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 | 習慣致富:成為有錢人,你不需要富爸爸,只需要富習慣

📖 習慣致富:成為有錢人,你不需要富爸爸,只需要富習慣
如果財富的關鍵不在於賺多少,而在於如何管理與累積資產,那回顧我們的財務狀況是運氣決定,還是由每天的行動與習慣塑造了現在的結果呢?
▍ 這本書在說什麼?
這本書不談複雜的投資技巧,也不講一夜致富的神話,就如同書名,從「習慣」的角度切入,強調財富的真正關鍵其實藏在每天的思維模式與行為習慣。
作者湯姆.柯利(Tom Corley)與麥可.雅德尼(Michael Yardney)花了五年時間,深入研究 233 位富人與 128 位窮人的日常習慣,透過 144 道問題分析出超過 5 萬 2 千筆回覆,試圖找出影響財富累積的關鍵差異。
研究結果顯示,富人之所以成功,並非單靠好運或家世,而是在於他們做事的方式、思考邏輯,甚至日常習慣,與窮人截然不同。書中也顛覆了一些我們習以為常的錯誤觀念,例如「富人只是運氣好」、「財富來自繼承」、「有錢人不需要努力」等。透過數據與案例,這本書將逐步拆解這些迷思,讓我們重新認識致富的真正本質。
💡 若你想加入富人的行列,就必須像富人一樣思考,並像富人一樣行動。
這本書有超過一半的篇幅在探討富人的思維模式與行動方式。作者強調,許多人即便擁有豐富的知識,卻仍難以將其轉化為實際行動,進而實現財務自由。關鍵在於 心態——決定一個人能否致富的核心因素,而 富人的心態 其實是可以 透過學習與培養建立 的。
這與之前分享過的《財務自由的人生》,作者楊應超提出的觀點,與本書所提倡的富人思維可以說有 9 成相呼應,有興趣的也可以先去看這本。
回到本書,作者將財務自由劃分為四個階段:
投資自己(提升知識與技能)
建立資產基礎(透過合理舉債投資不動產或股票)
降低負債(逐步減少債務,轉向現金流管理)
靠被動收入維生(達成真正的財務自由)
這些概念看似簡單,幾乎人人都懂,但真正能夠堅持下去的人卻不多。這又回到與我們的日常習慣息息相關——研究顯示,我們每天有 40% 的時間,大腦其實是在「自動駕駛」模式運作,這也影響了我們在財務上的選擇與行動力。
💡 改變不是某一天的事,而是每一天的選擇。
最後,書中有提到「30 個富習慣」,包含自我投資、日常節制、正面思維、管理人脈、建立不做事項清單、善用槓桿以及創造多重收入來源等。作者不只簡述這些行為的重要性,也透過案例解釋其中原理與實踐要領。
這 30 個富習慣背後要告訴我們的是,致富的關鍵不在於你有多聰明,而在於你有多努力,以及你是否願意改變自己的習慣,讓自己成為一個更優秀、更成功的人。下面將分享本書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 三個富習慣觀點。
▍ 觀點一:「延遲滿足」是成功與財富的關鍵習慣
不管是在財務或是人生規劃上,「延遲滿足」都被視為是決定成敗的重要因素。很多研究顯示,能夠控制即時慾望,願意為了更大的回報而耐心等待的人,往往在財務管理與事業發展上更為成功。
書中舉一個從月光族到財務自由的案例,一位曾經賺多少花多少的年輕人,因為突如其來的車禍意外,加上家裡長輩生病的經濟壓力,才意識到自己需要改變。他開始向理財顧問尋求協助,閱讀大量關於富習慣的書籍,並落實作者所提及的「先付錢給自己,再靠剩下的錢生活」原則。
薪資的 10% 優先存下來,作為儲蓄或投資。
建立「不做事項清單」,限制不必要的開支,如過度娛樂或頻繁外食。
堅持至少三個月,讓新習慣變成自然而然的行動。
一開始,他覺得非常不適應,因為你生活圈的朋友們依舊能隨心所欲消費,自己卻得每天記帳、算開支。但短短一年後,他的帳戶裡竟然累積了一筆從未想過的儲蓄額,也有了一些閒錢進行基金或股票投資。五年後,他不僅買房成功,還接近財務自由的階段。
當然,我自己看完這個案例,覺得時間點上有點唬爛,但作者想表達的重點是:專注本業收入的同時,善用富習慣養成延遲滿足的能力。
💡 延遲滿足的能力可以預測一個人長大後會有多成功。
The ability to delay gratification is a predictor of future success.
