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羞辱創傷》—臻的閱讀筆記
最近這本書紅紅火火的
身為周慕姿心理師小粉絲的我也在上市之後很快的下單這本書來讀
也果然有著她的書一慣的風格
閱讀起來並不艱澀但傳達的情感很多也很深
弄得我們大爆哭卻又有療癒讀者的能力
開始聊這本書之前先說說《過度努力》吧
記得當初讀這本書我每次翻開都是哭著闔上
不得不說深深的切中我心裡的痛點
再讀著一則一則的故事時彷彿也看見了那個渴望被自身理解的自己
也是我第一次真正直視這個部分
以往即使知道可能有這些「問題」
但《過度努力》像打開了某種開關
疼痛但也十分受用
得知自己不孤單且是能夠被療癒的
更重要的是我知道
原來並非我不夠好只是
我內心認為自己必須達到某個不曾存在的標準
才配被愛
心疼那樣的自己也終於能慢慢的癒合
《羞辱創傷》對我來說比較像《過度努力》的進階版
給予這個現象一個延伸討論的感覺
隨著周慕姿心理師溫柔又堅定的文字敘述中
我們能了解部分過度努力的人們成長過程中可能經歷的傷痛
也就是「羞辱創傷」
就如我曾提過的
或許有些讀者對於創傷的概念
還抱持著必須是人生重大事件所致
其實「創傷」即使在「客觀」看似並不嚴重的事情上
我們對其有負面且深深影響未來類似或觸發類似感受事件的解讀
也能稱作為創傷
面對當下無力解決的狀況我們必須找到一個「理由」來搪塞受傷的自己
給自己一個交代
但這個交代可能會影響我們好多好多
書中列舉「羞辱創傷」的形式多種多樣
除了實質的「羞辱」遭受排擠抑或是被「嘲笑」和「逗弄」的經驗也可能演變成一種羞辱創傷
尤其是面對權威時更容易使我們全盤接收對方定的規則和標準
進而加深自我可能的厭惡感
包著糖衣的羞辱更使得我們不得不說服自己「他/她其實也是因為關心我」
周慕姿心理師在此並非想透過指出這些他人對待我們的錯誤方式來抓戰犯
而是希望透過理解和剖析這些情況
看見自己所經歷的並非我們「不好」所以才會這樣
或許那些羞辱創傷的施加者
也曾是受害者
某些情境觸發了他們的自保機制以控制和壓迫來達到自己「認為的正確」
使你同意也好隱藏自己真正的不安和脆弱
面對創傷
可能有人極力逃避、有人假裝沒事
也可能有人「如是對待他人」讓自己獲得掌控感
再者
我也非常喜歡心理師所提到的「我們即使愛或是感謝這些人,但卻也不能因此忽視他們對我們造成的傷害」
也就是說感謝和看見自己的受傷感受是兩回事
確實對方就是實實在在造成了我們的疼痛和創傷
正視這點並不需要有罪惡感
或是就代表不知足
因為我們願意探究並正視自己的感受
才能真實走上療癒之路
遭遇羞辱創傷的我們塑造「虛假的自我」
認為有效隱藏真實的自己對這樣的我們來說是安全的
在我們的認知裡
「真實的自己」是不會被接納的
所以必須努力即使腳步沉重也必須負重向前
沒有自由伸展的踏實感
形成了一個不舒服的循環
想逃脫卻知易行難
無論是採取抽離感受或其他強硬的方式隔絕情緒
或跟我一樣陷入「討好」的局面
對於我們珍惜的關係因為害怕對方看穿自己後不愛自己
抽掉了真實的我開始各種察言觀色
希望滿足對方的需求來換取感情努力表現的「有用」
但發現這個方法不僅行不通也會無形當中使得身邊的人「理所當然化」我們的行為
當你開始學會拒絕時反而對方嚇了一大跳
但其實
開始為自己設下保護防線對方並不會因此不愛你甚至可能感覺到「被需要」
對我們來說也更為舒服
另外,永無止盡的比較也是一個我特別有感的現象
因為過去被否定的經驗
使得無法對自身建立屬於自己的標準
當他人替我們說話並評論我們該在什麼位置上時
我們也自然感受不到自己的好更無法客觀分辨他人的批評以致於
必須透過比較來感受到自己的「好」
只要夠好或許就能被愛被看見
只要我比過你
我就能暫時安心
比較像是給予了我們一個標準向前
卻漸漸的吞食我們真正的想法
汲汲營營到最後發現那些框架和標準究竟與我們何干?
而這也是一個雙輸的局面
我們不可能永遠是第一
屆時可能更無法正視那個不是第一的自己
也可能導致因競爭對關係的破壞
我們不能展現脆弱和失敗也不能停下腳步或尋求幫牤
一切只能靠自己
而這是來自我的真實感受
因為害怕辜負他人的期待而不斷縮小自己
而如今的我慢慢地試著擺脫「期待的奴隸」更肯定真實的「我」
並非趕走可能曾對我有所期待的人們
而是「因為了解,所以更懂的掌握最舒服的相處方式」
適時的拒絕他人對我麼期待
告訴自己不需要每件事都認為是自己的責任
舉例來說好了
不知道有沒有讀者有這種經驗
班上有同學犯錯或考試考不好所以老師非常生氣
即使不是自己的問題仍然感到不舒服甚至有點自我懷疑是不是我也有犯錯?
曾有這樣的感受我們
認為他人的情緒是自己的責任
可能你能在這本書中找到答案
「為什麼對別人不是那麼嚴重的事情,但我卻會有這樣的感受,情緒起伏那麼大?」
或許因為有傷
我們會在某些時刻很容易被冒犯
循跡看見自己不安焦慮和憤怒情緒的源頭
不一定是因為對方或單一事件
而是曾經發生過無論是同一個人或不同的人對我們造成的「傷害」
開始書中的「療癒六階段」
能夠在相處上分辨可以怎麼看待爭執
即使我知道你希望我改變或者我對你有期待
但我們依然互相尊重
我知道自己可能很難做到
你也有你的困難但我依然願意陪著你
也因為有「健康的情緒界線」所以願意表達或選擇自己想先回應多少
脫掉罪惡感和和責任感
才能做到真正的理解與表達
我也同樣認為這是感情當中最為美好卻往往藏在防衛之後沒被我們最重要的人知道的部分
那 真的很可惜
延伸同理
害怕被拒絕或不許他人拒絕自己也是相似的概念
我們將拒絕和「我好不好」過度掛鉤
忽略或許對方是因為自己的困難和考量才拒絕你
而非因為「你不夠好」
建立自我也就是做自己的重要指南針
書中提點的「情緒」和「感受」之重要性
在許多有過羞辱創傷的我們身上是沒有辦法運作或會被強制隱藏的
而這麼一來
我們便不敢或者不想了解自己因為在我們的眼裡自己是不夠好的
我們的情緒和感受更是多餘的或需要感到「不好意思」的
進而也無從建立屬於自己舒服的原則和相處方式
更難以在關係裡擁有安全感和溝通的勇氣
在此舉出幾個我認為書中較為符合我個人境遇的點
其他部分就由讀者找書來細細讀了
洋洋灑灑的又寫了好多
希望這篇文章有打動到你或是療癒到你
當然如果因此而想讀《羞辱創傷》這本書我也很開心
願每個人都能摸索出屬於自己的美好~
喜歡我的文章別忘了按下拍手和分享給需要的朋友~
也非常歡迎小額贊助(首頁自介欄有喔,投幣也歡迎)或追蹤我的讀書心得帳號 @know.ja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