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二)« 领养:如何更好地度过孩子到来后的前三年 »
第二章 学习领养“语言”:依赖关系
领养父母应该从学习了解孩子的行为模式开始,避免将孩子的反应认为是自己没有能力的证据。
知识点一:爱和依赖是同义词吗?不是。父母子女之间依赖感更多地与深厚的信任感、安全感和舒适感有关。爱是培养依赖关系的一种营养成分,但爱不能保证亲子依赖关系一定能够成功建立。领养的一个关键任务是,慢慢地让一个没有安全感的孩子渐渐获得安全感。
知识点二:什么是依赖关系?这是在孩子和照顾者之间的深厚的、不可见的、强而有效的情感链接。这种关系的建立,不是孩子和大人之间某些愉快的相处片刻,而是日常生活的千千万万不同的片刻经历中建立的:照顾者能够明白孩子需求并且及时的给予,包括身体的、情感的、认知的和社交的需求。有了这种依赖关系,孩子才能够完整的发展脑部潜力,形成感受、情绪和认知之间的脑回路。有了这种依赖关系,父母才能够感受到自己有能力解读孩子的行为,并及时安抚、引导和给予爱。
知识点三:依赖行为是与生俱来的还是后天习得的?婴儿有需求时通过肢体和哭声表达的能力是与生俱来的。孩子依赖行为的安全或不安全感是在出生后的最初几年习得的。
知识点四:通常情况下依赖关系时如何产生的?依赖关系是一条看不见的线,取代了母亲和婴儿之间的脐带。孩子出生剪断脐带后,就没有了自我照顾的能力,陷入了困境,需要通过依赖行为来呼唤大人的照顾。依赖行为包括哭泣,拥抱、贴近、找寻、靠近、爬行、走向、跑向某人,微笑、可爱、跟随等等示好表达,大人接收到并准确解读孩子的信息,进而与孩子建立关系。大人接收信息和解读信息的准确性,将决定是否可以很好地跟进孩子的成长。
知识点五:照顾者的行为是影响依赖关系唯一的保护因素或者风险因素吗?不是。有四个因素将影响依赖关系的有效建立:1)领养父母自身的特点以及他们给孩子提供身体、情感、认知等方面安全感的能力。2)孩子自身的特征和需求,主要是由他们在领养前的生活经历决定的。3)孩子和领养父母的相遇和之后的互动。4)人为因素难以控制的生活中愉快或者不愉快的意外。这些对于非领养儿童也是同样存在的因素,只是领养孩子更加脆弱、领养家庭需要更多医疗、心理和社会的帮助。
成为一个幸福的、有能力的父母,我们需要意识到自己的力量和自己的局限。经历过被抛弃的孩子有他们的雷区,领养父母必然也有自己的脆弱之处,领养之后可能会面对不可预测的雷区碰雷区的状况。因此我们在领养前,需要谦虚而诚实地认知自我,知道自己的雷区在哪里。
知识点六:有安全感的亲子依赖关系是如何建立的?有安全依赖行为的孩子我们叫他“小钢琴”,他们有能力感受到安全,并使用依赖行为。这类孩子的感受、情绪和认知之间的脑神经回路是通畅的。他们能够自由地表达依赖需求,知道自己的表达会得到大人的接纳和理解。与照顾他的人分开可能使他受到惊吓,感到痛苦、哀伤,严重会导致孩子抑郁,放弃依赖别人。但是孩子的感受-情绪-认知的脑神经回路不会消失。一个新的照顾者如果有足够的安全感,并能够给孩子提供高质量的照顾,会让孩子重新与照顾者建立健康的依赖关系。

知识点七:没有安全感的依赖又是如何造成的?没有安全感的依赖是孩子面对有敌意的环境做出的一种生存策略选择。照顾者粗暴、易怒、没有耐心,会让孩子觉得自己的需求打扰了大人,让大人生气;照顾者冷漠、没有感情会让孩子认为自己的需求不重要;照顾者尽管尽快地回应了孩子的需求,但是表现紧张、焦虑、笨拙,孩子会以为是自己让大人不知所措、慌乱;孩子经历太多不同的照顾者,或者尽管只有一个照顾者,但是他的情绪和态度不稳定。这些都是让孩子产生没有安全依赖感的主要原因。
知识点八:没有安全感的依赖主要表现类型:
1)Le solo-自我封闭型,他们避免与大人互动,常常一个人待着,似乎很独立。但是他们内心其实越来越绝望,大人越来越需要猜测他们的需求。这种情况通常是孩子的需求没有得到及时的回应,经历创伤后对大人的不信任和极度警惕。孩子渐渐在感觉和情绪之间筑起了防火墙,他们会感受到疼痛、饥饿、口渴、害怕、伤心等等,但是这些感受不会到达他脑神经上部的情绪和认知层面。
2)Le velcro-小题大做,常喊“狼来了”型。通常由于照顾者没有或者很少回应孩子的困扰,忽略了孩子平静的情绪表达,这让孩子认为积极的表达不能引起大人的关注,只有强烈地表达才能得到大人的关注。孩子因此变得焦躁、难以安抚。这种表现的孩子在脑神经的情绪和认知层面之间筑了一道防火墙,他们有感受、有情绪,但是没有很好的认知工具来帮助他们正确表达需求,并接纳大人对自己情绪的安抚。他们通常表现的非常粘人、要求很高,要照顾者一直留在他身边。
3)Le sumo-生气是家常便饭型。这类型的孩子在过往的生活中,得到的照顾是变幻莫测的,时而得到温柔亲切的对待,时而得到不耐烦和敌意的回应。照顾者给小孩一种感受,就是表达伤心和害怕是懦弱的,逼迫孩子过早的自立。Sumo型的孩子渐渐认为表达脆弱的情绪不能得到大人的帮助,唯有生气、发怒之类的情绪才能或者引起大人有所反应。孩子用生气、愤怒掩饰自己的伤心、害怕和伤痛。他们被两种相互矛盾的需求左右,一方面他们需要大人的帮助,另一方面他们又需要自己面对不友好的、不可预测照顾者的反应做好自我保护。他们有时候允许大人接近他们,包括情感层面,有时候又没有理由的拒绝大人。如果孩子表现出Sumo型的行为,家长应该寻求专业人士的协助,千万不要自己一个人承担压力。
知识点九:领养-安全依赖关系的再教育。父母了解没有安全依赖感的孩子的语言和行为表行,对领养非常重要,目的在于更好地解读和了解孩子的行为所表达的真实含义,帮助孩子在脑神经建立“感受->情绪->认知 ->情绪->感受”的畅通的高速路,能用理性的认知正确处理自己的情绪,进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知识点十:与孩子之间没有建立依赖关系,为什么会让父母感觉挫败?没有这一关系,父母接收孩子给出的信息常常是模糊的、间接的、 不可信的,可能是被误导的。自己有安全感的父母,如果不了解没有安全感的孩子的行为表现,可能会把孩子当成一般有安全感的孩子加以对待,这样他们可能完全没有满足到孩子的需求,失据失守。父母要感觉到成功,必须精力充沛、坚定地以帮助孩子获得安全依赖感为目标。
阅读记录和翻译自加拿大作者Johanne Lemieux的著作« L'adoption : Mieux vivre les trois premières années après l'arrivée de l'enfant »。2022年4月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