而這個案例,作者想傳遞的另一個富習慣是「行動力」。我們很常談到夢想跟目標,但如果沒有行動就很難轉化成願景。
就像我們都會在新年初寫下「目標」,像是存到 10 萬美元或升職,但這其實只是夢想的外顯形式。書中點出一個很重要的觀點:夢想是一種未來生活的藍圖,而目標才是能夠立刻執行的計畫步驟。
所以,我們要做的應該是將夢想拆解成具體行動,例如:
寫下理想生活的詳細畫面(如房子、收入、職業)。
建立夢想清單(如存款目標、健康計畫)。
拆解可執行的短期行動(如每月存款額度、每日健康管理)。
每天至少完成幾項與目標相關的行動(如記帳、運動、學習新技能)。
💡 沒有可行計畫的夢想只是空談,只有日常落實才能真正積累成果。
A dream without a plan is just talk; only action leads to results.
最後,要提一下,建立一套屬於自己的模型後,我們要做的除了是反覆試驗外,更重要的是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藉由前人的智慧與經驗,我們可以少走許多彎路,加速自己的成長步伐。這也是為什麼閱讀和學習對於建立富習慣如此重要。

▍ 觀點二:累積財富,不是靠「一次的大收入」,而是「習慣的堅持」
作者對 350 位受訪者 的觀察顯示,幾乎所有富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習慣:先付錢給自己。觀點一案例提到,每個月(或每筆收入)先拿出至少 10% 的金額做長期存款或投資,才用剩餘 90% 的所得維持生活。相較之下,許多窮人往往都是 先支付所有開銷,最後再看是否有剩餘才存錢。結果可想而知,錢總是花光了,根本存不下來。
作者的統計也發現,富人並不一定因為 收入特別高 才變得有錢,而是因為他們優先把部分資金投入資產增值,無論是 投資自己、投資市場,或是購入資產,再用剩下的收入過生活。長時間累積下來,就會像巴菲特提的 滾雪球效應,將財富就會越滾越大。
💡 財富是從沒耐心的人手中轉移到有耐心的人手中。— 巴菲特
Wealth is the transfer of money from the impatient to the patient. – Warren Buffett
而這一切的差異就在於「習慣」,舉例來說,每天少看 10 分鐘電視、少滑一次社群媒體,短時間內看似沒什麼影響,但長期累積下來,一年後可能多出數十甚至上百個小時,可用來學習新知或執行個人目標。這種時間複利的效應,與財富累積的道理如出一轍。
如果應用到投資,像現在許多人採取的 定期定額投資法,短期內可能不見成效,甚至會有虧損,但時間一拉長到 5 年、10 年、甚至 20 年後,結果會產生顯著的差異。就像 台股 0050 與銀行定存的報酬率比較,短期內看起來可能沒有太大分別,但時間拉長後,報酬率的差距就會變得非常明顯。這也是為什麼有耐心、穩定投資的富人,財富會越滾越大。

▍ 觀點三:選擇結交「富交往」,遠離「毒性關係」
人生在每個階段都會有不同的人上車、下車。遠離毒性關係指的是,我們要懂得慎選交友圈,有一種說法是你身邊最常來往的五個人,資產平均就是你的收入。人會因為價值觀相近而相吸,如果身邊都是一些負面情緒的人,久了連心態都會跟著悲觀,人生方向也日漸模糊。
而作者強調的「富交往」,要打造的是正向合作關係,以促進成長與學習,包含找導師(Mentor)、參加成功人士或同業的研討會、作公益志工結識更優秀的人脈等。
💡 如果你繼續做原來的事,就會得到原來的結果。
If you keep doing what you've always done, you'll get what you've always got.
