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汇总
2016.3.15
点开这部电影的时候,我就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过于典型的“人生必看的250部电影”,就跟新华书店里泛滥的成功学和养生学一样。并非说这种定位的电影不好,但有些人热衷于神化一部电影,正如神化张国荣等人一样,也不知是否是中国特色。
问答栏目里有位朋友说得真好——“中国是最不缺附庸风雅之人的。”本来很客观的一句话,结果下面五条评论全是炮轰,仿佛被戳到了痛脚,又气又急。有人说:“喜欢的人是真的喜欢。”All right,那题主说的就不是你啊,有何可气?有人说:“我觉得你才是装逼。”Good lord,从何时起不随大流、提出相反观点已经成了装逼了?
回到电影本身。为了给“真心喜欢”的人一点面子,我先说说优点。布景,精致而细腻,充满时代感,尤其是最后废弃船舱一幕。演员,虽然长相与角色气质不很符合,但演技已可以弥补。镜头运用,整体不丢分,点名表扬钢琴在大厅转圈那一段,堪称全片最佳。OST,全片支持我看下去的动力,尤其喜欢《The Crave》,多年的手机铃声。此为三星来源。
有人大概会觉疑惑,给三星还不算好吗?是这样,我深恶中国人从小惯用的减分制,更不喜欢那些打一星的激进分子。我觉得,一部电影能成片,不管是好片烂片,其中包含的劳动和工作都已经值一星了。我的规则是一星打底,有闪光点便加之,目前最低分应该就是二星,极无趣才会打二星。三星和四星居多,代表那些有闪光点但整体并不特别出彩的作品。
重点来了,缺点所在?首先就是逻辑。我阅纪录片无数,最看重这一点。电影当然不必像纪录片一样精密得分毫不差,但是讲故事也要有理有据才行。就拿男主角不愿意下船的原因来说吧。我理解电影作为艺术不可能和真实生活一样,也理解编剧费尽心机想找一个顶诗意顶忧郁的理由让男主角爆炸,但听听这是什么蹩脚借口——“我看不到陆地的尽头,我需要看到尽头。”嗯,诗意是有了,听上去就像三流诗人的随笔。可是,excuse me?你在海上这么多年,难道大海有尽头??还说什么有那么多的街道,怎么记得住名字。大哥,路痴就路痴,不丢人,整天整这些虚的你不作得慌?
有人肯定要跳出来反驳我:“你这个俗人你懂个屁啊,这都是隐喻!隐喻你懂吗!”Very well,感谢你帮我引出下一个缺点,肤浅又怯弱的主旨。肤浅在于,最后男主角的那段话所表达的意味太过明白,明白到了粗鄙的地步,好的作品是永远不应该把最精华的主旨亲口点破给观众的。留给观众想象空间才能持续引发人们热烈的观点交锋,像这样给定一个标准答案实在太敷衍了。
最重大的问题在于它宣扬的东西。啊,不外乎是,海上的世界是多么的美好纯真理想,陆上的世界是多么的黑暗肮脏复杂。不好意思,这种小学生作文式的非黑即白价值观竟然还没有被时代淘汰??容我先同情一下人类社会,因为每次有部乌托邦式电影,人类社会就要作为黑暗与罪恶的代言人出现一次,偏偏还有很多人买账。我把这些所谓的光明使者称为“黑暗恐惧症”,我相信内心充满光明的人不会害怕黑暗,甚至还能悦纳黑暗,只有那些装作岁月静好的正能量邪教徒才会对黑暗感到排斥和恐惧。世上本无光明黑暗之分,就像一位哲人说的,没有黑暗的衬托,何来光明。
同理,为什么我敬仰苏轼而瞧不起陶渊明和魏晋名士?出世入世而已。出世者总是号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敢问心中信念若坚定,何惧世间酒色权钱化作的妖魔鬼怪?换句话说,难道入世者都是抛弃信仰的人吗?我不太喜欢鲁迅,不过老先生有句话不错的:“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罗曼罗兰也有类似的话,这里不掉书袋了。面对人生的艰难险阻、各色诱惑,只懂得逃避的人,不过两个字而已,懦夫。没错,我也是在说男主角。
在我看来结局挺好的,懦夫注定与乌托邦同归于尽,他根本适应不了这个竞争激烈但是异彩纷呈的人类社会,because he is such a weak coward. 我理解的结局充满了黑色幽默,可能会让某些本片拥趸不适,那就是——作逼都要爆炸。如果你觉得被侮辱了,喔厚。I'm so very sorry. But you know what? I don't give a shit on you:)
2016.8.7
《聊一聊Nancy和Steve》
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review/8030405?dt_dapp=1
2016.11.7
满怀期待地落空,一部乍看有新意实则角角落落都在漫威体系内的传统超级英雄电影。
台词毫无机灵气,笑点匠气又干硬。
主角人设换了个看起来很与众不同的职业然而本质还是普通人误打误撞机缘巧合成为救世主。如果漫威已经打定主意一条道走到黑,那就应当知道这种模式有一天必将fail,还想活命就必须在其他方面下功夫,弥补流水线式一望而知情节发展和走向的剧本。
剧情是漫威的一贯套路,逻辑放两旁,特效和打戏摆中间。这种模式对于大多数观众确实是奏效的,因为很多人在精致视效+IMAX 3D的狂轰滥炸之下,大脑早已一片空白了(而且此类电影节奏一般都极快,信息密度也高,就是为了不给观众思考的时间,只能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不过我由于个人原因,天生不容易被编剧牵着鼻子走,特效对我也从来不是加分点,所以理智才得以幸存。
特效的确令人目不暇接,但对于剧情来说却并非无它不可。仅仅为了炫技而无实质内涵,仿佛夜空炸开的漂亮烟花,一瞬即逝,全无留存。如果仅仅为了娱乐视觉,我有大把的视效短片可以看,what makes you different?
演员方面算是本片唯一值得欣慰的地方了。Benedict虽然有欧美圈里最让人反感的粉群,但毕竟不影响他深厚的表演功底,可惜他也被本片狭小的格局拖累了。
我以前说过一句话,每种类型的电影都有其特定功能,有的引导观众关注特定事件,有的推动观众思考自身意义,有的就是为了打发时间或者让人开心一下,用严肃文学的标准衡量爆米花片的家伙,不是傻逼就是装逼。
可是,关键问题在于,本片作为爆米花片都不算出彩的啊。爆米花吃过嘴里好歹还有甜味,嚼过本片,吐出来的却是鸡肋。
Marvel tried so hard to humour the audience. Maybe too hard.
