饑餓石 Hungerstein
臉書妙文 24.08.2022
敏迪選讀
#你最好不要看見的飢餓之石
#啊看見惹
.
最近台灣不是在討論,颱風再不來就會缺水嗎?
我跟你說,全球已經在缺了,
而且缺得非常嚴重,
嚴重到那種埋在河道底、幾百年沒露出來的石頭,
通通都被看到了。
缺水帶來的問題非常非常嚴重,不亞於缺電,
(有些地區缺水甚至還會造成缺電)
而且我們皮可能要繃緊一點了,
因為這一波缺水,
恐怕又要成為下一個通膨因子,
因此心裡要做好物價持續上漲的準備了。
.
#六成的歐洲都處於乾旱之中
#飢餓之石重見天日
還記不記得我們之前提到,西歐和南歐迎來了幾十年未見的高溫,
而且高溫還導致森林大火,數萬人被迫遷離家園;
現在正是「屋漏偏逢連夜雨」的絕對反面——「熱浪又逢乾旱期」。
法國政府在8月7號宣布,
全國進入1958年以來最嚴重的乾旱災情,
法國最長的河流──羅亞爾河周圍部分地區幾乎完全乾涸,
一些運河也被關閉了;
在德國,萊茵河(從瑞士阿爾卑斯山流向北海)的水位降到低點;
在英國,泰晤士河的源頭竟然向下游移動了8公里;
在伊比利半島,西班牙和葡萄牙碰上1200年以來最嚴重的乾旱。
根據歐洲乾旱觀測站(EDO)的數據,
現在有六成的歐洲區域都處於乾旱之中,
許多西歐國家幾百年沒見到的「飢餓之石」也都一一露臉。
.
這裡要特別介紹 #飢餓之石(hunger stones)。
在歐洲一些河流的河床底部,
有著許多刻著文字的大石;
這是古代歐洲人過去留下的乾旱印記,
藉由石頭上的文字,提醒人們乾旱帶來的不祥之兆,
也記錄下乾旱發生的年份。
這些石頭上的文字令人不安,
有一顆石頭上寫著:
「如果你再見到這塊石頭,你會哭的。1417年時河水就是這麼淺。」
.
另外還有:
「曾看到我的人都哭了,現在看見我的人將會哭。」
.
也有好一點的啦:
「一旦這塊石頭消失,生命將再次繁榮。」
是嘛,寫一些正面的不是比較好嗎?
要不然前幾句真的讓人心情好差。
.
#缺水帶來的問題比你想像得還要大
這時候你可能會想,
缺水的印記,那應該要叫「乾涸之石」啊,
為什麼是「飢餓之石」呢?
因為當這些重要河流見底時,
就不是只有缺水這麼簡單了。
.
首先,農業無法灌溉就不用說了。
奧地利、捷克、德國、匈牙利、波蘭和瑞士的部分地區,
都依賴這些河流沿岸的肥沃土地生產糧食,
所以當缺水時,首先將會讓糧食生產量大幅降低,
西班牙的橄欖油收成就因此縮水了大約三分之一。
.
再來,別忘了這些河流都是運河,有運輸功能啊。
別小看運河的重要性,
一直以來都有非常多貨物經由這些運河往返歐洲各國,
那你想想,缺水時會發生什麼問題?
水位會下降。
水位下降了,這些貨船就必須要減少裝載量,
要不然會吃水太深,變成歐洲版的大排長榮。
.
那減少裝載量又會發生什麼事?
以前一艘船就可以載完的,現在要兩艘船,跑兩趟,
所以整體的運輸成本提高了,到貨時間也延後了,
哇,豈不就是會再一次通膨?
是的,而且不僅物品價格上漲,
連燃料價格也會跟著飛天;
像瑞士,他們大部分的石油是透過萊茵河運送的,
現在石油的價格又再次攀升。
.
還沒完!
缺水帶來的第三個問題將會是「缺電」,
最直觀的衝擊就是水力發電。
跟過去相比,西歐今年第二季的水力發電量比過去少了20%,
你以為只有水力發電受到影響嗎?哪有那麼簡單。
別忘了核電廠是多麼需要水。
為什麼我們台灣的核電廠都蓋在海邊?
因為可以就近取得海水,快速為反應爐降溫,
而法國也有好幾個核電廠蓋在河邊,也是一樣道理。
現在尷尬啦,
不僅有熱浪高溫,而且河道都缺水了,也無法幫忙降溫,
搞到後來法國只好先讓這幾座核電廠降低生產,
等到氣溫低一點、水量豐沛一點再開,這樣才安全。
.
當事情來到「缺電」這一關,
缺水的最後一層影響就是「生產製造」了。
首先,沒電當然就會影響高用電量的製造業;
再來也別忘記,很多產業是需要大量用水的。
結果現在缺水又缺電,
簡直是連續combo技,
許多工廠都被迫停止運作,商品供應將會減少。
.
好啊,我們來結算一下缺水帶來的問題到底有多少。
第一,農作物受損,收成不佳;
第二,運河水位低,運載量降;
第三,水力發電和核電無法運作,全國缺電;
第四,製造業停擺,生產量減少;
而以上四點,通通都會加劇通貨膨脹。
.
是不是傻眼,原來乾旱缺水會帶來這一長串問題。
這就是為什麼在河床底的石頭被稱為飢餓之石,
因為沒了水,很多東西就沒了。
.
我們今天礙於版面問題,還有美國和中國的狀況沒有講到,
這兩個國家現在也是因為缺水崩潰得不得了。
在我寫下這段話的同時,
新聞說預估今晚會有雙颱風接近台灣,
希望這些颱風乖乖的,帶雨水來就好,不要帶災害
現在就祈福起乃~
最近的饑餓石在萊茵河旁的小鎮 Worms 。離家大概100 公里。
長這個樣子。
在一首詩中,Erdmann Höra 先生提到 "萊茵河畔 Worms 的饑荒石"。萊茵河幾乎沒水的日期被記錄在石塊上。不知名的人在石塊上刻下日期。石頭上,可以看到 "Ano 1857 " 拉丁文字 。下一行," 1947 饑餓年 " 被深深地刻上。更精細線條鑿 "1959 ", 下面由于缺乏空間--"1963 "年被刻在石頭邊緣 。

