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逆,是為了想長大:心理學教授的雙寶爸,解析青少年冷漠、敏感、易怒的底層邏輯

射手媽咪婷婷
·
·
IPFS
先別急著把青春期貼上「叛逆」的標籤。

時常聽許多父母會說小孩進入青春期就開始叛逆,但我總認為青春期不應該成為叛逆的代名詞,因為在我的成長環境裡,手足們都沒有所謂的「叛逆期」,這不代表我們一直都很順從父母,反而是我們從小就能充分表達自己的意見,即使父母無法認同我們的想法也從沒有認定我們刻意唱反調而為我們貼上「叛逆」的標籤。

《叛逆,是為了想長大》這本書的作者姜振宇博士為心理學教授,他說叛逆是尋找自我的過程,而父母應該快樂迎接孩子身體和大腦的發育,而不是排斥或壓制。其實我認為父母不應該站在權威的制高點,認為自己可以主宰掌控孩子的一切,若是有這樣的心態,自然會認為孩子逐漸發展出個人的觀點及渴望擁有更多的自主權是對自己權力的威脅與挑戰,而不能以引導及陪伴的角色去參與孩子的成長過程。

作者在書中提醒父母不要做舊型的大哥大,也就是父母應該跟著孩子一同成長,也必須不斷調整自己的認知及心態,不要活在過去的舊思維及個人經驗,應該隨時更新「父母軟體版本」,接受孩子長大的事實,並且理解他們在青春期面臨身體及心理劇烈變化所產生的諸多壓力。

或許有父母會質疑:「小孩子不需要煩惱賺錢及生活瑣事,頂多只有課業壓力,還能有什麼壓力?」事實上,青春期的壓力超乎我們的想像,除了承受身體在短時間內有劇烈的變化,礙於年齡的關係,也面對無數的規範讓他們在許多事情上感到窒礙難行,更遑論人際關係及課業壓力,若連父母都無法站在他們的立場去關心或理解,只是一味地指責他們在各方面的言行及品味,那只會讓親子關係更加疏離或惡化,也讓不良行為得以改善的機率大幅降低。

那到底父母具體該如何做,才是最恰當的呢?作者說父母既要適當地鼓勵和支持孩子獨立做出決定,但又不能完全放手任由他完全作主,更不能箝制他要按照大人的標準和意志。這正是書中提到最佳的「開明權威式教養」,也就是父母必須要堅持重要原則及價值觀,也樂於傾聽孩子的想法及尊重孩子的自主權,而不是採取極端的完全放養或專制,反而在父母以身作則下的規範做自由選擇,能建立孩子的心理安全感及自我認同感。

作者說很推薦小學一、二年級的父母閱讀這本書,因為等到孩子真正進入到青春期(女生十歲、男生十二歲)再來研究該如何因應在效果上會打折扣,畢竟親子關係需要時間的累積與培養,倘若孩子從小就有父母溫暖的支持與陪伴,而父母的言行也能令孩子信服,相信青春期對父母而言並非是洪水猛獸,而是能發現孩子潛力的有趣階段。


圖片來源:金石堂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logbook icon
射手媽咪婷婷射手座,全職媽咪/斜槓寫作者/新性感雜誌共同創辦人 喜愛音樂、電影,更熱愛閱讀,資訊焦慮症患者 臉書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83298701145 方格子:https://vocus.cc/user/5d4b0ef1fd89780001fc7e91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兒童繪本】男孩與大象的祕密基地

我不是人家說的那種HERO:11篇檢察官法庭陪伴與法律實踐的故事

我們都有改寫自我評價的能力:《你這麼好,為什麼沒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