作为一个资深anti-Marvel,来看这部电影算是a leap of faith,可惜没成功。不知道何时漫威才能再创《银河护卫队》的辉煌,而不是献给观众一盘外表光鲜亮丽内里疲软无力的陈年老屎。
No more super heroes,no more over-fancy stuff,no more excessive visual effects,no more childish logic. Get down to earth and be reasonable.
2016.11.7
李安的电影在画面美学上永远如此讲究。《断背山》是冷色调带着噪点的美国西部自然风光,本片更是到了每一帧都如梦似幻的地步。开篇给了那么多动物镜头却丝毫不觉赘余,构图分镜和色彩调和如入有神之境。中段的日落星夜、荧光深海和巨鲸入水简直达到了视觉之美的至臻。
不过作为半个深海恐惧症患者,有些画面美则美矣,看的时候还是忍不住头皮发麻。但就像李小建在《雨来》里说的,这世间太多事物,美得让人难以承受。也美得让人恐惧。
关于信仰的大篇幅描写更为本片增添几分奇幻瑰丽又诡异惊悚的气质。以佛教为宗教根基的中国人倾向于认为神只具有神性而无人性,印度教的神却几乎都有善恶两面,所以他们的宗教不仅予以信徒宽解告慰,更叫人敬畏胆怯。
Pi关于宗教的观点非常有趣,“房间论”也让我能够以全新的视角审视自己的信仰。我想好的电影本意就是如此吧。
片中颇多富有诗性和禅意的台词,但我最喜欢的也是大家一致好评的那句——“All of life is an act of letting go,but what hurts the most is not taking a moment to say goodbye.”
大约世人心中皆有同样的隐痛吧。还有什么比来不及告别的分离更折磨活着的人呢。
最后导演把选择权抛给观众。一边是神谕的吉光片羽,一边是现实的残酷丑恶。真相就像诗歌,但大多数人都讨厌诗歌。
“If you want a happy ending,it depends on where you end the story.”
2016.11.11
观影全程都很平淡,看完说点什么。
李安这次吧,倒也不至于像很多媒体说得那样“搞砸了”,但肯定是没搞出什么大名堂来。不停的闪回插叙,第一视角的镜头流动,一群士兵的群像,老生常谈的美式主旋律和战争反思,好像就是这部电影的全部内容了。
结尾Lynn和姐姐分别的时刻,他说:“I'm not a hero,I'm just a soldier.”所以特意选了这首歌,算是应个景。
其实没有人懂这群男孩儿。
普通民众为他们鼓掌欢呼,仅仅是出于政治正确或者盲目爱国主义。他们把这群少年当成一个符号。
和平主义者对他们冷眼相看,把这场非正义战争的爆发迁怒于这些士兵。他们视这群少年为批斗典型。
姑娘们好像是真心爱他们,可Lynn敞开心扉说自己其实不想回伊拉克的时候,姑娘美丽的脸庞瞬间变了颜色。她们爱的不是这些人,而是“国家英雄”这个光环。
商人们看似热情万分地要为他们拍电影,谈到酬劳却紧紧捂住了自己的腰包。他们逢迎的这群少年作为商品能给自己带来的利润,而不是年轻面容背后的灵魂。
就算是家人,亦无法懂他们。古板教条的父亲不允许任何反对美国的言论,怕麻烦的母亲干脆禁止在餐桌上议论政治。只有Lynn的姐姐看到,Lynn被父亲愤怒的拍桌声吓得惊跳。也只有她,不想知道Lynn的荣誉,只问他在那里过得好不好。
Lynn呢?就像他自己说的,他不是英雄,也不要做什么英雄。他困惑,对于自己来说就像推开一扇门一样自然的事为什么却有无数人要追问他“你当时是怎么想的?”他愤怒,为什么人们不仅不尊重他们反而对他们冷漠相待甚至冷嘲热讽?他抑郁,战争带给他的PTSD、战友的死亡、爱情和亲情的牵绊、是否要回到伊拉克的犹豫,这些东西混杂在一起让他无所适从。
最后Lynn选择回到伊拉克。他对姐姐说,我不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可我必须去做,就是这样。是啊,就是这样。
这群男孩儿,既不是民族英雄和平卫士,也不是政府走狗战争刽子手。他们只是因缘际会入了伍,被送到伊拉克执行自己的任务而已。他们拿起枪的目的不高尚也不卑鄙,反而很平常。平常到甚至可以说现实。
《Jack Reacher》里有一句台词说,人们参军基本出于四个目的,有的是为了家族荣誉,有的是为了建功立业报效祖国,有的仅仅是需要一份工作,极少数人是为了满足杀戮欲望。回头看看这群少年,确实如此。
影片开头,男孩儿们兴奋又聒噪,满心期待着中场表演,更为回到美国本土而激动。影片结尾,男孩儿们安静又疲惫。“带我们回伊拉克,带我们回家。”谁也没有说话,但谁都感觉到了现实世界中的人们对他们的不理解和疏远。光怪陆离的美国本土也让他们感到陌生又恐慌。于是他们像一群来到陌生环境的受惊动物,只能紧紧地缩在一起抱团群暖。战场竟然成为了他们觉得最舒适的地方,是这个世界出了错还是他们出了错?
