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陪我長大的歌聲|我的懷舊珍藏

Sunline
·
(修改过)
·
IPFS
·
那是一個一張專輯聽到連下首歌過幾秒會出來,第一拍是什麼都會刻在心裡的年代。後來買了一台音響,還是很喜愛把一張CD整天、整週的播放。彷彿自己待在那隱居的深山中,只有那樣音樂相伴,像童年、青年、成年在耳機裡,有個誰陪著我在城市裡閒晃,在他國及異鄉聽著那些我已超越他們歌唱年紀時的聲音。

昨天聽起張雨生很久以前在新加坡木船的現場演出,才想起我可以參加這個活動。

在大部分人還沒流行起「斷捨離」這個名詞前,2007年我剛回高雄時幹了一件我此生少數覺得遺憾的事。我的房間太小了,但是興趣太多又特別喜歡蒐集,既然要留在高雄定居了,就應該要清理一個讓自己舒服的空間,於是我著手開始丟掉很多東西。

(但即使未滿三十前就開斷捨離,興趣太多這個性格,依然在我年過四十後還是沒辦法有個極簡的空間。)

我最開始丟棄的是初戀時跟情人以email往返的情書,那些信每封動輒超過一千字,而且都是以十二級字印出來的紙張,厚厚一大疊的情書,就是怕哪一天電腦掛了,這些文字都會不存在,於是我一一列印下來後,又一一用碎紙機至少碎掉了三袋以上的小垃圾袋。(而且每張都彩色列印我有病。)

接著我丟了一堆我寫在gigigaga新聞台的文章,也是列印的。它們同時應該也有備份在我的光碟片裡。總之就是一種「不相信資料保存」的人,更是一種強烈的不安感,害怕自己沒有在這世界上留下痕跡。

最後關於「紙」的東西,我丟掉我從童年到「再沒有人用信紙寫信」給我的年紀,所有其他人寫給我的信。(手寫信,要強調一下。)大概也有兩三包A4紙的厚度。

最後是我從童年到開始買CD以前,省吃儉用在唱片行、夜市買回以及自己錄的精選錄音帶。我的記憶中,身上一直都是有收音機、隨身聽和耳機。我很少覺得日子無聊,也不一定要跟人交談,沒有人陪我的時候我聽廣播、流行歌,或者棒球比賽,連洗澡都不會錯過張昭雄在收音機那端的播報。

2007年的唱片界已經因為mp3的泛濫到,我覺得「連CD都不會有人要買」的狀態。那些錄音帶應該也沒有什麼人會要了,日子越來越數位化,誰還買這些占地方的東西?我連CD都出清在網路上、二手書店賣掉,那些錄音帶怎麼辦?

我竟然丟掉那麼多的紙製品,卻保留了錄音帶的歌詞,大概是想那不占空間,又陪著我過了那麼多年,還有因為收合太多次而斷裂有我用膠帶黏貼的痕跡,真要丟還是有點捨不得,於是異想天開的留下了這些歌詞。

為數應該有快三百捲,但不知道為什麼留下來的歌詞只剩不到一百份?可能有些我不喜歡,或者後來買了CD,也就不留那些了。不過我想我應該還是有遺漏一些在家裡的某一個地方,因為像是張雨生不可能只剩下《想念我》這張專輯。

從那個時間點開始我就不常買實體CD,加上後來iMac、Mac Book Pro的光碟機都壞了,就不太聽CD(買數位專輯),不過有意思的是,不買CD卻開始大量的買好多好多書,曾經一度在不到兩坪的空間裡堆了快一千本的書。(我睡在它們旁邊很怕地震時被砸。)

這些錄音帶是從第一張父親買給我的張雨生到最後有幾張我在唱片行買的那種也沒出CD,但也賣不好的冷門專輯的。時間應該是1989~1999左右。

但明明小虎隊和憂歡派隊的《新年快樂》比張雨生的《想念我》早,為什麼張雨生是第一張呢?因為那時像小虎隊這種偶像的東西,父親是要我跟姊姊共享的,所以不算我的XDDDD

