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時代的孤兒

哞拉圖
·
·
IPFS
·
不知道大概有多少年了,我們進入了一個高度表演性的時代。每個人都努力把握在某個瞬間、某個時刻呈現自己人生特別光彩的一面,如果不夠有光彩,就用個APP美肌一下…然後學會了各種擺拍的呈現自己姿勢。但我認為這件事情對我來說始終有一很大的抵觸:你人生中的那些灰暗的部分呢?

但我認為這件事情對我來說始終有一很大的抵觸:

你人生中的那些灰暗的部分呢?
那些挫敗的部分呢?
那些糟糕的時刻呢?
甚至包括那些曖昧的時刻呢?

它們該怎麼呈現?

這幾年我一直在想,我該怎麼去面對現代這具備高度的表演性的時代,如果我想把我的想法傳達出去,必然一定需要加入這種表演式的東西嗎?

Stanford大學一位教授James March說了一句很有趣,他說:「我只推敲我的想法,我不推銷我的想法」

我在大學時聽到這句,希望以這要求自己,然而實然做不到。每次在講述自己的想法與論點時,我被迫得像是個推銷員一樣談論我的想法;然而這經常是令我不安的過程。

因為我害怕我漸漸因此成為Robert Musil寫了一本書《沒有個性的人》所說的那種人

他這本書描繪了19、20世紀初,整格德意志帝國興起過程中,一位個人單體面對巨大歷史洪流中的無力感,這些人們被迫成為一個沒有個性的人,也因此他們可以輕易成為各種政治動員的單體,去跟著一起進行各種狂熱吶喊的受害者。

從2008年iPhone 3G發售、Facebook正式於台灣普遍流行起來,我知道我開始面臨一個巨大技術革命浪潮,我常感到,我內心渴望相對穩定有秩序的平續,一下子就被FB Message、Line、IG毀掉了;就是每天我得被迫塞進乳此多的資訊。當這些資訊、電子郵件和Line的未讀訊息像我湧來的瞬間。我突然想起狄更斯筆下個《孤雛淚》

生活在19世紀的倫敦,可以享受到工業秩序興起過程中生產力提高,但同時你要容忍倫敦上空的濃煙、容忍必須要失去的內心的秩序和安寧感。

所以我想我們某程度、某種意義也是資訊時代的孤兒,或說新一點是5G網路權網覆蓋時代下的孤兒。它產生了巨大的濃煙,籠罩在我們頭上,它既給我們各種新的刺激可能性,同時讓我們覺得無比窒息。

回溯到一個世紀之前,那一場新技術革命,那時候的書店就等同於現在的Apple銷售店,只不過那時候那時候的書報雜誌,像梁啟超的《清議報》、《新青年》,如今換成了一個洞則要新台幣18900元起的ipad Air。

仔細回想一下以前念的歷史教科書或是哪來的記憶,100年前的知識份子語文人們,讀的仍然是那蠍固定的典籍諸如四書五經那蠍,突然之間夾著一份時務報、清議報,突然擁有這麼大的資訊量,對於生活在20世紀初的年輕人,尤其是有受過教育的人,它們內心是如此的震撼。其震撼程度絕不比上現代我們面對網際網路遍佈生活每一面向。如吃個晚餐才發現原來西門町地下停車場都可以撿到33發改造手槍子彈一樣。

剛提到Robert Musil《沒有個性的人》,但是我相信人不是這樣生活的,因為人永遠是有難以遏制的衝動、一些對更超越性情感的尋求,然而現在這表達非常重視表演性與娛樂性的時代,對我而言我倒像是得了失語症,我不知道怎麼說話和表達了,我得配合肢體語言聲音,一樣事情得表演的非常浮誇給在場所有人看,大家也許才看得懂,然這實在是撕裂我心。

這種表象的表演娛樂化的交流,其所有內在的渴望和感受,反而完全被遺忘和忽略掉了,我想這是我在任何社群媒體APP的時候,最強烈的感受。

—就像吃了大量的炸薯條,似乎滿足了飢餓感,但其實什麼也沒有滿足,原來還缺個雙層起士牛肉堡。

偶爾覺得我們每個人的一生,從小被迫讀那麼多書,想了那麼多事情,最終要我們回到的一點:

如何和自己相處,如何成為一個自足的個體,能過上自己內心安適的生活。

有點想吃麥當來,還好APP訂很方便。

本文同時發表在個人的Blog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