李安的电影向来长于抛出问题和选项。答案谁又知道呢。
Lynn对势利又虚伪的商人说:“你口口声声说尊重,可你甚至没有我们的敌人敬重我们。”那抹苦笑是全片最刺痛人心的一幕。
这群少年人,战争让他们变得易怒、嗜杀又敏感。可永远不要忘记,他们先是一个人,然后才是一名士兵啊。
2016.11.21
有一句话说得很好。人只会喜欢两种人,一种是和自己相似的人,一种是自己永远成为不了的人。
我喜欢女市长,是为第一种。我不喜欢男主角,可我敬他,是为第二种。
中国人爱说“枪打出头鸟”,我也不能免俗。出头鸟是很傻的。你看,他们什么都做尽了,却什么也没得到,便宜全让聪明的鸟儿得了。
可这样的傻又让人难过。如果世界上没有这样的傻子,我们要不就成了傀儡,要不就成了疯子。所以我们一边笑骂他们的傻,一边偷偷地抹眼泪。
我永远没有做出头鸟的勇气,也许因为我太聪明了。可那些傻子,是真的因为不够聪明吗?谭嗣同说自己愿做流血的第一人,勿忘我们这些聪明人都是靠着他们的一腔蠢劲,才得以站在这里表达对他们廉价的同情。
知世故而不世故最为难得。大部分的我们,都只能是知世故而安于世故吧。
当年明月形容崇祯“知道结局的努力是最可悲的。”我说,是最可敬的。
人人都说俄罗斯已经烂到了根里,我却觉得能拍出这样电影的国家,总还有救的。
俄罗斯是一个创伤未愈的民族,人人面露悲色,泫然欲泣。这也让俄罗斯成为我心中最迷人的国度之一。
肖斯塔科维奇亦是如此。他一生都活在斯大林的大清洗阴影下,目睹身边的家人朋友一个个死去。他愤愤不平又抑郁难解,最后终至爆发。王小波描述他“在晚年写了一本回忆录,在每一页上都签了自己的大名,签完就死了。”
“我可以沉默不语,但我能写出世上最美的圆舞曲。”
《蓝色多瑙河》固然也很美,但终究少情,仅止于富丽堂皇、华美端庄的皮相。究其原因是施特劳斯一家的人生都太一帆风顺了。苏轼说“诗人不幸诗家幸”,其实所有文化作品大抵是一个道理。一生顺遂者写不出通透深邃的好文章、好诗歌、好音乐。唯有以苦难喂养,阵痛才能开出花来,而安定的生活无疑是最坏的饲料。
如果说圆舞曲是优雅矜贵不识愁滋味的贵族少女,那么老肖的圆舞曲则是面罩黑纱泪痕未干的新寡。没有施特劳斯家族那种小布尔乔亚的洋洋自得,他有的只是一种斜阳暗插古堡的金色。
“等待被枪毙是折磨了我一辈子的主题。请在我们脏的时候爱我们。”
他让我想到老舍。
库布里克在谢幕之作《Eyes Wide Shut》里头开篇和结尾都使用了大段的第二圆舞曲,真是惊艳万分。
2016.12.18
在杜比影院看着很是过瘾。作为一部爆米花怪兽片可以说尽职尽责,甚至还有不错的亮点。
一帮伪意见领袖似乎终于逮到了抖机灵和彰显自己艺术修养与众不同的好时机,纷纷祭出各式读起来有点意思然细看纯粹屁话的短评,就像小偷都想在年末干票大的好过年。
接下来轮到那群大脑发育滞后、鉴赏能力失调却心比天高、把吹毛求疵张嘴就喷当作审美水平高标准的乌合之众纷纷摆好姿势捧臭脚。
这就是目前豆瓣华语电影尤其是大制作话语电影评论区的乱象。
尤其是那些说中国元素生硬的人士,我在中国大陆长了这么多年,怎么没觉得生硬?《Doctor Strange》里对于香格里拉的曲解误读反而博得一片叫好,而同一批人管地道中国元素叫生硬?朋友,我严重怀疑不是别人生硬,是你智硬。
附上一篇相关文章链接👉http://mp.weixin.qq.com/s/HrKd61UNwJiV3L6DADkVbQ
对张艺谋其人我没有评价,因为我其实很烦他和冯小刚这种专门爱拍高深莫测但一点不好看的传统好片的导演。我反而觉得这部电影是他最好看的。是啊,《秋菊打官司》和《红高粱》这种被文艺青年捧上天的“走心之作”我可以看到睡着。你当然可以说我肤浅,毕竟我确实非常肤浅地更喜欢爆米花片而不是人文关怀片,因为我看电影是为了娱乐而不是受教。要是想思考人生我还是更喜欢通过看书这个更踏实的途径。
不过本片让我第一次觉得,原来张艺谋也能导出正常人觉得好看的片子啊。我虽然肤浅,但深深认为一部电影无论想表达多高深的东西,都不该以牺牲可看性为代价,不然就是一部失败的作品。
其实就是艺术和商业的一个平衡,过分偏向任何一方都是错误的。总有人觉得商业和艺术是天生的死对头,共存的结果只能是同归于尽。然而各种各样的例子说明商业和艺术完全可以和谐共处。不仅如此,艺术还非常依赖商业去实现价值。深山老林里搞的艺术确实纯粹,可根本没有人会知道。艺术家的理念传播不出去,仅止于孤芳自赏和自怜自哀,那就毫无意义。
贴上乐大豆的一段话——“我不是穷酸文人,不觉得商业有什么不好。做文化的人,只要清楚自己的位置,就不用怕和商业甚至和政府发生关系,因为对文化人来说最重要的责任,是推动人们对文化艺术的理解。”
应该说张艺谋的前瞻性还是值得肯定的。国产大片要想走出去,必须要经过一段不伦不类的阶段,只有被世界主流市场认可了,才能慢慢驾轻就熟地来诉说自己的价值观与艺术。只是这段路到底要走多久,只能拭目以待了。
最后说个自己的看法。不要听到阳春白雪就大骂装逼犯,不要看到下里巴人就脱口而出低级趣味,能做到这样,中国大众的文化圈才不至于露怯。
2017.3.28
低饱和度的冷色调镜头描摹出内战阴云下啼血悲鸣的山河。充满美国乡村风情的提琴和班卓让整个故事更像一首质朴动人的叙事诗。台词充满哀婉诗意,既冷酷又缠绵。
借用了公路片思路,Innman回家的旅程也是找回内心平静和自我救赎的旅程。一路上邂逅的各色人等就是战争时期世情百态的缩影,有过同伴,有过敌人,有过陷阱,也有过真心。
最后,Innman却因为对杀戮的厌倦而倒下在一片鸦群雪色里,这不讽刺吗?This world is ruined,and it will never heal.