書中描述了這樣一個案例:一位工程師出身的創業家,原本個性內向,不喜歡跟人際圈互動,認為自己只要做好研發本分就足夠。後來他發現,公司要做大,勢必要有合夥人、投資人以及專業團隊協助。於是,他開始參與各類研討會、專業社群,主動結識那些有經驗的企業主和投資顧問。
一開始當然不習慣,但逐漸透過「向人請益」「提供價值」等方式建立互惠夥伴關係。同時,他也選擇遠離或中斷一些消極或負能量的舊友誼,於是他擁有更多時間專注在業務開發及商品優化。一年後,他獲得一筆事業夥伴投資,產品知名度提升,公司營收翻倍成長。
這案例或許聽起來很美好,但作者想藉由這個案例點出,成功人士都刻意和立志成功的人建立關係,並且「避開」或「減少」那些有毒關係。避開「有毒關係」並不代表刻意絕情,而是懂得把時間與精力留給能與自己價值觀契合、彼此成長的圈子。
▍ 後記:改變,就從今天最微小的習慣開始
整本書讀完,作者不斷強調富人具備那些富習慣,我們要如何避免那些窮習慣。書中內容非常淺顯易懂,有些道理甚至簡單到你會覺得像是心靈雞湯,但道理大家都懂,剩下的還是回歸到個人的「行動力」。
對於財富的觀念,我個人從最近閱讀相關理財到這本書,有些微的被糾正,我們真正要創造財富的是資產,而非收入。
這本書的核心觀念絕非只有「賺大錢」,還涉及健康(例如每天運動、懂得飲食節制)、情緒管理、建立人際網路與長期的財富金字塔規劃等。用作者的話說:「真正成功的人,不只是有錢,而是同時擁有生活品質、目標成就和內心平衡。」
💡 賺錢不是財富的終點,而是心態、行為與知識的結晶。
Making money is not the end of wealth; it's the culmination of mindset, behavior, and knowledge.
最後,書中有段話是我自己很有共鳴的:成功人士每天都在自我改善,而有很大一部分的知識來源是來自閱讀。
讀書的重要性應該已經是老生常談了,幾乎所有的成功人士報導或是傳記都會提到這群人喜歡閱讀,每天一定要閱讀等等的。因為閱讀會讓你的思維轉變,只要你改變思維方式,你的人生就會跟著改變。
我們每天可以選擇做很多事,但別忘了,大腦時時都在幫你找藉口。富人和一般人的差別,只是選擇捨棄那些藉口,選擇執行那些能真正帶來成長的行動。或許我們可以觀察身邊那些財務健全又內心富足的人,他們都具備那些看似「基本」卻強大的行為模式。
▍ 附註:30 個富習慣
書中對這 30 個富習慣都有詳細的介紹,標題看來很雞湯,但內容蠻實際,有興趣可以再去翻閱看看。
養成良好的日常習慣,而且每天遵循
定義自己的夢想,針對夢想打造目標,且每天專注於此
每天花30分鐘增加知識和提高技能,每天投資自己
每天花30分鐘運動,每天吃健康的食物
設法和立志成功的人建立關係
每天的生活處於節制狀態
每天都會針對目標採取行動
每天運用富思維 — 事事感恩
把收入的10%存起來,靠其餘的90%過生活
每天控制自己的言詞和情緒
做自己喜歡的工作,熱情是成功的關鍵
永遠不會放棄夢想
只接受正面信念,消除所有負面信念
請益於成功導師(父母、老師、前輩、閱讀、逆境)
每天專注於夢想和目標,不會讓自己從目標分心
只設定好目標,避開壞目標(成為專家、開創副業、改善形象、成為演說者、成為作家)
不畏懼風險,敢冒險去達成目標跟實現夢想
每天保持耐性
設法超越別人對我的期望
創造多個收入來源
利用槓桿的力量,幫助自己達成目標和實現夢想
不讓害怕或懷疑阻止自己對目標和夢想採取行動
樂於尋求別人的意見回饋(或批評指教)
請求別人提供想要或需要的東西
編製自己的個人化不做事項清單,而且每天遵循
勇於向別人學習,不怕問問題
設法奉獻自己的時間,而不期望回報
努力每天快樂
訓練別人如何對待我
尋找使徒幫助我達成目標和實現夢想
#閱讀筆記 #B110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