不一定有甚麼好下場,所以你們看黃牧師今天也遺棄了我,根本不出現,讓我自生自滅。當然這種被遺棄的感覺,也很符合當年猶太人的心情。我就用這樣的心情進入今天的經文。
〈留下來還是去埃及?〉
公元前五八六年,耶路撒冷城被巴比倫軍隊圍攻了十八個月後,終於淪陷了,聖城一片火海,聖殿被毀,約櫃也從此消失,下落不明,猶大亡國。兩萬名猶大人被擄到巴比倫,留下的多半是窮人。巴比倫人委派了基大利為猶大省長,基大利出身官宦世家,他父親也曾保護過先知耶利米。他當省長後,的確起了穩定局面的作用。很多之前在各地隱藏的猶大人,走來投靠基大利。
可惜好景不長,基大利當了省長一兩年後,亞捫人的王收買了猶大皇室成員以實瑪利去暗殺基大利。
四十一章16-18節總結事件:「尼探雅的兒子以實瑪利殺了亞希甘的兒子基大利,從米斯巴將剩下的一切百姓、兵丁、婦女、孩童、太監擄到基遍之後,加利亞的兒子約哈難和同著他的眾軍長將他們都奪回來,帶到靠近伯利恆的金罕寓住下,要進入埃及去;因為尼探雅的兒子以實瑪利殺了巴比倫王所立為省長的亞希甘的兒子基大利,約哈難懼怕迦勒底人。」
當他們考慮去埃及時,似乎有點忐忑不安,於是兩位民間領袖,帶同「從最小的到至大的」,也就是說所有的人,去求問先知耶利米,就來到今天的第一段經文。他們不知道如何是好,雖然基大利不是他們所殺,主謀人是敵國的亞捫王,可是動手的卻是昔日猶大皇室成員以實瑪利,所以他們真的擔心,巴比倫會把這件事解讀為民族主義的興起,當地人想造反。這樣的話巴比倫很可能會派遣軍隊過來對付他們,城門失火,殃及池魚。如果全民遷徙到埃及,受埃及人保護,會否是一條生路?
耶利米沒有預設立場,他知道茲事體大,就說:好,我會求問耶和華,有何回覆,我一定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猶大餘民為表示誠意,就說無論耶和華說好說歹,我們一定言聽計從。
十天後耶和華才回覆耶利米,即四十二章8-22節的內容,我簡單交代一下情節:耶利米同樣是「從最小的到至大的」都叫過來,告訴他們不要怕巴比倫王,只要你們仍住在這裡,耶和華要建立你們。可是如果你們不聽神說,堅決要去埃及寄居,那麼,神的忿怒就會傾倒在你們身上,你們所懼怕的刀劍在埃及地必追上你們;你們所懼怕的饑荒在埃及要緊緊地跟隨你們,你們必死在那裡!
有趣的事,講到後來,耶利米已發現他們不會聽從耶和華的吩咐,縱然十天前他們說一定會遵行耶和華一切所說的話。
〈好話還是真話?〉
然後來到今天第二段經文,除了帶頭的兩位領袖,經文的主體由「從最小的到至大的」,變成「一切狂傲的人」;「一切」好像很多,但「一切狂傲的人」到底佔人口比例多少呢?經文沒有講清楚,但你可以感覺得到,是某一派人壓倒了其他的人,「代表了」所有的人。經文這樣寫,一方面譴責了那些狂傲的人,另一方面也表達了一種悲哀,因為其他人「被代表」了,不是少數服從多數,大概是「聲音大的」把「聲音小的」完全蓋過去,變成「一言堂」。
他們對耶利米說:「你說謊!上帝怎麼可能不給我們去埃及?一定是你聽了那個小人巴錄的話才這樣說,他想害死我們!」於是他們把所有人,包括挾持耶利米和他的助手巴錄,一併帶到埃及去。
一開始他們來求問神,可是最終他們沒有聽從神。有解經家指出,在四十二章2節他們一開始請耶利米求問的對象是「耶和華-你的神」,已顯示他們跟神缺乏真正的關係,所以最終不聽從神的話,也不叫人意外。這樣的詮釋不能說有錯,只是我倒過來問:難道你以為你跟神的關係很好,就一定會聽神的話嗎?
其實在這兩章經文裡,當猶大餘民愈以為自己跟神關係好,愈聽不進神的話,這才是這段經文裡最吊詭的地方。
耶利米書是一卷很悲傷的先知書,因為耶利米一生宣講的信息,只有少數人接受,卻被大多數的人認為他是假先知。最後因猶大國亡國這件巨大無比的悲劇,才證明他才是真先知。好了,證明了他是真先知,就代表大家願意聽他的話嗎?這一段經文見證著,就算你是貨真價實、童叟無欺的真先知,只要你的話不夠「好」,別人還是會認為你的話是「假」的!