最短暂的爱情却拥有最漫长的等待和最坚定的忠贞,也许正是因为短暂才能够如此吧?本可以发生的无限可能性在两人心中盘旋,让人不甘也期待。正是一杯苹果酒一段钢琴曲一个离别之吻拼凑成的对未来的美好想像,支撑了这段与时间的拉锯战。
优秀的战争爱情片不粉饰战场,也不美化爱情,本片都做到了。
最后说说印象尤其深刻的几个镜头:
修长的黑色皮靴轻快地伴着乡间舞曲在木栅栏上交叉跳跃,重重落下的时候却带出一声惨叫。然后镜头下移到老妇人被压得鲜血淋漓的一双手。
Pangle躲在帽子后对着即将到来的死亡天真微笑的样子,像一头初生的鹿,因为愚蠢而可恨。
“I marry you. I marry you. I marry you. I marry you. I marry you. ”彼时虽然木屋外风雪肆虐,屋内烛火熹微,却无法阻止两个因不知结局而幸福的人把自己无畏地交给对方。
“I came back. I love you.”枪声里群鸦散尽,井中预言终是成真。是空亡而返,还是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可是这个傻瓜,他却觉得值得,因为他找到了。
结尾又是一个如故事开头一样的明媚春日,牧群漫步山野,鲜花遍地盛开,暖风吹动琴弦,一家人坐在餐桌前祈祷和嬉笑。
“后来,我在那口井里只看到了蓝天。蓝天,还有云。”
如果还有你,该多好啊。
2017.8.23
昨晚看完之后心下良多感慨。
自成体系、近乎于anti-heroism的一部非典型漫威电影,因此也是我唯一喜欢的漫威系列。算是心目中认为戴着脚镣跳舞仍然跳得很好的电影之一。
劲歌金曲和宇宙黑科技一如既往给听觉和视效带来双丰收。台词水平也稳定,尬聊够dry humour,自嘲也够辛辣,尤其是星爵变成吃豆人真的一秒破功大笑。但油嘴滑舌的drama queen面具后却填充着悲伤和温情,不至流于轻佻。
精致内敛、丰富多汁的故事表皮下包裹一颗柔软的心,在人人都想不一样的世界里,能为成为普通人而骄傲才格外珍贵。
这个系列没有英雄,只是一群夜叉面孔菩萨心肠的傲娇人士惊心动魄妙趣横生的冒险故事,仅此而已。
他们共同欢笑和流泪,也一起成长和相爱。
最后竟然被结局触动到了——“有时候你穷尽一生想寻找的东西,其实就在身边。”
希望宇宙中少一点最后一刻的追悔莫及。
Yondu是全片高光角色,虽然从第一部就不难看出他对星爵口嫌体正直的父子情,但真的看到他抚上星爵脸颊时眼睛里流露出的弥留温柔,还是被击中了。
多希望家庭喜剧特有的俗套大反转能突然出现啊。
但仔细想想,当看到忠于自己的部下被一个个推入宇宙的时候,Yondu就已经下定决心要和他们选择一样的道路了吧。
他是个伟大的小人物。
他的口哨声是我在这个宇宙间最想再次听到的声音。
2018.1.29
对女权题材感到疲软,拖到现在才看,却成了本月最大惊喜,硬是熬夜看完一整季。
事实上女权仅其中一个剖面,算是制作团队的讨喜技巧,远非探讨主题。
剧本能够适用于任何被迫害的少数派,这才是最令人叹服的地方。
可见某些公众号和自媒体害人不浅。
原著来自加拿大作家,改编团队在二次创作中添加了更多具有美国色彩的思考。
有对于环境污染及其后果的悲观想象。
有对于公民合法持枪权的解读与捍卫。
有对于还政于教、宗教集权、逆向世俗化的隐忧。
但核心仍在于特殊时期的人权问题,尤其是多数派暴政和极端集体主义——人是否应该无条件为国家利益献身?
答案也蕴涵了美国由来已久的以个人为中心的价值观。
偶有出现的多线叙事和插叙倒叙抽丝剥茧般将每一个主要人物的形象逐渐填充完整,而非像很多技巧赶不上想法的二流小说一样在开头便用一整章交代背景,使读者在阅读初始就无法顺利浸入作品。
最妙的是将女主设定为第三者这样一个充满争议性的身份。
更妙之处在于剧情走到中段才悄悄说出这个秘密——当你已经建立起深厚同情的对象突然变成了传统意义上“不值得同情之人”时,瞬间的地位转换和信仰崩塌能激发很多指向自身的思考。
主角去光环化背后是对纷繁复杂的现实问题所展开的反思,这一安排正是为让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真实,也提醒观众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非黑即白纯善纯恶之人。
第三者在道德上值得指责,但在人权上并不应该为此减少分毫,即对个体的道德批判不应该影响其法律权利。
进一步说,亦可影射当前舆论的“过激执法”倾向。群体最易被仇恨等具有共同敌人的极端情绪煽动,人人都想成为“执法者”,却连自己都没搞明白所执为何法。
宗教已经是人治的巅峰产物,却仍无力塑造起一个美好世界,可见体系完备且深入人心的成文法存在的重要性。
在美国这样一个走在“娱乐至死”最前沿的国家,仍有人愿意严肃地讨论问题,愿意不厌其烦地督促群众进行价值重估,这很可贵。
除此之外还有对白色恐怖下世情百态的描写,从新体系的受益者、维护者(自觉或不自觉)、麻木者、反抗者,到体系之外的旁观者、同情者、嘲讽者,几乎方方面面都栩栩如生。
可以看到本剧试图探讨了如此多深刻沉重的话题,与此同时还维持着较高的可看性和趣味性,实在没法再要求更多了。
仔细想想,基列共和国就是人类社会的动物世界(甚至还不如)。
拥有交配权利的雄狮杀掉母狮原本的幼崽,因为这样母狮才会再次发情,生下自己的后代。
惊悚的点在于人类比狮子拥有更长久的记忆力和更复杂深厚的感情。
这大概算是智力带来的痛苦之一。
Btw,一次次怀疑本剧是否由加拿大移民局斥巨资赞助。
以后加拿大移民宣传片可以用这句台词了——“加拿大,北部的神奇乐园。”
Btw,只有极少数人拥有生育能力这个设定在某种程度上很类似ABO世界观。
ABO好像也是欧美同人圈发明的,这些人对繁衍问题还真够忧心忡忡的。
在这样的环境里,大概生理结构上“不幸”地配备子宫就是怀璧其罪吧。
如果有一天,世界上的大多数人认同生育是一项权利而非义务,大约80%的两性问题都能不攻自破了。
其实编剧还没太狠下心来。
使女们终究是价值体系已经形成的“现代人”,与新体制格格不入,屈服更多是为自保,因而彼此之间没有勾心斗角,反倒互相扶持。
如果主角换成二代使女,即那些从小生活在这一世界观下的少女,大概场景才会更可怖一些。
“最深入人心的方式是正常。”
Ps. 突然发现Offred除了Of Fred的意思,还可以断句成Off red——脱下红衣。这个双关有意思。
2018.2.13
《浅谈O. J. Simpson其人》
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review/9148403?dt_dapp=1
2018.3.12
“敏感的心,忠诚的心。
凡是爱所到之处,谁能逃避?
不要这样痛苦。
想要改变难道是罪吗?
丘比特有翅膀,
它不也是一掠而过吗?”
