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明社會》| 情色並不等於色情?愈是追求透明,情色會逐漸暴露成色情,甚至會變質成猥褻

鋼哥
·
·
IPFS
「情色」與「色情」的區別,兩者有著截然不同的意義,並主張「情色」與「色情」在透明社會中正經歷一種不可逆反的轉變。
「情色」與「色情」的區別,兩者有著截然不同的意義。Photo by Artem Labunsky on Unsplash

韓裔德國哲學家韓炳哲的《透明社會》(Transparenzgesellschaft)中,提出了對「情色/色情」的觀察,特別是在當代透明化和資訊社會中的變化。

韓炳哲探討了「情色」與「色情」的區別,兩者有著截然不同的意義,並主張「情色」與「色情」在透明社會中正經歷一種不可逆反的轉變。


情色與色情的區別

韓炳哲認為,傳統意義上的「情色」(Eros,有時也譯成愛慾)是一種充滿神秘感、不確定性和遮蔽性的體驗。

情色強調的是渴望、情感的深度和對他者的追尋。情色中有一種張力,這種張力來自於他者的不完全可見性與不確定性,這讓人產生幻想和吸引。

韓炳哲強調,情色的本質在於其模糊性和不可掌握性,依賴於一種隱秘性,並拒絕完全的透明。

情色強調的是渴望、情感的深度和對他者的追尋。情色中有一種張力,這種張力來自於他者的不完全可見性與不確定性。Photo by Artem Labunsky on Unsplash

相反,韓炳哲認為「色情」(Pornography)是透明社會的產物。在色情中,所有的一切都被暴露、展示,沒有任何遮掩和不確定性。

換言之,色情摒棄了情色中的神秘感和張力,轉而追求直接的視覺刺激和即時的滿足。例如:成人片、情趣玩具

色情將人類的肉體與行為,物化成可視化的對象,並在消費的過程中完全透明化。這種透明的性表現消除了他者的神秘性,讓關係變得即時而膚淺。

這裡的區分,反映了韓炳哲對當代社會的一個更廣泛的批判:透明社會削弱了生活中的深度和豐富性,使得原本充滿內涵的事物淪為單純的視覺化商品。

— -

.

情色的死亡與透明化社會

韓炳哲進一步分析,當代社會的過度透明化,導致了「情色的死亡」。

在數位時代,一切都追求可見性、可測量性,連私人生活、最親密的性關係也不例外。透過社群媒體、網路平台,人們日常生活中的許多私人部分被公開展現,甚至性慾和親密行為也被過度曝光和商品化。

人們日常生活中的許多私人部分被公開展現,甚至性慾和親密行為也被過度曝光和商品化。Photo by Pat Moin on Unsplash

這樣的透明化,侵蝕了情色原有的神秘和深度,並將其轉化為一種消費性的娛樂。韓炳哲批判這種趨勢,認為這是一種「性愛的貧困化」。

即使性愛的形象在當代社會變得越來越可見、越來越「透明」,但同時也失去了原有的情感內涵和深度互動,變成了一種平面化、視覺化的經驗。甚至,進一步同質化了當代人們對於性愛的想像畫面。

— -

.

情色透明化與其他社會學理論的連結

這裡可以聯繫到法國哲學家家尚.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的模擬現實與超現實(Simulacra and Simulation)理論。

布希亞認為,在後現代社會中,現實和虛擬已經交融在一起,模擬(simulation)取代了現實,使得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像一個巨大的「超現實」世界,所有的東西都被視覺化、符號化。

布希亞認為,現實和虛擬已經交融在一起,模擬取代了現實,使得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像一個巨大的「超現實」世界。來源:維基百科

布希亞認為的超現實社會,是一種人造的場域;在那裡,沒有切身體會的完整經驗,只有透過外在事物所呈現的複製品。

就好比,現代人對於「中槍」都有個既定的畫面,因為好萊塢大量的血腥暴力鏡頭,建構了人們的想像,而這樣的想像跟「現實中的人中彈後的反應」一點關連也沒有。

在這個前提下,情色本身也淪為了一種符號性的消費品,不再有真實的情感交流,而是作為一種可視的影像被不斷複製與消費。成人片大量氾濫的當代社會,甚至不需要真實體驗性愛,也能建構兩人交歡的畫面

同時,我們也可以借鑑波蘭社會學家齊格蒙.鮑曼(Zygmunt Bauman)的「液態現代性」(Liquid Modernity)的觀點。

鮑曼認為,當代社會中,人際關係和社會結構變得像液體一樣流動,缺乏穩定和持久性。來源:維基百科

鮑曼認為,當代社會中,人際關係和社會結構變得像液體一樣流動,缺乏穩定和持久性。《液態現代性》一書裡,鮑曼將當代的親密關係稱為「頂袋關係」(top-pocket relationship),任何時候都可以拿,也可以隨時放回去。

換句話說,當代社會對關係的限制和承諾不再重要,也不再框架人們對關係的想像。活在液態現代性之下的人們,可以自由戀愛也能自由性愛;但隨之而來的代價也是對關係不再珍視,永遠都能再換下一個

性關係和親密行為在這種「流動的關係」下,變得更快、更即時,但也更膚淺、更缺乏長久的情感連結。這與韓炳哲對於情色消亡和性愛商品化的觀察不謀而合。

— -

.

情色的消亡,色情的崛起

韓炳哲對「情色/色情」的討論是對透明社會批判的一部分。透過這兩者的對比,揭發了透明社會如何消除了神秘性和情感的深度,使一切事物都變得可視化、即時化,削弱了生活中的張力和內在豐富性。

在數位化的今天,私人生活和性關係也受到這一趨勢的影響,變得透明而表面化。韓炳哲的觀點不僅僅適用於性領域,也反映了他對當代文化和社會廣泛的擔憂。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鋼哥從物理到電機工程再轉到資訊傳播,最後落腳在社會學。衣櫃拿來當書櫃擺的人。我常在媒介生態學、行為經濟學、社會學、心理學、哲學游移;期盼有天無產階級可以推倒資本主義的高牆的兼職家教。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停不下來的加速世代 |「TP 值」成為 Z 世代追求的極致體驗

光影筆記
27 篇作品

🎥🎞️📝《狂人法則》帶你看見狂人川普的發跡歷史|電影寫實到川普本人都揚言要提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