現在回頭看這些東西也覺得很有趣。我想我從小就是非常喜歡這些視覺上的東西,訓練了我對版面、設計的感官。

要說我對文字的啟蒙,也許張雨生占了非常大的成分。(我想跟王丹也有關)當然,六四可能是我對「自由思考」這事影響很大。那時就覺得張雨生的歌很厲害,而且莫名喜歡〈沒有菸抽的日子〉,雖然大量聽著小虎隊的每一張(以及後來的蘇有朋和吳奇隆),但還是跟著林強唱著〈向前走〉和〈春風少年兄〉,也聽那時候還是偶像歌手,但身邊沒什麼人聽的張震嶽。

小虎隊解散後除了吳奇隆和蘇有朋,我也買過陳志朋的專輯(沒有看到照片就是我不知道在哪了。)三個人其實是屬志朋的聲音最好。

後來會漸漸找很多不主流或是紅過一下的,像是中間份子、山風點伙,都是那時候很好聽的聲音。另外像是黃名偉、畢國勇的歌,在我的iPhone都還留著。另外沒拍到的有林大海的台語歌,後來在二手CD有找到。國二那年聽了曾偉源的〈勸世歌〉一直覺得我的人生有可能有一天會出家或深隱山林之類的。(現在我的生活差不多就像隱居了。但誰料到這年頭莫名有網路誰都可以隱居起來。)

小時候不大聽女歌手的歌(不知道為什麼,可能自己唱歌的音域關係,男歌手的歌我比較能唱。)但一樣也是喜歡不是很主流的,像姚黛瑋。但印象沒錯的話堂娜和藍心湄都有很有人氣的時代。(今天剛好看到藍心湄的演唱會。真是懷念。)

也聽了好多不是歌手的人出的專輯。前幾年買了CD音響,還在拍賣上買了林瑞陽,拿出來播的時候真是從頭笑到尾,怎麼那麼有時代感!!!雖然不太明白小時候在想什麼,為什麼會買他的專輯,但還是有滿滿的回憶。而且我還滿喜歡學他的咬字。

說起「咬字」,有一段日子我很喜歡模仿諧星,像胡瓜或陽婆婆。但最常學的其實是四大天王的劉德華和郭富城了。那真是個沒有網路無聊到什麼都變成有趣的事的年代。只不過四大天王(劉德華、郭富城、黎明、張學友)和四小天王(吳奇隆、蘇有朋、林志穎、金城武)中,我居然完全沒有買過林志穎的專輯,卻很多歌都會唱,可見小旋風當時有多紅。

年紀大了後就覺得林志穎怎麼還是可以像當年的那帥模樣一點都不像大叔(其他三人都是大叔了。)反而覺得他可愛了起來,年輕的時候大概就為自己的偶像而不想支持他吧!

我在想一定還有一部分掉到家裡的黑洞裡了。像是伍佰、任賢齊、施易男、張雨生、伍思凱、鍾漢良、無印良品、范曉萱⋯⋯還有好多好多的歌詞本都不知道放哪去了。邊寫的時候邊想起這些歌手,都待在我的童年到成年有錢買CD之前。

後來有一些方法可以將錄音帶轉成mp3時,我就相當扼捥自己把這些錄音帶都丟掉了。(有些我盡可能的找到mp3)現在就連要買一台隨身的CD player,都不知道去哪裡買一台「單純只有CD播放功能」的機器。

那是一個一張專輯聽到連下首歌過幾秒會出來,第一拍是什麼都會刻在心裡的年代。後來買了一台音響,還是很喜愛把一張CD整天、整週的播放。彷彿自己待在那隱居的深山中,只有那樣音樂相伴,像童年、青年、成年在耳機裡,有個誰陪著我在城市裡閒晃,在他國及異鄉聽著那些我已超越他們歌唱年紀時的聲音。

那年少裝愁的歌詞早就因為年紀的經過,不再陷於歌曲裡的憂愁。

圖:歌詞們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logbook icon
Sunline換日線。台灣高雄人。二十歲後流浪到台北工作七年後回高雄定居至今。從事接案工作十餘年。大多數時間從事的事都跟書和出版社有關。更多內容請看置頂關於我,或至我的個人網站:https://www.sunlinedesign.com.tw/,e-mail:sunline.liu@gmail.com
  • 选集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