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續300日每日一文的中途總結
忙了一天坐下後,打開電腦,忽然想起似乎應該要邁過第三個百篇整數了,果然一看,這地三百篇昨日已經達成。
回想一下過去的日子,以及這一路走來的過程,在疫情後的新年頭2021起始,就有兩次過了自然日的深夜12點才補上當日發文,一方面除了是自己開始一個新領域的啟程,另方面也是在台灣的日常會更多的使用便捷的大眾運輸系統,間接的也讓每天有更多時間在通勤過程之中。
在這過程中,自己有少量的跟比較熟悉的身邊朋友提到自己正在每日完成一篇文章,可以預期的是由於身處產業以及學經歷背景與文字創作有著比較遠的距離,因此大多數友人聽到都是一種驚訝與佩服的感受。而當收到這類的情緒表達時,自己都會拿自身作為例子,反過來也鼓勵身邊的朋友也可以加入。不需要這麼看似有壓力的每日一篇,可以每週一次,甚至有靈感時來一篇都可。且寫字的平台,就像某種樹洞一般,是個非常好的自我壓力釋放以及對自身知識與經驗體系的絕佳反芻機制。
結果當然如同這整體社會環境浮躁的氛圍一般,許多朋友的第一反應都是:「哎呀,我文筆不行啦~還是算了吧!」
殊不知每日發生在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其實也都是一種速度快到幾乎被忽略的創作。因此只要有心且真的起心動念後捲起袖子下去作,那就是完成了創作的90%。剩下的就是把文字排列組合,把錯字白字挑出來糾正,把配圖找到恰當位置,以及把關鍵字定義好與下一個畫龍點睛的標題......等技術性的操作。
這個時代中,大家都習慣所謂的「懶人包」式的簡易總結法。偏偏在許多事情上,都是需要厚積薄發的去佈建。在文字堆砌這個議題中,自己認為有幾個「訣竅」,還是值得分享分享:
一、閱讀,且要有一定量的閱讀
這裡的「閱讀」不是瀏覽,不是看看網路新聞的報導,不是滑著 facebook 的文章...這一類的「看似在看卻非為看」的輕視。閱讀要能靜下心來用幾分鐘幾小時甚至數日的時間來好好了解並思考一個完整的文章或書籍,以及能想到為何會有這些書本或文章所要闡述的中心思想。同時要考慮到「同溫層」效應,就是不但要能有效的大量閱讀,更要能廣闊而跨領域的探索。這些讀過的文字,最終都會在某日某刻忽然回到自己身邊成為一個一閃即逝的靈感似的,代表已經化為自身所有。
二、抓住靈光一閃的時刻有效記錄下來
只要頭腦被輸入了一定數量的知識後,在對於一些事情的觀點與念頭就也相對的會逐步產生自我意識。也就是能自我分辨與自我創生新的點子。這些可稱之為「靈感」的神奇念頭一旦出現了,記得務必記錄下來。且更重要的是要「有效的」記錄下來。喜歡紙筆的可以帶個小本子隨時把念頭快速的速寫起來,喜歡用手機者可以打開自己的記事app或備忘錄一類的工具,把想到的念頭紀錄起來。未來才能由這個靈感,發揮為一篇文章。
三、不必在乎其他人的眼光,重點是作自己
作這件事情,不是為了發家致富(基本也很難吧?),更不是為了誰而作。這一切應該負責的對象,就是自己。所以不用去想大家會不會覺得文字很爛,會不會覺得自己很做作,會不會覺得文字狗屁不通......等,這一切他人的看法,都與自己無關。只要對得起自己,且是一篇值得被自己重新審視時會重新得到些什麼的文字作品,那就是自己值得付諸心力去完成的。不必在乎其他人的想法。
四、持之以恆,並給自己相應的回報
最難的一點,就是要持之以恆。能開始定期寫,就能讓自己有一定的壓力。在壓力下逐步完成一個又一個的小目標,那就離中目標更進一步了。而這持之以恆的精神,則是最難能可貴的。現代人都欽羨所謂的職人精神。認為某某大師能花費幾個月幾年甚至幾十年在同一個議題上鑽研著,但當面對自己要作決定時,卻依然是東找一個理由西找一個藉口的輕忽態度,那怎麼會有進步的一天呢?就像自己給自己設定的不成文規矩就是每天要能寫下一篇文章,主題標題與格式內容都不限制,唯一就是要天天做下去。下了這個念頭後,往下開始執行起,那就每天都有著固定的「課題」要去解決。而一次又一次的解決,就是未來更好的在課業上拿出精彩表現。這一且種種,其實都起步於持之以恆,能做到這一點,都是值得敬佩的人。
寫了三百篇天南地北的文章,慢慢更有自信與自知之明。但依然持續挑戰著這個話題不會那麼早就中斷起來。這是第三個百篇的小總結與心得分享,最後只有一個反問的問題就是:今天,你動手開始碼字了嗎?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