2009年10月初,在長期少雨或無雨後,"饑餓石 "再次出現,Worms 的水位僅 33公分。迪特-斯克裏巴(Dieter Scriba)題詞 "2009 DS "紀念這一事件。
2003年,這塊石頭也再次出現,由另一塊刻著 "Anno 2003 "的石頭來紀念。

2011年底, 自1881年開始有天氣記錄以來,從沒一個11月這樣幹燥。
2011年12月1日,萊茵河水位僅測量到22公分。在之前低水位期,"饑餓之石 "略微升出水面,這次完全幹涸。除了饑餓石,旁邊寬闊的沙洲也露出,包括一些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遺物。
在美因茨,由于水位低,600公斤的二戰彈藥-- 反坦克手榴彈、火箭筒和大量的高射炮彈--被打撈上來。
什麽是 "饑餓石"?
銘文 "Hungerjahr 1947 " 紀念深深銘刻在當時人們的饑餓經歷。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德國在1946/47年冬天遭遇一場大饑荒。三次大寒潮使人們生活陷入困境。1947年1月,萊茵河結冰長達60公里。內陸水航陷入停滯狀態也切斷一條重要的運輸路線。供暖用的煤和食物無法送到人民手中。無數人死于寒冷和饑餓。這段時期的匮乏塑造了人民特性。
Erdmann Höra 先生寫道:"......麻木中只有饑餓感觸動我們。我們不再渴望肉和肉汁,不,只渴望吃土豆,即使它們還很綠。我們該如何活下來? 妻子和孩子的食物呢?我們跑得很遠很遠,到鄉下, 也許哪裏還有一個朋友可以幫助我們?說不定還能在那裏找到吃的?不幸的是,那是饑餓的白日夢......"。

萊茵河旁小鎮 Kaub
洪水1883年 水位 8,25 公尺
平均水位 2,28 公尺
目前水位 0,70 公尺 (24.08.2022)
2018年 低水位 25 公分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