——博马舍《费加罗的婚礼》
当电影仍是一门需要门槛的艺术时,无论导演抑或观众都更怀敬畏。
Renoir凭借炉火纯青的场景调度和群戏描摹举重若轻地编织出一幅30年代的法国上流社会男女关系图景,妙趣横生又带着一点诗意。
运镜灵活多变穿梭自如,几乎凿穿了第四面墙,使观众得以身临其境地观察八对情人间爱恨情愁。在前景后还能找到门背阴影里偷情的配角们,其现实色彩无与伦比。
举棋不定甚至可以说朝三暮四的女主人是全片冲突焦点,围绕在这位不彻底浪漫主义者身边的有冷静自持的机械收藏家丈夫、真诚鲁莽的飞行英雄蓝颜、怯懦无私的破产生意人竹马。
矛盾在一场狩猎宴会中彻底引爆。
就这一点安排来说颇具话剧风味。
席间圣桑的《骷髅之舞》已经为悲剧性结尾给出预兆,聚光灯点给每位主要角色的面部表情特写妙极,是我全片的最爱场景。
最终天上的英雄陨落在午夜花房之外。
片名为《游戏规则》,英雄用情太深违背道德,或许正因此受罚。
野兔死于贵族的玩乐,英雄死于爱神的玩乐,可见爱情是一场amoral massacre。
第一部Jean Renoir,他离开法国前的最后一部,观感尚可。
2018.3.17
这么多年,我终于找到了心里最中意的国产片。
在《摇啊摇,摇到外婆桥》的哀唱里疯笑抹泪的小金宝才是中国悲剧美学的巅峰。
世界上怎么会有巩俐这样风尘里一尊佛像似的摄人之美。
以至于用“美”这个字都让我觉得轻浮唐突。
张艺谋曾把电影拍出了鲁迅笔下蝼蚁求生式的小人物捞月之韵味。
难以想象他现在的自我放逐。
2018.4.4
若说Joy Division是癫痫,那New Order就是欣快症。《头号玩家》这部电影也一样。
用Nick Cutter在《The Troop》里的话来说,电影就像一名得了酮症的病人,浑身散发着甜得令人反感的恶臭,如同阳光下一篮腐烂的桃子。
斯皮尔伯格的确是深谙“不为人知不讨人嫌地取悦观众”之道,把电影做成了一锅彩蛋大杂烩,从游戏到电影到动漫,几乎没放过流行文化的任何细枝末节。每个人都能在这部电影里找到自己喜欢的东西,而人一旦被戳中要害就不太能理性思考,这就是斯皮尔伯格的取胜策略。他才是商业片界无往不胜的头号玩家。
别误会,我没在讽刺打高分的观众,事实上虽然我自认对流行文化完全免疫,也仍没逃脱好莱坞的地毯式g点排查。比如说New Order和Bee Gees。比如说《闪灵》、《回到未来》和《天空上尉与明日世界》。如果片方能充分尊重原著买到奥特曼系列的版权,那还可以再加上奥特曼。就算纯粹为了老库,我也不忍心打三星以下了。你看,好的商业片导演还应该是个优秀的心理学家。
要说如今的导演和上世纪有哪些最大不同,除了面对的观众群体更多样,还有一个大约就是开始产生电影史观意识了。心怀鬼胎的致敬与日俱增,掩盖先天不足的故事内核就更容易。
但我还是愿意相信斯皮尔伯格和老库之间的友谊确有几分真心,因此权衡再三还是踌躇地点了四星。
不过必须说明,除了以上与电影本身毫无瓜葛的外部因素,纯粹落脚到电影本身却一针见血地戳破了传统好莱坞作品薄弱的故事组织能力和童话式的傻白甜价值构建。黑恶势力甚至没有坏到头的勇气,这样的电影呼吁人们回归现实真的有说服力吗?
“Reality is the only thing that is real.”But I see no reality in there. 电影试图传达的核心价值观和终极论题在于美的梦和坏现实之间的抉择。这个idea我个人是很中意的,也认为具有现实意义,可惜的是创作团队并没撑得起来这副重担。最终可能导致的结果就是现充觉得隔靴搔痒大失所望,玩家觉得so preachy嗤之以鼻。里外不是人,也完全没达到应有的“给当代人与科技关系敲警钟”的效果。类似题材不如去看《Vanilla Sky》。
2018.4.11
昨晚奢侈地给自己放了半天假,看完了一直很想看的《街角的商店》。
第一部刘别谦,估摸着也是最后一部,因为我对生活喜剧一向没什么兴趣。据说本片是刘别谦自己心中的最得意之作,主角又是熟面孔,就看啦。
看完本片才发现,以前所认识的James Stewart都是在希胖的电影里,见识的都是他中年的样子,所以不能理解他当年的风靡。不仅如此,还觉得他的肩膀窄得出奇,放在男人身上非常难看(最明显的可参见《夺魂索》)。
但本片里年轻的他确实很有做芳心毁灭者的资本(虽然我还是觉得他五官排列有些奇怪)。
顺便一提,James Stewart还曾经是功勋卓著的空军上尉。应该说,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好莱坞的男艺人们似乎很多都在二战中当过空军,譬如James Stewart,譬如Clark Gable。也算件有趣的轶事吧。
回归电影本身。
比起刘别谦最为人称道的幽默感,我倒先被他高超的人物描写功底折服。
开场一幕,几位商店员工陆续来到店门口等老板开门,同时开始闲聊。寥寥数笔就把主要角色写活了,丰满立体又具有极高的辨识度——Kralik(男主)勤奋能干深受老板和其他员工喜爱;Pirovitch心地善良,和Kralik是好友,因为有一大家子等着他投喂所以不敢忤逆老板;Vadas(全片唯一的反面角色)爱慕虚荣,擅长曲意逢迎和挑拨离间;Pepi年轻气盛但同样心地善良,很有进取心。
人物立住了,那接下来的故事开展就能够很稳妥。
虽然“熟悉的陌生人拨云见雾喜相逢”的设定如今看来并不新颖,但不得不承认国内目前的爱情片都比不上这样的陈词滥调。本质是高度理想化的爱情,即你在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喜欢的其实是同一个人,而他恰好也喜欢你。纵然机会渺茫似童话,观众也能看得津津有味信以为真,这就是优秀导演化腐朽为神奇的妙手。
这就要讲到刘别谦的招牌幽默笔法(aka刘别谦笔触)。
鉴于我只看过一部他的作品,这里也只谈本片。
刘别谦的幽默首先是日常且合理,绝不存在装疯和卖傻。角色并没有被严格地分化为“逗哏”和“捧哏”,他开心的时候就愿意接你的话,不开心的时候不管你的上一句有多好笑,他都会冷冷地甩一句“不!”
因此刘别谦设置的笑点有着非常珍贵的水到渠成的流畅感和自然感,关键就在于他不怕浪费和搁置好笑话,不怕在气氛不合适的时候舍弃好笑话。
而这样的安排反过来又产生了一种能引发观众共鸣的有趣感。
看刘别谦的电影,你别期待让牙齿见光,因为更多时候他的目的只是让你微抬嘴角。我不想说这样的幽默是最好的,但诚如同时代各位名导所言,他的幽默是兼容的、宽广的、巧妙的、朴实的。
看完全片脑海中浮现的第一个词就是——adorable。
也是我认为最贴切的一个词。
Btw,片中起串联男女主纽带作用的信箱号码恰恰是237。
没错,老库的《闪灵》里那个著名闹鬼房间也恰恰是237号(虽然SK对这版改编意见很大hhh)。
个人认为这三个数字纯粹巧合的可能性不大,大概也算老库埋下的一个小彩蛋?
