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台灣文化節】請稱呼我是台灣人
(中文版已獲台灣文化節和吳權益先生授權轉載,原始文章在吳權益先生的臉書。)
English article was published in the Georgia Straight on September 3rd, 2020. https://www.straight.com/news/charlie-wu-im-a-taiwanese-canadian-not-a-chinese-canadian
請稱呼我是台灣人
(作者:Charlie Wu,吳權益,加拿大台灣文化節執行長)
在2006年時,溫哥華太陽報特別選我為卑斯省最有影響力的100位加拿大華人之一。當時的省長金寶爾寫了封賀函給我。
我會比較想被列在加拿大台灣人的名單嗎? 無庸置疑。加拿大華人這個詞被用的非常不嚴謹同時也被通用到我當時無法拒絕,或者說我不夠勇敢拒絕。事實上,任何人被用上一種讓人不舒服的稱呼時,就是不應該被使用。
時間快轉到2020。有個反對歧視華人行為的運動找我為他們背書,我問了該組織我是否方便以加拿大台灣人自稱時,他們很客氣的拒絕了我。不過,我這次卻是感到非常的自在。我認為一個要倡議反歧視的運動是否應該先檢驗存在或很少被討論的華語社區歧視問題。
過去幾年在台灣文化節的與亞洲對話的系列中,我有很多機會與其他亞洲社區對話如香港人、日本人、菲律賓人及越南人後,我真的認為這次我真的應該堅持我這個台灣人的標籤了。繼續容忍統稱的行為真的是錯誤的,尤其是我發現了這個問題並不是台灣人專屬的。
在我繼續寫下去前,如果有人問我是否在意有人希望繼續稱呼他自己是華人或加拿大華人? 我毫不猶豫的說不介意。我真的尊重每一個人去決定自己的文化認同。
我常看到許多人在他們的名字旁加上代名詞。因為許多人無法選擇他們出生時的姓名,但是他或她應該可以決定他或她想要如何被看待。認同是一件非常複雜且有時候很感性也容易被政治化的議題。因為我總不能每次要自我介紹時,一定要對方聽完我的生命故事;我們也不能每次要去修正別人讓我不舒服的稱謂,尤其是跟對方的話題根本不是在討論認同。
一般大眾可能沒有很多時間去認識這個議題的複雜性,可能大部分的人也毫不在乎。不過,那些一直在推廣族裔融合及保護人民免於歧視仇恨的恐懼地政府單位、組織機構、公益單位或是媒體,是否應該繼續的幼稚下去嗎?
到底稱呼為加拿大華人有何錯呢? 對有些人,這跟稱呼加拿大人是英國人或是法國人沒有兩樣。除了我用的語言外,我真的沒有連結到這個華人的標籤或是與中國的連結。更困難的是,我怎麼有辦法去接受一種認同是受制於大部分人用中國的方式去詮釋的台灣,而這中國正在每天用武力威脅著台灣。
除此外,許多加拿大華人更常用中國政府的論調要求台灣人要稱呼自己是中國人或華人。我知道不少台灣人的民俗習慣與中國雷同, 但是韓國人、越南人或日本人不也一樣。台灣人也喜歡中國的藝術文化如書法或美食,但是韓國人、越南人及日本人不也一樣。除了傳統外,台灣人也跟加拿大人一樣慶祝原民文化的。
台灣是一個充滿活力的民主社會,一代又一代的實踐者、理想家與領袖們都一心要證明台灣人與華人的不同。
我對中國文化或中國人沒有任何的不滿,就跟大部分的加拿大人一樣。在今天的台灣文化節裡,我們一起與在中國出生住在多倫多的藝術家周童合作,他的新作品 「【趣】中國化」。這是一個角度可以讓任何人有興趣更深入地去探討身為華人或中國人的定義。我們也拜訪了科學家與學者,請他們用他們的研究幫我們看台灣與中國的差異;他們的觀點可能是在中國不被允許的。最後,我們邀請了講者探討了「台灣模式」可以作為中國發展之路的尖銳及應該更常被討論的觀點。如果有一年是有人想真正的想了解台灣為什麼要被列於中國之外,今年就對了。
我榮幸的成為這個試圖在國際間劃出台灣空間運動的一份子。有兩件事情是您可以幫我們這個運動的。首先,請隨時注意自己可能對任何跟華人與中國有關係的刻板印象。可以多問一些問題或多跟人討論再做決定。第二是,如果您一定要用統稱去稱呼這個所謂的華人族群,可以選擇用「華語」族群; 必竟這個社區真的很複雜也有來自各地的人。可能他們之間的唯一共同點是他們在社區所使用的語言。
我相信大部分我們加拿大都會很支持每個人自我選擇自己的認同。今年的台灣文化節或許可以讓這些決定可以更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