據說現在教會講道很喜歡教你如何得福,我比較負能量,我倒想透過這段經文,看看我們怎樣把一個已經夠糟糕的情況變得更糟糕,而原因竟然是因為我們自以為自己很了解上帝、跟祂關係很好。
〈你的神還是我們的神?〉
這裡有一個進程,我們不妨看一下。可以想像,在猶大國亡國後,猶大國餘民一定感到這是耶和華對他們的懲罰,甚至耶和華已經遺棄了他們,也可能自覺沒有面目面對耶和華。
所以當他們來找耶利米的時候,這種愧疚之情,加上對前途的迷茫,使到他們不敢用「我們的神」這樣的稱呼。四十二章第2、3節:
「求你准我們在你面前祈求,為我們這剩下的人禱告耶和華-你的神。我們本來眾多,現在剩下的極少,這是你親眼所見的。願耶和華-你的神指示我們所當走的路,所當做的事。」
一連兩次用「你的神」,這時候耶利米成為他們的「中保」。我覺得這裡用「你的神」,重點不在解經家所謂反映他們與神的關係不好;我反而認為正由於這種「不配」的感覺,使他們與神的關係拉近了。
大概耶利米也感到他們愧疚之情,所以好言相勸,叫他們放一萬個心:「我已經聽見你們了,我必照著你們的話禱告耶和華-你們的神〔留意這裡刻意改用「你們的神」〕。耶和華無論回答甚麼,我必都告訴你們,毫不隱瞞。」「毫不隱瞞」,代表我跟你們之間沒有任何秘密,我願意擔當你們與上帝中間的橋樑,使你們與上帝重建關係。
跟著第5、第6節寫得好精彩,一段話裡面經歷了一場心理變化:他們對耶利米說:「我們若不照耶和華-你的神〔這裡還改不了口〕差遣你來說的一切話行,願耶和華在我們中間作真實誠信的見證。我們現在請你到耶和華-我們的神面前〔這裡已經由「你的神」變成「我們的神」〕,他說的無論是好是歹,我們都必聽從;我們聽從耶和華-我們神的話,就可以得福。〔再度出現「我們的神」,二比一,他們也感到自己可以面對上帝了。〕」
〈是手段還是目的?〉
第6節「他說的無論是好是歹,我們都必聽從;我們聽從耶和華-我們神的話,就可以得福」這是句很重要的話,從後來的發展,我們知道只是隨口說說,但在神學上,卻很驚人。「是好是歹」就是「是福是禍」,無論上帝所講的是福是禍,只要聽從,就可以得福。福當然是福,卻原來禍也是福、苦也是福,盼望不在眼前,甚至不在今生,因為最終身體會復活。這要到新約我們才能完全了解,所以我說這句話很驚人,他們講出了超過他們靈性與智慧所能講出來的話,大概也是聖靈的啟示吧。可惜我們這些活在新約、末世的人,可能仍然覺得,上帝只能說好,不能不說歹。教會說的所謂福氣、豐盛,若是能夠在現世愈快實現的,那就算最好的道理、最好的福音。
今天對很多信徒來說,神的話只是一種得福的手段,而不是福氣本身。比方說,上帝叫我們要行公義、好憐憫,因為神就是公義、憐憫的,一個行公義、好憐憫的人,就是一個擁有上帝屬性的人。可是在現實世界,行公義、好憐憫換來的,不一定是福,可以是禍。可是現在教會流行的見證很片面,大概就是找些因行公公義、好憐憫而得神賜福、名成利就的人來講。這一類見證往往存在所謂的「倖存者偏差」。因為我們只找那些因而得福的人來講見證,而不會找那些因而得禍的人來講,對方也同樣會視自己不夠格去講,結果形成一種只得福、不得禍的印象,事實上那不是事實的全部。日頭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給義人,也給不義的人。禍福無常,對基督徒來說也是一樣。這時候你可能會質疑,那麼我們為甚麼要行義那麼笨?答案很簡單——當然你不一定喜歡聽——答案就是行義本身就是一件具有價值的事。
如果我們太在意要名成利就,就代表我們覺得名成利就比公義憐憫更寶貴。可是信仰逆轉了我們的視野:公義憐憫是比名成利就更寶貴的東西,我們甚至願意為它放棄名成利就。因為成為一個義人、成為一個跟上帝有相同氣質的人,本身就是一件蒙神喜悅的事,能夠成為這樣的人就是一個福氣。可是今天教會裡流行的見證,卻是以靈性、事奉作為一種手段,結果淪為一種買櫝還珠式的見證。
〈是通則還是個案?〉
