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高雄二二八事件中發行號外的《國聲報》
相信許多造訪過高雄哈瑪星的朋友,對鼓山一路上頗具歷史氛圍的街屋不陌生,此區在日本時代是山下町一丁目,為商店林立的交通要津,其中一棟老屋兩側無高層鄰房緊貼,灰白色調洗石子的建築外牆很是突出,加上寄棟造屋頂及托次坎柱式襯托出焦點,儘管沒有繁複裝飾,看起來還是相當精巧可愛,幾年前整修後就一直閒置著。
然而,時常打照面的老屋,卻鮮少有人認識它有趣且不凡的身世。七十五年前臺北爆發二二八事件,衝突逐漸向南蔓延至高雄,當時多家報社都因動亂而停刊,《國聲報》卻於事件期間發出號外,而遭到短暫封閉後改組,該報社位置正是鼓山一路上的這棟老屋。
《國聲報》為1946年由高雄市長連謀創立的民營報刊,接收日產南報商事社的營業所及廠房設備進行營運,隔年由王天賞接任社長兼發行人,業務蒸蒸日上,發行份數在高雄佔各報之首,王天賞因此也擔任了高雄市記者公會的創會理事長。1947年2月間《國聲報》董事會召開,王天賞遭人眼紅而被解職,改派陳啟川及王石定任社長與副社長,不久後二二八事件爆發,王天賞卻因號外的發行而被無端牽連,下獄兩個月多才釋放。
1947年3月6日高雄要塞司令部司令彭孟緝下令軍隊進行鎮壓,兵分三路進攻高雄車站、高雄第一中學(今高雄中學)、高雄市政府(今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當時《國聲報》採訪主任李言從報社返家途中罹難,而記者鍾天福則因為在市政府等待談判消息時遭射殺。
二二八事件後,高雄要塞司令部接收《國聲報》,改派彭勃主持發行,不久因其創辦《臺北晚報》而有意放棄原本業務,最終《國聲報》停刊後撥交與《臺灣新生報》,1949年在此成立高雄分社,發行「南部版」日報,高雄川變成「愛河」的烏龍報導事件,即是誕生於此。1955年《臺灣新生報》高雄分社遷移至中正四路的新廈(今高雄地檢署第二辦公室),該建築仍為繼續肩負印刷任務,出售後陸續歷經皇冠實業廠與喜樂牙醫診所的使用。
話說回來,不管是《國聲報》還是《臺灣新生報》的使用空間,其實除了鼓山一路38號的老屋外,還包含南側36號的磚木混構老屋,但雨淋板外牆與鋪瓦四坡頂目已被鐵皮覆蓋,只能從側面凸窗看出端倪。根據文獻資料推測,兩棟老屋約興建於1930年代,皆為1933年成立的南報商事社所有,是日本時代印刷多種重要書籍的商家,還販售文房具、和洋紙、謄寫版等商品,負責人為山內留吉,曾任高雄印刷文具紙組合之組合長。昔日38號可能為南報商事社的營業辦公空間,36號則是印刷排版處,另外該社在高雄銀座內也設有賣店,可見經營的規模不小。
從1930年代到現今,兩棟老屋屹立將近九十個年頭,它們的存在,使後世還有機會閱讀到日本時代印刷出的書籍與刊物,並讓人民知道二二八事件期間所發生的情形,還意外造就以愛為名的浪漫河流,一直默默地在街頭盛載著記憶,訴說那些歷史現場中的城市故事。
後記
在高雄二二八歷史場景的研究過程中,也是在無意間發現依然存在的國聲報社建築,有時候我們看到的路邊老屋,可能並沒有太高的藝術價值,不過場域所蘊含的時空記憶對於地方而言卻異常關鍵,像此類因為「習慣」而遭到「忽視」的城市角落,在臺灣可說不計其數。
這棟老建築十分幸運,遇到呵護它的主人,讓眾多的高雄市民們,還能有機會透過有形空間的感受,去認識課本無法言喻的歷史大事。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