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個人議題,可以一邊洗碗一邊處理

黃懿翎 (令雨)
·
(修改过)
·
IPFS
網友臉書截圖

沃土那篇張天安的洗碗文章出來之後,在網路上引起激烈的討論,我也是有接觸過薩提爾,所以對於處理個人創傷這部分,我稍微可以理解,但文章我怎麼讀,怎麼覺得怪,想了一整個晚上,我終於在入睡前,想法變得清晰起來了。

個人創傷部分我就不加以批評,畢竟那是個人事務,我想批評的是別的部分,包含處理創傷的方式。

首先我覺得有問題的是,他太太對於洗碗的想像,role model 是她的爸爸和媽媽(共組家庭的兩人),但他自己對於洗碗的想像,role model 卻是他跟媽媽(親子、被照顧者vs.照顧者),這種婚姻想像就是有問題的,難道說在他的想像裡,他是在跟媽媽建立新的家庭嗎?這才是他在網路上被批評的重點。

我認同他可以處理自己心理面對這些經驗的連結,但他是一個成年大人,不是單細胞生物,不能一邊洗碗一邊處理嗎?畢竟,我的意思是說,煮飯的是太太,碗如果放在那裡不洗的話,就只有兩種結果,一種是碗盤放在那裡讓它臭,一種是太太受不了,只好在辛苦煮完飯之後自己把碗洗乾淨。

他那個心理連結的障礙有嚴重到要讓太太每次都要一個人西苦忙完一整套用餐前後的雜事,搞得心裡委屈、身體疲憊,或是不然就大家都不要洗,搞的家裡髒亂長蟑螂嗎?

看完這篇文章,我看到的是:薩提爾讓他有理由可以好好做自己,卻沒辦法讓跟他共組家庭的另一半做自己,而他可以用薩提爾處理個人問題,是社會的性別環境給他的紅利。

其中一個源由,可以從結婚儀式的拜別父母中看出來。現在已經21世紀了,拜別父母的卻只有女方,男方不用,這代表什麼?代表即使現在有越來越多人婚後不用跟男方父母同住,但其實真正要/已經離開父母的還是只有女方,男生還是可以繼續當 mama's boy,心態上甚至行為上可以繼續當個兒子。另一方面,女生卻是從小就經過完整的離家(原生家庭)與持家(婚後家庭)訓練,這種持家訓練還包含情感上的支持,這種情感與實務的「支持」就是一種照顧者狀態,這點也顯露在文章裡。文中張先生講到落淚時,太太立刻、馬上說:「你不洗的話可以不要洗」。這更印證你把你太太當媽媽看待,太太也真的像個媽媽一樣,立刻、馬上以包容來待他,這夫妻兩人就是照顧者與被照顧者的關係。

洗碗的創傷處理完之後,表面上看來是夫妻關係終於可以變得比較和睦,但實際上是張先生終於又向自己個人成長的里程碑邁進,而太太終於等到這小男孩長大,在這個家裡可以稍微減輕自己照顧人的負擔了。

這種照顧者-被照顧者的關係,不是一種對等的伴侶關係,只是母子關係的延續而已。如果張先生在處理自己的洗碗障礙之後,有多想到這一層問題,那還有機會朝向比較對等的伴侶方式前進,不然就只是媽媽在等小孩長大的教養關係而已。

*因為原po刪文,所以借用網友的截圖。

延伸:
拜別父母符合聖經教導嗎?

「男主外女主內」的陰魂不散



****除特別標註外,圖文為作者所有,請勿任意轉載*****


~~~~~~~廣告時間~~~~~~~

本人斜槓了兩個專業,歡迎按讚追蹤粉絲頁

翻譯人森的滋味

LING 烘焙實驗室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黃懿翎 (令雨)專職翻譯,出版多本譯作。翻譯・時事・戲劇・書・手作烘焙。 meadowling@gmail.com。FB🔎【翻譯人森的滋味】:FB🔎【Ling 烘焙實驗室】IG🔎 lingbaker2020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現在,台灣的音樂已經可以踏著過去的腳印前進

性別的濾鏡
28 篇作品

台灣為何是「國際孤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