言歸正傳,反正當時耶利米聽在耳中,老懷安慰,回家就開始認真求問耶和華,苦等了十天後才收到上帝回覆。十天久不久?你這個主日有甚麼問題要問黃牧師,你的耐性大概只有一個星期,如果下個主日黃牧師跟你說要再多等三天,你可能已經不耐煩,何況現在生死存亡,巴比倫會否派軍隊來攻擊他們呢?對逃難的人來說,十天很重要,心情緊張、血壓上升,大概我們就可以理解,為甚麼接著大家對耶利米的反應那麼激烈。
有解經家把舊約故事喻意化解釋,認為去埃及就代表走老路,去埃及就是不對。更有人認為,遇到同類的情況,離開就是不對。我覺得這樣應用經文很危險。我們仔細看經文,當時耶利米有預設立場嗎?應該沒有,有的話就不用等十天,何況他回覆眾百姓的時候說:「耶和華無論回答甚麼,我必都告訴你們,毫不隱瞞。」也就是說,就算他有預設立場,可是他容許上帝有截然不同的看法,也預備好接受上帝那個可能截然不同的看法,並且承諾向百姓一五一十地說箇明白,毫不隱瞞。也就是因為有這種心態,耶利米才能成為那個時代的先知,不會用自己想法來扭曲上帝的旨意。國際的形勢詭譎多變,歷史是不能複製的,每次的判斷都是獨特的,不能隨便當作通則,那是很危險的,會變成一種教條主義。這是我們應用這類敘事文體的時候,要特別留意之處。過程比答案重要,情節比結局重要。有些弟兄姊妹應該知道,耶利米書是沒有提到耶利米的結局。其實耶利米的人生比耶利米的結局重要,上帝對耶利米的評價,不在乎他現實人生結局的好與壞、禍與福。真正的結局不在今世。
〈是謙卑了,還是自大了?〉
十天之後,上帝給了祂的答案,這個答案,並不符合那些擁有話語權的群眾的期望。你們從四十二章21節耶利米說「我今日將這話告訴你們,耶和華-你們的神為你們的事差遣我到你們那裏說的,你們卻一樣沒有聽從」;就可以發現,顯然講到一半耶利米已看得出他們不打算聽從上帝的吩咐,那些反對的聲音早已蓋過順服的意見,而且是一句都不打算聽從。你可以想像當時的場面有多混亂失控嗎?
耶利米勉強把話講完,兩個民間的領袖以及一切狂傲的人就馬上指責耶利米撒謊,一口咬定「耶和華-我們的神」沒有差遣耶利米來說不可以進入埃及寄居。十天之間他們就「進化」成為上帝的代言人。
這裡很有意思,十天前當他們自覺跟上帝關係疏遠來求問時,他們反而比較謙虛,接受上帝可以跟他們的意見不同,甚至有權宣佈災禍降臨。可是一旦他們重新把耶和華視為「我們的神」之後,他們就開始把自己的意見強加在上帝身上。
有解經家把他們轉變的線索放在一開始他們用「你的神」,更認為他們不是真心求問,只是希望得到耶和華的同意。我認為這解說太過簡單,如果只是希望得到耶和華的同意,按我們講話的習慣,大概只會說「我們想去埃及寄居,因為有這樣、那樣、嗶哩嗶哩的好處,你說好不好?」;更加不會說「無論是好是歹,我們都必聽從」。尤其是四十三章一開始講話的主體已由「從最小的到至大的」變成「一切狂傲的人」,表示那不代表全部的意見,一定還有一群人願意順服上帝的吩咐,只是他們缺乏話語權,甚至被剝奪話語權。
〈是理想,還是空想?〉
值得思考的反而是那些狂傲的人在十天之間的改變,那最值得我們引以為戒。我覺得線索有兩點,第一是他們把「你的神」變成「我們的神」之後的心理變化,第二是四十二章第6節最後一句「就可以得福」背後的前設。雖然我剛才說四十二章第5、第6節的神學含金量驚人,事實上講話的人並沒有足夠的靈性與智慧深度撐起這句話,所以這句話同時流露他們心底對「得福」的追求。他們覺得現在我們已經跟上帝重建關係了,上帝一定會賜福給我們。
可是甚麼是「福」?安定和諧、富貴榮華是福,對不對?這是我們一般人的想法對不對?甚至這是很多教會強調的「豐盛」的內容對不對?對當時猶大國餘民來說,留在猶大,他們只是巴比倫政權下,一個頽垣敗瓦殖民地的窮苦百姓,不知道何時可以翻身?而且近在眼前的風險,則是因基大利之死所帶來的軍事上報復。從風險管理上,離開一定是個合理的選擇。其次,他們大概也幻想去到埃及之後,以過去猶大國跟埃及的關係,他們一定會得到埃及的保護,並且有機會在埃及裡成立特別行政區,在埃及肥沃的土地上重新開始,享受安定繁榮。
