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筆耕|30後的世界•用金錢買快樂《金錢超思考》
最近在閱讀《金錢超思考》,其中有一章的大標題是:「沒錯!用錢買到更多快樂」。
「天啊!真是俗氣。」
但聰明如你,想也知道事情沒那麼簡單。快來瞧瞧書中是怎麼說,以及和命題「30後的世界 」的關聯性唄!
■ 為快樂下一個註解
這邊引用心理學教授愛德華・戴西(Edward Deci)與理查・萊恩(Richard Ryan)——兩人被譽為「自我決定論」之父——的研究,他們假設人們有三種基本心理需求:勝任、歸屬與自主。當這些需求獲得滿足,就能自我激勵,體驗到幸福感。
「阿鬼,你可以說中文嗎?」
好好好,我們先針對三組名詞進一步解釋:
- 勝任
我們從事自認擅長的活動。 - 自主
從事這些活動是因為我們想要去做,而不是因為被強迫。 - 歸屬
我們並未與社會隔絕。
至此,作者希望大家懂得如何聰明運用財務,便可以用金錢買到快樂,體現在三種方式,接下來詳談。
⋯
✅ 關於自主:對自己生活的掌控權
擁有更多的錢並不一定會變得快樂——但沒錢鐵定會很不快樂。例如:即便是痛恨現在的工作,但為了「五斗米折腰」,而無法轉換跑道。
反之,若小有一筆積蓄,是戰備儲糧,就能減輕我們的財務焦慮,讓我們在迎接人生重大決策點時,更有彈性。
這也是我們常聽到的「人生第一桶金」概念。有了這面小後盾,看是要轉職、創業、尋夢⋯⋯等,更有自主能力。
每個人「達標」的速度不一,但或許30歲是一個象徵性的底線:出社會一段時間了,通常還未面臨額外經濟壓力(父母照護、育兒、房貸)。
⚠️ 呼應命題,若理財有方,30後應是有生以來,首次迎來生活掌控權的高峰。
⋯
✅ 關於勝任:把錢花在喜歡、擅長的事物上
平時就去做自己喜歡,而且真正擅長的事情,這不應該是等到賺夠錢退休時才能達成的目標。
然而,前提是你得先挖掘、找到它。
我不禁想起《深度數位大掃除》一書中,希望我們在實施「數位排毒」的三十天期間,專心培養優質的休閒活動,是實體性的,填補那些數位干擾幫你忽略的空白。
把時間和金錢花費在我們認為有趣的活動——其實未必會花很多錢,但時間投入是必要。
然後花錢雇用其他人去做我們認為無聊乏味的工作——這觀點倒是讓我耳目一新,把它延伸來看,也不一定非得要雇「人」來做。例如你很討厭洗碗,那麼可以考慮花錢「雇用」一台洗碗機,騰出更多時間去從事你的熱情。
⚠️ 呼應命題,更有餘裕地運用金錢,輔助自己投其所愛的30後日常。
⋯
✅ 關於歸屬:體驗,大於擁有
很多研究都導出一個結論:人是社交動物,需要與其他人建立連結。
金錢可以讓我們有機會與我們在乎的人們一起度過特別的時光。
書中花了一些篇幅交代,提到我們從體驗得到的快樂,大過擁有某項物品。而要從體驗中得到更多的快樂,就一定要有朋友和家人的陪伴。
可以確定的是,相較於物品,體驗可要多付出些,貌似 CP值不高。但創造與親友之間的回憶,是作者——我也深感認同——認為最好的花錢方式之一;我聯想到《你怎麼過今天,就怎麼過今生》書中的「體驗商數(experience intelligence, ExQ)」概念,在在強化了這份信念:
體驗 → 快樂、韌性、成功
存在於至親好友的記憶之中,是我們最接近不朽的時候。
⚠️ 呼應命題,更有本錢,創造體驗,增加歸屬感的30後人生。
⋯
■ 尾聲:金錢是一種手段,而非目的
感謝《金錢超思考》讓我重新省思「快樂」這件事,以及其與金錢的連結——「用金錢買到更多快樂」不是誇大其詞,而是真有其事。
金錢是一種手段,而非最終目的。
如果能重新回到30歲,我願早點接觸到《金錢超思考》這本書,在財富「小有所成」後,省思金錢與快樂這黨事。
雖然現在完讀,好像也不嫌遲啦(笑)!
作者: 喬納森.克雷蒙(Jonathan Clements)
譯者: 吳凱琳
出版社:遠流
謝謝各位看到這邊,隨喜附上我的Facebook專頁,以及讚賞公民2.0贊助連結。
🌱 閱讀臉書 👉 https://www.facebook.com/penfarming。
🌱 筆耕不輟,定期灌溉 👉 https://liker.land/leo7283/civic。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