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只想奪回燕雲十六州

鱷魚把拔
·
·
IPFS
·

每每讀到北宋的歷史,總會對一個人產生莫大的怨念,那就是後晉的開國君主─石敬塘。為了篡奪皇位,他不惜用燕雲十六州換取北方契丹族的支持,甚至還自稱是「兒皇帝」。此一舉動並未讓他的王朝長治久安,甚至還讓日後的後漢、後周,以及北宋都得承擔這一後果。

燕雲十六州位於長城附近,失去此一地區,就等於將大門讓給了契丹。契丹只要一時興起,就能隨時率軍長驅直入,直抵首都。如此國門不設防下,後周與北宋都汲汲於收回此地,才能確保國都的安全。因此綜觀北宋一朝,朝野上下似乎都把收回燕雲當成最終目標,即便是王安石變法,終極目標就是為了富國強兵,進而收復燕雲十六州。北宋之所以會與金國簽訂《海上之盟》,也是為了收回燕雲十六州。

「人很難跳脫歷史框架的!這就是個典型的例子。」夢雪說著。

「妳是指?」

「為什麼一定得收回燕雲十六州呢?」

「收回才能確保國家安全啊!」對於夢雪的疑問,我感到很驚訝。家門被占領,不是一定會想盡辦法收回來嗎?

「那幹嘛要簽訂《澶淵之盟》?」

「這是迫於無奈下而簽訂的吧!?」

「可是書上不都說,《澶淵之盟》簽了之後換來了百年和平?即使後來大遼跟西夏都有增加歲幣的金額,但對經濟富庶的北宋來說,應該不會造成太大的負擔吧?」

「但……不收回真的好嗎?」

面對我的疑問,夢雪嘴角露出了微笑,接著便開始了她的長篇大論:

「所謂的遊牧民族,其實總會因為氣候變遷而生活困難。歷史上的許多遊牧政權,其實都很難長久。當氣候不佳時,他們也就不得不求助於農業民族。當然,所謂的求助,大多都是指入侵。一般而言,很少有遊牧政權可以長治久安,因為他們有先天上的困境,也就是不穩定的糧食供應。

然而,燕雲十六州被契丹奪去後,根據我曾聽過的數據,其實整個大遼政權裡,有六成以上的人民居住在燕雲十六州這裡。這群超過一半的人,其實就是所謂的農業民族。為了有效管理他們,因此大遼政權才會設置『南面官』來管理。

換言之,這時所有的契丹,並不全然是遊牧政權,而是半農半牧的政權。

這個半農半牧的大遼,也因此比歷史上的其他遊牧政權穩定許多,他們理論上沒有入侵中原的『理由』,因為他們比較少出現糧食不足的窘境。

以此邏輯來思考,當大宋與契丹簽訂《澶淵之盟》,兩國就是命運共同體。大宋每年給予的『歲幣』,與其說是換取和平,不如說是請大遼幫忙維持北方的秩序。穩定的大遼政權在沒有理由入侵的情況下,宋朝也因此得以長治久安。

但整個北宋君臣卻整天思考著如何破壞這個北方屏障,只因為他們認為沒有奪回燕雲十六州,內心就會有點不安。這其實就是因為他們的思維被限制住了,無法跳脫歷史的框架的緣故。

穩定的鄰居並不會隨時入侵,相反的,如果真奪回燕雲十六州,契丹就會恢復成純遊牧民族,這時的北宋才需要面對動不動就會入侵的外患呢!」

聽了夢雪的說法,讓我內心激動不已。一直以來,都認為北宋的孱弱,就是因為失去了燕雲的緣故,從來都沒有想過,如果不去收回燕雲十六州,對北宋或許才是好事。但,夢雪這個新穎的說法,仍讓我有些困惑,畢竟後來明朝也算是收回了這個地方了!

「所以明成祖才需要不斷北伐,甚至明英宗還遇過土木堡之變啊!」夢雪對我的疑惑提出了答覆。

「那清朝呢?」

「清朝?清朝的邊界已經超越了燕雲十六州的範圍了。其實大清帝國已經超越了漢民族所建立的帝國,成為了跨民族的大帝國。也因此1911年底,辛亥革命爆發時,蒙古還曾經跟清朝皇帝說,要不要他們這些周遭民族前來勤王?只不過當時的清朝政權認為大勢已去,最終作罷。關於這點,下次有機會再說吧!」

學習歷史的最大收穫就是學會「換位思考」,但其實要換位思考並不容易。即使讀過很多次宋朝歷史,但也幾乎從來沒有想過為何宋朝一定得執著於收回燕雲十六州。以此角度來看,石敬塘的歷史汙名或許可以減輕一點(但兒皇帝終究還是兒皇帝)。只可惜北宋王朝的君臣都無法跳脫這個歷史框架,最終甚至自以為聰明的與大金簽訂「海上之盟」,企圖聯金滅遼,因而暴露出自身缺點下,遭到新興的女真族所滅。

今日的我們,是否也能跳脫歷史的框架來思考現今所遇到的問題呢?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