摘录同时代其他导演对刘别谦的评价。
希区柯克:“刘别谦是一个纯粹为电影而生的人。”
卓别林:“刘别谦能以高雅的方式表达性的优美和幽默。”
奥逊·威尔斯:“刘别谦是一个巨人,他的才能和独创性令人惊叹。”
在刘别谦的葬礼上——
比利·怀尔德:“不会再有另一个刘别谦了。”
威廉·惠勒回应:“更糟的是,不会再有刘别谦的电影了。”
刘别谦的中国粉丝——
桑弧:“如果金圣叹生于今日,我敢断定,他一定会将看刘别谦的作品列为赏心乐事之一的。”
Ps.个人认为这个评价很高啊hhhh
反正就是一边倒的赞颂啦,而且比较惊讶的是小津安二郎也很喜欢刘别谦!【你俩气质完全不搭诶喂喂
不过刘别谦给我的第一印象倒没那么出挑,更多是慧敛于内的温淡趣味,好比一颗圆润光滑的水果糖消弭在热牛奶里——无迹可寻却萦绕心头,熨帖是它的目的,刺激不是。
2018.6.15
《简单整理对公园系列的“致敬”点(内含对比图)》
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review/9434474?dt_dapp=1
2018.6.28
电影后半段才是YL的真义,他最钟爱的畸形隔离场情景。
一个曾经和睦幸福的中产阶级家庭随着男孩的情感入侵而逐渐分崩离析走向癫狂,有几分《疯狂父母》的恐怖味道。
男孩所代表的是绝对公平的裁决,正如《罪恶之家》里的探长一样。
不过我个人极其反感这样站在道德高地上审判他人的傲慢姿态。
影片后半段不仅是家庭中父权的回归,更是人性中自私的胜利。
除了掌握生杀大权的Stephen之外,所有家庭成员都竭尽所能讨好取宠,甚至不惜互相倾轧。
母亲Anna摆出全身麻醉的姿态求欢,告诉Stephen孩子没了还可以再生,最后一幕还穿上了Stephen最爱的黑裙。
女儿Kim洋洋自得又满怀恶意地告诉弟弟他必死无疑,向母亲道歉,偷偷去找Martin试图和他达成私下交易,沟通无果后出逃,出逃被抓后一遍遍地告诉父亲自己有多爱家人,甚至愿意为他而死。应该说女儿是全家最具有反抗精神和自主意识的一位了,甚至还懂得用以退为进博取同情的战术,可惜她婊里婊气的恋爱脑人设我真的喜欢不起来。
儿子Bob主动剪掉之前父亲不喜欢的长发,然后爬到父亲面前悔过说自己早就该剪的,还说自己未来想做心脏科医生,以前说想做眼科医生只是为了不让母亲难过而已。
你看,曾经表面上骄傲而美满的一家人,在面临你死我活的境地时,也照样和普通人一样把心底的阴暗剖露无余。
他们摇尾乞怜的丑态和影片前半段的高贵模样形成了强烈反差,戏剧张力由此得以产生。
我唯二的不满意就是死的竟然不是女儿,以及男孩的预言是如何实现的并无交待。
2018.12.4
为什么我最爱Billy Wilder?
因为他的口袋里永远装满了数不清的金句,那种普通人写出一句就能自满半天的金句。
落魄作家误闯过气巨星豪宅,踏入一场昔日造星者给自己得意之作编织的弥天大谎里,成就一场地位对调版《危情十日》。
Norma畸形病态的爱恋本质是从年轻作家身上汲取滋养痴梦的养分,以求重获青春幻觉,继续活在辉煌岁月的余晖之中。
Joe错因一时同情身陷囹圄再难自拔,在狠下心来推开真正心爱之人的那晚死在自己“梦寐以求”的泳池里。
最后两人疯的疯死的死,吸引无数摄像机和闪光灯团团环绕,正如好莱坞黄金时代在弥留之际的回光返照。
Norma面带疯癫似的微笑,优雅高贵地缓步走下楼梯,迈向命中注定的悲剧收场。结尾这段镜头处理妙不可言。
警察、记者、旧友,所有配角都静止下来,画面中只见Norma一人呈动态,正照应清醒的观众心思各异地冷眼旁观局中痴人梦不醒。
可笑可悲可叹。
2018.12.12
“I thought the only thing that could stir me was Piatigorsky on the cello,Heifetz on the violin,Toscanini conducting a symphony. And then,then you.”
谁说书呆子说不出动人的情话?
女主让我好感倍增的一幕在下图。
她在还未爱上男主时意外收到了对方的订婚戒指,戴上这枚得用放大镜才能看到钻石的戒指的同时,这位“一年不买新貂皮大衣就会不高兴”的女孩悄悄把富豪男友送的大钻戒转到了手心里。
化用梭罗在《瓦尔登湖》里所言:“我们天性中的尊严,好比果实上的粉霜一样,是只有轻手轻脚才能保全的。”
她虽然爱财如命,可对待他人的尊严又如此温柔。
当然,说起来男主的一席表白中也的确蕴涵了高超话术。
人人都有虚荣心,谁不想成为某人心中的“唯一”和“特例”呢?
这种特殊感喂饱了我们的自我认同。
最后,也想要一枚内壁刻着歌剧歌词的戒指,有没有宝石相陪都无所谓。
2019.2.25
可以算电影版《双面胶》了。
女主Havilland选得好也演得好!
一看就是那种木讷腼腆、拘谨无趣、生怕行差踏错的女孩,识破爱人诡计之后又和曾经的纯真模样判若两人,难怪拿到了当年的最佳女主角。
Montgomery的表演就没什么意思了,私以为他的gold digger形象可以再丰满矛盾一点。他在片中几乎没什么个人特写,观众根本无法探知他的内心想法,所以感觉该角色略显平面化,就像上天派来让女主渡劫似的。
而且看完本片就能发现,9102年了,大多数男性的调情套路仍然和1949年如出一辙,改革开放都这么多年了人类求偶还不能进步一点吗??
最后,我始终不明白女主为啥要怨恨父亲?就因为他坦白地告诉女主“你除了财产没其他地方吸引人”了?可问题是他之前已经试过各种委婉表达暗示男方并非真心了,女主听不进他才不得不直说的啊?难道默默看自己女儿受骗才对?而且遗产还是他的耶?