人間最美是甚麼?就是「想得美」。這個想法就在他們腦海裡發酵,愈想愈美,等同了上帝賜福的唯一途徑。當他們為「福」下了這樣一個狹窄的定義後,他們就會認為留在猶大不可能是上帝的旨意。你知道當我們自以為自己跟某人關係很好時,我們就開始想成為對方的代言人。
可是耶利米明明是眾所公認的先知,他們不可能直接批評他假傳聖旨,所以他們用了一個我們今天也常用的說法來間接攻擊他,就是說他聽了一個地位低微的人,就是他的助手巴錄的唆使,要害他們被殺、被擄。至於大有智慧的先知耶利米為何一生聽從上帝吩咐,現在突然會聽從巴錄唆使?他們當然不會解釋。而巴錄為甚麼想害他們?當然也不會有合理解釋。雖然這樣的說法漏洞百出,嗨!可是這種攻擊手法到今天仍然有效,說不定你也曾經用過類似的說法來攻擊別人。
耶利米書這兩章的寫人的心理變化寫得很精彩,你們回家後值得再品讀一下,再三回味。
〈是當局者迷,還是慎思明辨?〉
然後我們知道,這些人挾持耶利米和巴錄去到埃及,四十三章第4跟第7節的敘事當中,作者兩度強調他們「不聽從耶和華的話」,指出誰是真正撒謊的人!掌管歷史的主,最終會還歷史一個公道,儘管當時候是非不分、黑白顛倒。最重要的反而是身處歷史當中的我們,到底是當局者迷,還是慎思明辨?
處身耶利米的時代,如果你是猶大國的餘民,你會相信耶利米那個相當冒險的建議;還是相信那時候主流的輿論,一個看起來相當理性、保險建議呢?今天你很容易就說應聽耶利米的話,可是在當時候,你覺得你的頭腦有那麼清醒嗎?上帝的旨意是否那麼清楚明白嗎?尤其是雙方都聲稱他們是上帝的代言人。
如何分辨真假?我沒有標準答案。必須指出,上帝在許多的時候都是沉默的;可是同一時間,卻有很多不同的人聲稱他們聽到上帝耳提面命,擁有上帝的旨意,是上帝的代言人。
我們當傳道人的,只能按正意分解真理的道,指出一般行事為人的原則,卻對一些特殊事件,尤其是模棱兩可的事件,往往無法提供清晰的答案。我能夠按著聖經提醒大家的,是不要隨便相信那些聲稱了解上帝對特定事件有特定旨意的人。當然,你可以先存而不論,事後驗證這些人的話孰真孰假,也不要給他們矇混過去,要揭開這些假先知的真面目,不要讓他們繼續危害其他人,使真理不彰。短時間可能無法判斷,但長時間的理性觀察卻有可能。
可是為甚麼那麼多人相信假先知?因為我們很在意要「得福」,而且是這個世界所定義的福氣。是的,那是人之常情。可是現實人生卻是禍福無常,這是傳道書要告訴我們的。太過執著要得福,就很容易相信一大堆奇奇怪怪的東西。我們常說「否極泰來」,可是我們怎麼知道甚麼情況是「否極」?如果生活上遇到一點點困苦,就急於要「泰來」,就很容易相信假先知提供的各種得福的法門。
〈是無知,還是智慧?〉
有時候坦白承認我們不知道上帝的心意,不知道前路如何選擇,就在那種忐忑不安之中,心存謙卑,我們反而跟上帝最親近,反而有機會分辨出誰是假先知。這樣說可能有些人不同意:我相信在很多事情上,上帝沒有要求我們一定要這樣選或那樣選,祂也不一定很介意我們選哪一個,倒是我們選擇背後所考慮的因素才是祂最在意的。上帝有定見而我們不跟從,固然是錯;但上帝沒意見,你硬是要說祂要別人怎樣選擇,那才是最討厭,那叫作「假傳聖旨」。一旦我們開始「假傳聖旨」,假作真時真亦假,我們就開始自欺欺人,跟上帝失聯。
今天最重要的經文是四十二章6節:「他說的無論是好是歹,我們都必聽從;我們聽從耶和華-我們神的話,就可以得福。」耶和華可以說壞消息嗎?可以的,可是在壞消息之中,仍然可以有上帝的真理,仍然可以有我們用心做好的地方,好好地面對你的困難,無論結果是好是壞,都可以得福,因為聽從耶和華,你就活像基督,能贏得真正屬靈人的尊重,贏得上帝的掌聲。
我們一起禱告:天父上帝,我們知道信靠耶和華就必得福。可是甚麼是福?名成利就、榮華富貴就是福嗎?還是信靠耶和華本身就是福呢?因為信靠耶和華,我們就愈來愈貼近主的心懷,並且能得著聖靈的加能賜力,叫我們活出耶穌基督的樣式,能在世上為主作見證。禱告奉主名求,阿們。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