所以我还挺反感女主这一类人的,庸人一个却承受不了别人明说。
一个人平凡无奇真的没什么,安心过平凡无奇的生活就好了,照样可以很幸福。别去肖想不属于你的世界/生活/人/物,除了悲剧没其他可能。
自尊水平也要跟自己的斤两匹配,没有公主命却有公主病,别人说句重话都要引发海啸,那就有点咎由自取的味道了。
相貌普通、才艺全无、性格无聊的女孩还希望Montgomery这样的角色爱你本身而非你的钱?傻姑娘,想什么呢你。
还不如想开点。如果真心喜欢就装聋作哑,权当花钱买个伴罢了,自己开心就好;如果还是想追求真爱,那就往同等水平的人里找,也别期待对方惊才绝艳就是了;如果钻进牛角尖,非要对方既英俊又痴情,那我就一句话可说了——人太贪心是不会有好结果的唷。
#所以我选择干脆退出这场难玩的游戏
2019.3.6
这种片子常常陷入怪圈——需要看的人根本不会看,会看的人根本不需要看。
全片以美国在1960s-1970s的第二波女权运动为主题,将其导火索、发展史、成就与挫折、合作与分歧、遗产与前景娓娓道来,具体内容包括但不仅限于男女同工同酬、政治平等、人流节育、女性健康、儿童保育、女同性恋等,同时也没有避谈女权运动的部分错误倾向。
可惜由于时长限制,这些话题都浅尝辄止未得到深入挖掘和反思,也许做成分集纪录片更能追根溯源从而帮助观众全面理解这些问题的来龙去脉。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女权运动超越性向、阶级、种族,将解剖结构相同的一群人聚集起来披荆斩棘共克难关,粉碎了既有性别政治体系,是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先锋,堪称理想主义者的一部史诗。
有人也许会问为什么女权主义者总是在强调I want,那是因为数百年来她们都不被允许说出I。把弱者逼到走投无路,再指责ta们发疯,不可以的,任何一个有最朴素是非观的人都应知道不可以这样做。
P9说得真好啊,我一直坚信——“理想主义者不见得真能在一生中实现自己的理想,但因为有这种追求,他们就能得到没有理想者所根本不能想见的东西。”
我也许永远也不会成为女权主义者(天然抗拒标签化定义自己或任何人+这个标签和我的主张并不完全相符),但我知道自己应该感激这些人的存在。
这一组讲述了当时美国女性受到的巨大却又在某种程度上隐形的歧视。这并不代表现在不存在,正如片中所言,它们只是“更隐蔽了”而已。
未列出的内容包括:
1)招聘广告写着“仅限男性”或“招品貌端庄的女性当秘书,ps:有可能嫁给我们英俊的老板哦。”
2)同学历情况下女性工资仅有男性60%,相当于大学学历的女性工资仅和高中学历的男性一样。
3)华尔街有一名胸围傲人的女性员工,很多男性会在她上班时围住地铁出口,吹口哨或发出吮吸声,由此引发Olge In运动。
4)三个以上的人讨论流产是构成“谋杀罪”,堕胎完全非法。
5)社会认为女性的角色就是在家洗衣做饭、相夫教子,男性的角色就是事业成功、供养家庭,不仅男性认为理所当然,很多女性也并不觉得有问题。
6)当时的美国只有6%的书由女性作者写作,同时大学历史系不教授女性历史。
7)其他著名女权运动——Freedom Trashcan(男女将ta们认为束缚自己的物品烧掉)、Shameless Hussy出版社(名字来源于创始人的母亲喜欢用这个词形容她不认可的女性)、Slut Walk(反对强奸中的受害者有罪论)。
2019.3.6
这集有趣,讲了个传统意义上“渣男”的故事,不断约炮不断劈腿不断通过突然消失来表达分手(比短信分手还伤人),但了解过后甚至不觉得他面目可憎。
互联网刚兴起时最著名的口号就是“拉近世界的距离”,事实证明结果恰恰相反。
上个世纪的人在爱情里活得太忍让压抑,坏掉的东西实在修不好了才舍得扔。
21世纪的人快被“自我意识”和“个人主义”溺死,我们看待一切的起点和终点都是自己,不愿有任何一点妥协、将就、委屈、瑕疵,因为只有自己最珍贵,而成本又是那么低,选项又是那么多。
你看,人类就是这样的,总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所有历史都是当代史。
2019.3.10
2019.3.28
#别看中文字幕,翻得离题万里
我跟这家伙太像了啊,这2p简直就是在指着我的鼻子骂。
Kane们是只能模仿恋爱行为,却不能“去恋爱”的一群人,但他们并不可怜。
这个世界上有人不会游泳,有人不会跳舞,有人不会爱人。如果你不觉得前两者可怜,自然也不必把第三项区别看待。
大家都有不会做的事情,有的能学会,有的就是没天赋,这没什么大不了。
广阔天地,照样大有作为。
2019.8.25
每次看到这些惨事,都忍不住回去重读一遍《知识分子的不幸》,提醒自己永远不要做笑猪黑的乌鸦。
“时隔十年,再来考虑信仰问题,我忽然发现,任何一种信仰,包括我的信仰在内,如果被滥用,都可以成为打人的棍子、迫害别人的工具。渎神是罪名,反民族反传统、目无祖宗都是罪名。只要你能举出一种可以狂信而无丧失理智危险的信仰,无须再说它有其他的好处,我马上就皈依它——这种好处比其他所有好处加起来,都要大得多啊。”
这部电影里我看来最动人的一幕——酒店员工Arjun起初说头巾代表锡克教徒的荣耀与勇气,摘下它会给自己的家庭带来耻辱,最后却为了替伤员止血不假思索地摘下。
这才是身而为人该做的事,去他妈的宗教、国家、种族、民族。
而在我看来最可悲的细节是,那些实则还是少年的恐怖分子之一竟然从未见过抽水马桶,他惊讶地说:“Even shitting is fun!”还有袭击泰姬陵酒店之前近乎鲜血淋漓的对比蒙太奇——必须精确控制在48度的牛奶花瓣浴和贫民窟里洗衣工们汗津津脏兮兮的手臂,摆放在镀金餐盘上的精致草莓奶油蛋糕和街边餐馆里血肉模糊的横陈尸体。
是整个社会的巨大割裂给了作恶者趁虚而入的机会,正因如此他那些“是异教徒夺走了你们的东西,让你们生活在贫穷中”的煽动才会奏效。贫穷和无知剥夺了他们认识自己的途径,命运确认了剩下的事。
世界很可能不会变得更好了,但请至少守住自己吧。
另一袭击现场奥贝罗伊三叉戟酒店里幸存的一对土耳其夫妇在事后采访中提到——
“当看见我打开自来水龙头,水流出来时,他们都露出了不可思议的表情,就像看见了一个外太空来的物体。其中一个人的眼神里充满了好奇,甚至想要拿手去碰一碰,不过最后他还是忍住了,因为他的手正紧握着枪把。”
这些徘徊在人类文明边缘,与现代世界格格不入的隐形生命体,真是可悲、可恨又可怕。
2019.9.9
远古画质的现实童话故事。
极权是一场漫长的强暴,它能够可怖的严酷,也可以惊人的脆弱,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极权不过是欺软怕硬的纸老虎。
而找到那个让弹簧从剧烈反弹到彻底瘫痪的力量临界点,是异见人士永恒的使命。
全面而严酷的监视与审查制度则让我联想到福柯的“全景敞视”概念,被囚禁者知道自己正受到观察,由此形成一种有意识的自我监视机制,从而确保规训权力不断地自动发挥作用。
政府拥有最终解释权的酷法带来的影响是潜移默化且遗患无穷的(当然换个角度看就是简单高效),即“法不可知,则威不可测”。
万幸,捷克人曾在春色里活过——“毕竟见过光的人,不会愿意重回黑暗;经历过自由的人,不会愿意再入牢笼。”他们终究胜利了。
Ps. Eels那首《Love of the Loveless》是从这里改的吗hhhh
2019.11.26
“当一个人的悲剧影射着整个社会,你会发现自己也是同谋者之一。”
目前我心中Fritz Lang最超群的杰作,立意远超《大都会》或《M就是凶手》。
一定要去看,然后感受FL是如何残忍愚弄一贯处于上帝视角的观众的。
通过把三条生命的痛逝展现在我们面前,FL勾起一抹讽刺意味十足的冷笑,提醒我们自己有多伪善、狭隘、麻木,这种转身发现成为自己所批判对象的震撼感令人拍案叫绝。
印象最深的两幕是:
1)两人在逃亡途中停车加油,加油站员工报警,被问及两人有没有抢劫时,一员工对另一员工使眼色,遂撒谎收银台里的现金被抢,后两员工将钱私吞,剪接好心律师抗议所有无头小罪都被便利地安在了两个已经被社会宣判死刑的“死不足惜者”头上;
2)两人在即将越过国界之前,女主下车买烟,因为不差分毫地付钱反被看清相貌,店主贪婪地看了眼悬赏的一万五马克,画面切换。
从这部以及之前的大部分作品中都能看出FL真的很厌恶群氓和平庸之恶。
2019.11.30
喜欢或不喜欢鲁迅的旁友都推荐你们去看野村万斋和广末凉子主演的话剧《上海月亮》!
以日本人最擅长的以小见大手法,结合了虚构与史实,通过让鲁迅患上人物误认症和失语症,将他在众所周知的民族斗士形象背后的悔恨纠葛与悲欢离合娓娓道来,最终在去留抉择中同自己的内心意志和解。
剧中除了跟鲁迅过从甚密的内山完造(内山书店老板)、须藤五百三(主治医生)、奥田爱三(牙科医生)、许广平和海婴(妻儿)之外,还涉及了朱安(包办婚姻中的原配)、藤野先生(仙台学医时的老师)、洛文(这是鲁迅的笔名之一,剧中化为先进青年代表)、秋瑾(比鲁迅大三岁的同乡,两人一起加入了孙文创立的同盟会,她是大地主之女,爱穿长靴并随身携带短刀,曾对鲁迅说过你这样的人永远成不了真正的革命斗士),一晃而过的背景中亦提到过上海彩票业的不公、上海妓女数量、上海小姐选美大会、中国与日本鲁迅文集销量的对比、阮玲玉等颇具讽刺意味的时情。
此外剧中还融入了日本人对鲁迅的理解与看法,某些甚至挺切中要害。
比如奥田医生说鲁迅的杂文虽好,却难免沦为用笔和人吵架,是浪费了才华。这一观点跟李长之不谋而合——“他缺少一种组织的能力,这是他不能写长篇小说的第二个原故,因为长篇小说得有结构,同时也是他在思想上没有建立的原故,因为大的思想得有体系。系统的论文,是为他所难能的,方便的是杂感。”(见《鲁迅去世时,同时代之人对他的评价| 短史记》https://mp.weixin.qq.com/s/WUJFrJuEsWfcRBBxXUknog)
李长之总体对鲁迅的成就仍持肯定态度,不过某些文人则不然,他们曾讽刺说连环画和说唱本子出不了托尔斯泰、福楼拜这种伟大作家。言外之意,就是鲁迅写的杂感时评不配进入文学殿堂。
于是鲁迅在《再论“第三种人”》里,直截了当交代自己的真实想法:“而且我相信,从唱本说书里是可以产生托尔斯泰、弗罗培尔(福楼拜)的。现在提起密开朗该罗(米开朗基罗)们的画来,谁也没有非议了,但实际上,那不是宗教的宣传画,《旧约》的连环图画么?而且是为了那时的‘现在’的。”
而剧中假想鲁迅对洛文和秋瑾,尤其是以洛文为代表的热血青年的愧疚也并非无稽之谈。因他希望导人向上,却并不鼓动年轻人为了不值得的事物而牺牲,他赞同的是为了极有价值的事物而牺牲。
鲁迅在上海劳动大学《关于知识阶级》的演讲里如是说道:“但我并不想劝青年得到危险,也不劝他人去做牺牲,说为社会死了名望好,高巍巍的镌起铜像来。自己活着的人没有劝别人去死的权利,假使你自己以为死是好的,那么请你自己先去死吧。诸君中恐有钱人不多罢。那么,我们穷人唯一的资本就是生命。
以生命来投资,为社会做一点事,总得多赚一点利才好;以生命来做利息小的牺牲,是不值得的。所以我从来不叫人去牺牲,但也不要再爬进象牙之塔和知识阶级里去了,我以为是最稳当的一条路。”
总之,这部话剧虽然混合了虚实,需要观众谨慎辨认以免被误导,但立场公正、构思精密、节奏有度、演技高超,值得一看。
2020.1.12
所有唾弃公权力的人都应该看看爱森斯坦。
爱森斯坦从不掩饰自己的立场,他镜头下的人民坚定、团结、勇敢、机智,但私以为他对公权力暴行的描摹才是一绝。
敖德萨阶梯屠杀自不必说,《罢工》里的水龙围堵、骑兵突入、枪手扫射那轻飘飘的残酷令人目眦欲裂。被水柱射中膝盖跪倒在地的工人朝警察大喊:“Scum! I’m your own people! ”这瞬间我“听到”的是爱森斯坦本人的怒吼。
而政府与rabble勾结,让他们打砸抢烧后混入游行队伍中煽动情绪,最终达到栽赃污蔑,为逮捕创造借口的目的。这样的卑劣手段在今时今日仍屡试不爽。
但是混蛋们别忘了——
“El pueblo unido jamas será vencido.”
团结的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